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人們對音樂的審美觀點的不斷改變,大眾對音樂的需求也在逐漸提升。在大眾文化背景下的高師音樂教育成為人們越來越關注的問題。隨著我國音樂水平的不斷提升,西方音樂體系已經不再是主流音樂。高師教育就是能夠讓更多的學生成為傳統聲樂的繼承者,這樣才有利于傳統聲樂的傳播和理解,而不是只有專門的歌唱家和表演者去理解音樂,能夠讓大多數人對聲樂的文化和價值進行理解。因此,本篇文章就對大眾音樂文化需求下的高師聲樂教育進行研究,發現其存在的不足,并進行反思,希望能夠促進我國高師聲樂教育的發展。
關鍵詞:大眾音樂文化;高師音樂教育;現狀分析;反思
音樂能夠提升被教育者的素質,這種觀點已經被越來越多的人接受。在高等教育當中,學生不僅要學習專業知識,還應該提升各方面素質,其中,音樂就是能夠有效提升學生整體素質的途徑之一。在大眾音樂文化背景之下,高師音樂教育的教學工作也逐漸被重視。通過本篇文章的研究,希望能夠促進我國大眾音樂文化背景下的高師音樂教育工作的順利進行。
1 大眾音樂文化生活的時代背景
1.1 經濟生活
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出現了經濟全球化的趨勢,經濟全球化就會在全球范圍內進行資金與商品的流通,使商品的運行機制超越國界。除了經濟全球化之外,音樂也逐漸呈現全球化的趨勢。音樂全球化就是不同國家之間進行音樂文化的交流,這樣也能不斷促進經濟不斷地發展。
1.2 文化生活
隨著全球化進程的不斷加快,文化消費逐漸受到越來越多人的關注。文化消費最突出的特點就是將文化商品變得商業化。在音樂創作方面,有些冷門的音樂創作者對音樂進行創作,除了專業人士能夠欣賞之外,大多數人并不會對其多加關注。[1]但是大多數音樂創作者都是以大眾的口味進行音樂的創作,這樣以大眾口味為基礎,能夠受到更多人的喜愛,創作出來的音樂也有各自的特點。音樂創作出來之后,越來越多的人愿意為自己喜歡的音樂買單,這也就使得音樂更加大眾化。
大眾化音樂既受到高雅文化的影響,還受到市場經濟的影響,這就使得大眾音樂文化相對于高雅文化更加通俗,更加具有市場。通過對這兩個特征進行分析,我們可以發現大眾化音樂和普通音樂或者市場化的音樂存在很多的不同,雖然音樂是人類文明的產物,它和人類的內在精神相融合,已經成為人類的精神財富。大眾化的音樂能夠體現出來的方面有很多,比如民俗風情、內心感受以及經濟發展水平等。大眾化的音樂不但要求創作者具有高水平,還要求創造出來的音樂具有良好的實踐性。
2 高師音樂教育的現狀
2.1 教育理念
早在20世紀20年代,教育體系就已經進入中國,伴隨著教育體系的進入,不同風格的音樂教育理念也在中國高師音樂教育中不斷蔓延開來,對以后的音樂教育產生了不小的影響。中國對聲樂進行教學過程中,大多數是使用意大利式的美聲為主要的訓練方法,這也是在聲樂教育中常用到的一種方法,而且還在此種方法的基礎之上形成自己獨有的審美標準,這樣就形成了參考西方聲樂的中國式聲樂演唱方法。[2]高師聲樂在教學過程中,大多以西方的聲樂技術作為參考標注,這樣對我國聲樂教學的規范化和系統化有著很大的促進作用。與此同時,由于過度使用西方標注作為參考,這就導致中國傳統的音樂風格出現丟失的現象,使學生不能很好地對我國的聲樂形態以及唱法風格進行了解,這樣就導致學生的風格越來越單調,欣賞過程中越來越乏味,很難將學生的個性發揮出來,這也與現在的教育初衷不相符,并且也與現在世界的多元化教育理念背道而馳。
隨著選秀節目的不斷增多,許多脫穎而出的選手在大眾化的音樂文化中并沒有被大家廣泛的接受,甚至缺乏一定的群眾基礎。[3]這就給我們很大的警示,如果音樂在發展過程中沒有人去支持,去喜愛,那么這種音樂就很難繼續得到發展。
早在20世紀七八十年代,這種審美模式在國外發達國家開始走下坡路,到了20世紀90年代,在全球經濟不斷發展的基礎之上,這種純粹的美學理論受到了很大的挑戰,原始的教育模式已經越來越不能適應當時的發展形勢,一種新式的建立在多元化經濟和文化交流基礎之上的音樂教育模式被提了出來。
2.2 教育模式
隨著教育模式的不斷改變,現在我國聲樂教學上使用的模式和大的音樂學院在教學上使用的模式基本上是一樣的,使用相同的模式的優點就是教學方式和教學程度都會遵照相關規范進行,擁有系統性的教學方法。但是,這種模式下的教學模式往往比較單一,并且也沒有豐富的內容進行講解,使用的教材具有濃郁的西方教育方法,在最后的評判時,還會以是否對西方的表演模式精通作為評判標準。例如某一地區,開設專門的音樂專業的大學超過五所,但是開設音樂教育專業的只有三所。[4]現在對學生進行音樂教育最大的問題就是如何突出高師聲樂教育的師范性特征,在進行高師教學時,大多數都是參照音樂學院的教育模式,這就導致程度的要求不同,沒有明確的示范性和地方性,這樣就對以后我國的高師教育來說缺乏一定的說服力。
現在大眾化的音樂文化生活情況之下,師范類院校應該突出自己的綜合素質,應該讓學生全方面地認識和了解各種類型的聲樂形式,在學習過程中發現和理解各種類型的聲樂形式,這樣也能促進學生對各種聲樂形式的接受,發自內心地去傳播聲樂文化藝術,這樣才能充分體現高師聲樂教育和學院聲樂教育的不同之處。
3 大眾音樂文化背景之下的高師聲樂教育反思
3.1 全球經濟一體化影響下的音樂教育
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經濟全球一體化也越來越明顯,對人們的衣食住行的影響越來越大,地球已經變成一個地球村。在經濟發展的同時,文化也在不斷發展,文化全球化的趨勢也在不斷加快。各國在文化交流過程中一定要注意減少文化趨同的現象發生。中國的文化教育在走向世界的同時要注意自己的特色,要用平等的眼光去看待其他國家的聲樂教育。大眾化的音樂教育在發展的過程中要與生活和人文環境以及歷史傳統建立全面的聯系,形成固定關系。這樣在文化全球化的情況下,大眾化的音樂文化生活仍然會根據地域的不同呈現差異化。
大眾音樂文化背景下的高師音樂教育主要目的就是,培養與本區域文化發展相適應的學生,因此,建立相關學科時要對學校所在區域的經濟文化進行了解,根據社會的發展程度安排相應的教育學科,確立辦學目標,這樣學校才會向正確的方向發展。[5]例如,湖南是一個具有淵源文化的大省,歷史文化深厚,又有許多喜歡娛樂休閑的市民,這樣大眾音樂文化就應該具有濃郁的湘湖特色。高師音樂教育還要注意地區對人才的需求,這樣才能更好地促進社會發展,優先對本地區的社會發展作出貢獻,適應社會大眾文化生活的學生,能夠在教學中在不同的環境中應用,這樣學生才有更好的發展空間。
3.2 高師聲樂教育的目的和意義
聲樂教育就是要促進文化的發展,這樣才能使人們更適應現在的發展規律,這也是現在重要的思想行為方式,這樣音樂教育就有了很重要的意義。高師聲樂教育的目的不單單是對聲樂文化的傳承,還要對聲樂文化的認可。聲樂文化在人類發展過程中具有淵源的歷史,這也是最為古老的藝術種類之一,在語言出現之前就通過聲樂對情感進行表達。[6]所以不同區域的人有著不同的聲音特性,這是一直都存在的。大眾化的聲樂教育就是對區域內的聲樂進行傳遞,讓其充分認識到民族聲樂的語言特征,這樣聲樂文化就能得到傳承和發展。
高師聲樂教育還應該理解其區域內或者其他區域的聲樂文化。聲樂文化在傳播過程中可能會出現錯誤理解的現象,聲樂教育的目的就是能夠正確地對聲樂知識進行了解和傳播,在傳播過程中將誤讀出現的情況消除。這樣不但能夠促進人與人之間的正確交流,還能進一步提升人們的生活情操。對聲樂文化進行了解,不但能夠開闊學生的眼界,提高學生的溝通能力,還能將不同區域內的生活經驗和審美經驗進行融合,促進音樂文化的進一步發展。
3.3 教師聲樂觀念的更新
高師聲樂教師應該認識到學校對學生的培養和學院是不同的,這樣就應該對聲樂文化的意義進行界定,然后根據實際情況進行教學。這樣才能避免在教學過程中喪失文化意義,還能減少高師教學過程中的特點丟失,這樣才能提高競爭力,還能對聲樂文化進行傳播。
高師聲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還應該認識到經濟發展對教育的影響,這樣才能進行新的調配。在大眾化的音樂生活需求下,高師聲樂教育水平的提升將會對整個區域的聲樂欣賞水平產生影響。[7]在高師聲樂教學過程中,應該讓學生理解聲樂藝術,而不是成為歌唱家或者是通過表演來表達對音樂的理解。
3.4 學生對聲樂學習的觀念更新
如今社會正在向多元化社會發展,音樂教育的個性與人的基本價值有了緊密的連接。人的基本價值包括幸福感、滿足感以及個人在社會環境中的發展。高師音樂教育應該對個人的生活進行探究,這樣個人才能樹立正確的價值觀。高師聲樂教育改變了西方聲樂體系在我國的發展現狀,不斷對我國聲樂知識進行學習,這樣才能在根本上對聲樂學習的目的和意義進行深入理解。
高師學生在日常學習過程中應該深刻地認識到,大眾化的音樂文化背景是通俗的、市場化的。在多元化的世界文化背景之下,音樂教育不但要符合大多數人的口味,還需要將這種文化傳承下去。人們不會再用消遣取樂的方式來看待聲樂藝術,聲樂藝術也可以保持自己的自尊,無須放下自尊來迎合低俗的趣味,聲樂藝術可以在更高層次上與大眾的心靈相契合。高師聲樂學生畢業之后,能夠為大眾打開新的大門,并且能夠用平等的態度接受不同風格的聲樂,還能夠與其進行正常的交流。
4 結語
社會發展過程中一直沒有離開聲樂,聲樂在發展過程中根據地域的不同也形成了不同的風格。本篇文章就對大眾音樂文化背景下的高師音樂教育現狀進行剖析,然后對現在的高師教育進行反思,希望能夠促進我國高師音樂學聲樂教育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張鑫鑫.論基礎教育改革背景下的高師音樂教師素質[D].曲阜師范大學,2011.
[2] 柏瑞雪.多元文化音樂教育觀下的高師節奏教學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1.
[3] 趙燕.大眾音樂文化生活需求下的高師民族音樂教育[J].北方音樂,2011(03):37-38.
[4] 商立君.素質教育背景下的高師音樂專業管樂教學改革[J].中國成人教育,2010(23):153-154.
[5] 譚卉.多元文化背景下的高師民族音樂教育[J].音樂大觀,2012(02):39-40.
[6] 馮燦明.高師音樂專業中國傳統音樂教育研究[D].湖南科技大學,2013.
[7] 鄭曉瑩.多元文化音樂教育視野下的高師音樂教育建設芻議[J].中國成人教育,2015(17):178-179.
作者簡介:謝婷婷(1985—),女,廣東汕頭人,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聲樂演唱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