周歡歡 韓西蓮



[摘 要] 通過對山東省七所新建本科院校進行問卷調查,運用SPSS19.0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指出了目前大學生存在的問題,即對職場定位缺少認識,欠缺工作所需要的能力,學生素質與企業所需人才之間不對等。針對大學畢業生存在的就業問題,從高校、社會、大學生自身三個層面提出了建議,旨在提升大學生的就業能力。
[關鍵詞] 本科院校;大學生;就業能力
一、研究背景
(一)就業能力的概念
就業能力,源于就業力(Employ ability)。1909年英國經濟學家貝弗里奇(Beveridge)首次提出:“就業力即‘可雇用性,是指個體獲得和保持工作的能力。”加拿大會議委員會認為,就業能力是個體為滿足雇主和客戶不斷變化的要求、實現自己在勞動市場的抱負和潛能而應具備的品質和勝任力。美國培訓與開發協會(ASTD)將就業能力解釋成基本勝任力、適應能力、影響能力、溝通能力、群體效果五個類別。結合上述觀點,本文認為就業能力具有基礎性、專業性和差異性三個特征,涵蓋職業技能、思維能力、社會適應能力、自主能力、社會實踐能力和應聘能力等方面。
(二)“大學生就業能力”問題的提出
教育部副部長魯昕在2014年中國發展高層論壇上的演講中指出:“中國現有近2500所高等院校,改革完成后,將有1600~1700多所學校轉向以職業技術教育為核心;同時,在培養模式上,這些高校將淡化學科,強化專業,培養技術技能型人才。”隨著高校新一輪改革相關文件的下發,必將打破閉門造車的舊觀念、舊模式,促進高校依地方社會經濟發展需求培養具有市場競爭力的人才。
我國勞動力資源相對來說較為充沛,但面臨同質化、服務區域經濟能力弱、學生就業能力差等問題,大學生的就業形勢嚴峻。研究大學生就業問題,尋找提升大學生就業能力的捷徑,使大學生各盡其才、才盡其用,實現大學畢業生就業率最大化,在當下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研究方法
(一)問卷調查
選擇山東省七所新建本科院校畢業生作為調查對象。從2015年10月至2016年5月,在這七所高校的畢業班發放問卷,共發放問卷1052份,回收875份,回收率為83.2%;其中無效問卷68份,有效問卷807份,問卷有效率為92.2%。
(二)問卷信度效度檢驗
運用SPSS19.0統計軟件,對問卷的信度、效度進行了檢驗。分析結果如下,本次調查問卷的信度Cronbach's α=0.853。將量表分成上下兩半,利用兩組題項Cronbach's Alpha系數,計算得到Guttman Split-Half系數為0.731。利用兩部分的標準化α系數,計算得到的Spearman-Brown系數為0.731,說明信度非常好。
三、數據分析
(一)就業規劃
由表1可以看出,66.5%的大學生對于未來的就業方向和長遠職業發展沒有相應規劃,對于未來就業規劃處于比較模糊的狀態。職業生涯規劃對于大學生未來的就業具有重要的影響,但大多數大學生在校期間并未制訂詳細的職業生涯規劃,雖然對社會就業壓力有一定的了解,但對職場定位缺少認識,欠缺工作所需要的能力。
(二)就業方向
從表2中可以看出,大學生畢業后大部分選擇了國有企業(242人,占比30%),政府機關(175人,占比21.6%),選擇其他就業方向的人數明顯減少。
多年的教育體制改革,并沒有從根本上改變大部分畢業生的就業心態和擇業觀念。孩子從小被家長期望成為“天之驕子”,進行“成功式”教育,只注重自身價值而忽視社會發展需要。他們認為,手握大學文憑不應該從事藍領技工、第三產業等又苦又累、薪酬相對較低的工作,因此,多數畢業生只對準政府部門、國企、外企等中端職位投放簡歷。但實際面臨的問題是,這些單位招收的人數不斷減少,從而導致大學生就業率低。
(三)就業途徑(多選)
通過表3可以看出,多數大學畢業生通過人才網和招聘會尋求招聘信息。伴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網上求職招聘開始在大學畢業生群體中流行。現有的各種形式的招聘活動,缺乏讓畢業生深入認識企業制度、企業文化、職位要求和職場規劃的機會。缺乏對招聘信息的深入理解,導致畢業生對自我職業道路感到迷茫。
(四)就業影響因素(多選)
從表4可以看出,在影響就業的各項因素中,學生干部的(63.32%)占比較大,其他按比重從高到低依次為學生的專業素質(52.91%)、個人能力(48.08%)、競賽獲獎(25.90%)。從實際情況來看,畢業生的專業素質不扎實、缺乏實踐、綜合素質水平低導致學生與企業所需人才之間出現不對等的狀況。
四、提升大學生就業能力的對策建議
(一)高校方面
1.改進人才培養模式
高校應根據社會市場需求來進行教學設置和課程設置。高等院校是培養人才的搖籃,要有效解決大學生就業問題,就必須從了解和掌握本專業所需要的基礎知識、專業知識這一源頭上尋求解決的方法,即從改革、健全和完善人才培養模式的基礎上提升大學生的就業能力。當前,高等教育結構調整是社會經濟發展對高等教育提出的必然要求,也是高等教育應承載的使命和責任。因此,調整高等教育結構,轉變人才培養模式至關重要。重視對市場需求、社會經濟發展情況的調查和預測,以服務社會和實現學生自身價值為目標,構建科學的人才培養模式。調整專業設置,拓寬專業口徑,按照“厚基礎、寬口徑、強能力”的原則設置專業。課程理論與實踐并重,兼顧學生的專業能力與綜合素質,讓學生自主選擇,重在培養復合型人才。與此同時,在保留原有特色的基礎上積極拓展新專業。
2.完善以職業規劃和提高就業能力為核心的就業指導制
在美國,高校普遍開設了創業教育課程,邀請企業來校教學,舉辦就業講座等實踐活動,充分體現出了對學生實踐能力的重視。教師在課堂中創設工作情景,讓學生近距離感受社會上企業的真實運作,改變學生的就業觀,提高學生將知識應用于實踐及解決問題的能力。我們的高校在這一方面可以借鑒美國高校的經驗,幫助大學生樹立職業意識,制訂和落實個人職業生涯發展規劃。以市場需求為基準建立系統的就業指導、服務、咨詢體系,讓學生在就業咨詢中得到全面的就業市場信息。深入開展提升學生就業能力、資源分享、生涯規劃等方面的工作。切實做好學生的引導工作,政策、人員、設施到資金等方面要落實到位。針對不同年級、不同群體學生的興趣愛好、個性特點和發展意向,提供內容充實的、個性化的職業生涯指導服務,更好地服務于學生,為學生未來的發展做好規劃,提高學生的就業能力。
(二)社會方面
社會應為大學生就業能力培養提供實踐平臺。具體來說,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
一是企業走進學校,舉行企校交流會,企業管理人員與學生進行面對面的交流,介紹企業崗位設置、崗位職責以及公司日常活動的運營過程等,可以讓學生增強職業觀念,從而有目標、有方向地提升職業能力。
二是學生走進企業,企業為學生提供實習機會,讓學生親身體驗工作過程,使學生有機會將自己所學的理論知識應用于實踐。
三是中介機構與高校合作,為大學生尋找就業方向提供指導。中介機構作為企業與學生的“紅娘”,提供信息咨詢平臺,一方面幫助學生尋找合適的崗位,另一方面幫助企業尋找合適的人才。
在提供服務平臺方面,政府也應承擔自己的職責,設立專門機構或借助社會力量,對人才市場的需求變化定期做出預測,使高校以此為依據,有目的、有方向地培養學生的就業能力。設立專項資金,保障學生創業實踐活動的順利開展。
(三)大學生方面
1.提高專業素質
作為大學生,需明白自己是就業的主體,要了解社會就業現狀,了解社會發展對人才的需求。首先要熟練掌握專業課文化知識,在時間和精力允許的情況下獲得與專業相關的證書,切忌毫無計劃地去考一大堆與專業技能無關的證書。同時,客觀對待自己的優勢與劣勢,找準自己的位置,樹立正確的學習方向,制訂科學的學習計劃。
2.增強職業規劃意識
大多數學生在校期間僅僅較為系統地學習了專業知識,并沒有關注自己畢業后的就業方向,極度缺乏就業規劃意識,過分依賴已有的經驗或者學歷進行求職,中長期職業發展規劃也就無從談起了。部分大學生對于就業心理準備不夠充分,對就業市場形勢沒有做出合理的判斷。當他們進入社會求職時,面臨突如其來的就業壓力,往往會手忙腳亂,不知所措。因此,大學生在校期間應提早做好職業規劃,明確未來職業方向。大學生職業意識培養得越早,就業準備得就越好,在同等情況下,找到的工作就越符合預期目標。
3.增強實踐能力
積極參加社會實踐,將所學理論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充分鍛煉自己的能力,提高自身綜合素質。通過實踐,可以提升大學生自身的溝通能力、組織能力、策劃能力、合作能力、技術操作能力等,從而實現大學生從理論型向應用型的過渡,進而滿足社會經濟發展的需求。作為大學生,只有勇敢走出“象牙塔”,切身投入社會實踐中,才能感受到知識的力量,體會到勞動的艱辛,發現自己的不足,從而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不斷完善自己。在校時期的社會實踐如企業實習等豐富了大學生的工作經驗,使大學生的就業競爭實力明顯增強,為未來的就業做好準備。
參考文獻
[1]曹大文.“21世紀初一般院校工科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研究與實踐”課題階段研究報告[J].淮南師范學院學報,2002.
[2]李德海.關于新形勢下加強校企合作培養的思考[J].中國大學生就業,2007,(15).
[3]倪曉峰.淺議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與對策[J].勞動保障世界(理論版),2012,(3).
[4]孫之光.政府扶持大學生就業問題的研究[D].吉林財經大學,2010.
[5]麥可思中國大學生就業研究課題組.2009年度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6).
責任編輯 張淑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