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動畫角色根植于動畫作品,同時也是動畫作品的情感維系。創作者經過構思、制作等一系列環節孕育和塑造出不同的動畫角色,其主要目的就是獲取受眾的認可,被受眾所接受。因而,在動畫角色的塑造過程中,必須從受眾的心理需求出發,契合受眾的審美理念,讓動畫角色深烙于人心。本文立足于動畫角色的塑造這一支撐點,探究如何塑造出契合受眾審美心理需求的角色,以為國內動畫產業的進一步發展提供可行借鑒。
關鍵詞:動畫角色;塑造;受眾;審美心理需求
從廣義上來說,受眾群體指的是服務面向的對象,當設計針對不同受眾群體時,會充分考慮受眾群體的特質,有針對性地予以服務,受眾群體之間的差異決定了不同的設計傾向。受制于受眾群體在年齡、生理、心理以及受教育層次等方面的不同,其在情感方面的需求程度自然不盡相同,這就需要動畫作品在秉持正確教育意義和積極價值觀念的同時,從受眾群體的不同情感需求出發,塑造出有針對性的動畫角色。只有精準把握受眾的情感需求,才能全面而飽滿地表達出動畫作品的情感,從而更好地為受眾所接受。
1 實現受眾與角色的情感共鳴
縱觀眾多優秀的動畫作品,其成功之道即在于細節表現上的真實豐富以及情感流露中的細膩溫暖。正如匈牙利電影理論家巴拉茲所說:“電影藝術的全新表現方式所描繪的不再是海上的颶風或是火山的爆發,而可能是從人的眼角慢慢流出的一滴寂寞的眼淚。”對受眾而言,在觀影過程中,其融入角色,同角色一起經歷劇情的起伏跌宕,在情感轉變或是爆發之時,會有一個情感上的預示,而受眾也會懷揣情感期待,在角色的帶領下去感受和迎接這一期待的實現,繼而通過角色實現情感的傾訴與釋放。而這一過程,即是觀眾與角色情感相互共鳴的過程。
受眾和角色之間情感共鳴的產生并非水到渠成,而需在一定的條件下才能形成。一方面,角色在外在形象和內在性格方面必須符合受眾的審美情趣,通常具有正面而積極的引導意義,能給予受眾溫暖與感動。另一方面,角色在情感表達層面充分考慮了受眾的情感需求,能夠直擊受眾的內心,深入受眾的情感底觸,從而使受眾在觀影過程中能夠融入和聯想到自己的情感空間。即便角色的情感轉折并非出于受眾期許,也并非產生于觀影過程,只要能讓受眾在觀影后有所思考和遐想都可謂是一種共鳴。
動畫作品的導演在角色的創造過程中,往往會不自覺地帶入自身情感,借由角色去傾訴和表達個人的情感需求。但導演作為個體,其受制于周遭生活環境影響,在情感層面也會摻雜許多主觀因素,如個人的世界觀和價值觀,自我思維模式以及積累與閱歷等。要使得角色情感的表達自然而順暢,就需在立足市場調研和市場分析的基礎上,從受眾的情感期待和情感需求出發,結合導演的自我經驗和情感空間,塑造出細節真實、情感飽滿的角色,以契合受眾的審美心理,使得受眾能夠接受角色的情感宣泄,并在其后理解和贊同創作者的意圖。
例如,《螢火蟲之墓》出自日本作家野坂昭如,以作者自身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體驗為立足點,描繪了父母雙亡的清太和節子兄妹二人孤獨而艱難求生的悲傷故事。這部動畫影片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其鮮明的反戰情節和溫暖感人的親情流露契合了受眾的情感需求,得到了受眾情感深層的回應和認同,實現了角色與受眾情感的共鳴。編劇野坂昭如也借助此片抒發了自身情感。他在年少時同片中角色清太有著同樣不幸的遭遇,但他卻未能如清太般照看和呵護好自己的妹妹。透過此片,也可以看出野坂昭如細密流露的懊悔之意。反之,國產動畫《魁拔》雖投入浩大,制作精良,卻因為人物造型的刻板,故事架構的老套和市場投放的偏差背離了受眾的情感期待,難以獲取受眾情感的共鳴,自然難以達到預期效果。
2 契合受眾的心理想象空間
動畫的出現將人類無限的想象空間予以固化,并以有限的形式展現出來。較之于電影,動畫更易于實現想象,且推動了人類想象空間的無限擴大化。
動畫根植于創造者的自我想象,并通過創造者的思維創作和后續加工形成一系列的作品。只有動畫作品構筑的想象空間給予了受眾好奇感,才會使受眾認可這一想象,繼而在層層推進的敘事下產生心理活動,期待和構想動畫主線的下一步發展。由此可見,如若缺失了想象力,動畫將失去色彩與光環,陷入黯淡之中,因而創造者的想象力至關重要。無論是角色的外在造型,場景的布置組合,色彩的搭配運用,還是角色的內在情感,都需要廣泛的想象空間。動畫作品只有充滿了想象力,才能打開受眾期待的心扉。
對于受眾而言,其并非是被動接受和感應動畫作品的情感與想象力,其會通過作品的敘述和演進主動產生情感期待,并形成一系列的心理活動。其會將自身的價值與審美觀念同作品所流露出的價值和審美觀進行比較,而這一過程就是受眾的心理想象空間。為了契合受眾的心理想象空間,使受眾達到會心一笑之感,一些創作者會故意在動畫中制造某個橋段來留下伏筆,以延伸和拓展受眾的心理想象空間。
作為商業影視動畫成功的典型代表,《變形金剛》不僅借由絢麗出色的3D效果為受眾帶來了震撼的視覺沖擊,還帶動了周邊市場的發展,獲得了一批忠實擁躉,創造了巨大的商業價值。在3D動畫層出不窮的當下,縱觀《變形金剛》的成功可以發現,其迎合了受眾內心深處的英雄主義情結。通過3D視覺效果契合了受眾的審美需求,并描繪了一個遠遠超乎受眾心理想象的空間,使受眾由衷感慨動畫角色塑造的精良。
3 迎合受眾的審美心理需求
所謂審美心理,其是指公眾在審美實踐中,面對審美對象以審美態度感知審美對象,從而在審美體驗中獲取情感愉悅和精神愉悅的自由心情。在審美過程中,受眾結合自身的心理感受對審美對象予以理解,并不自覺地進行比較和聯系。受眾對于動畫角色的審美,不僅包括外形制作的考究,色彩搭配的絢麗,還包括角色內在的正義善良,勇敢公正,以及對于真善美和積極價值觀的追求。
作為主觀的意識形態,受眾在審美過程中是積極主動的,其會在觀看動畫作品的過程中流露和表達出自我審美觀念,并對比角色的審美意象是否契合內心的審美傾向,繼而作出是否接受創作者所塑造角色的決定。
古往今來,人類從未停止對美的追求,并期冀用一切方式去留住美好的事物或想象。動畫作為影像的一種,其所呈現的內容大多是虛構而非真實存在的,創作者借由動畫的形式表現出了內心美好的期許以及對于美的無限追求。例如,在動畫片《白雪公主與七個小矮人》中,諸如主人公白雪公主有著至高身份、善良內心和無法挑剔外貌的完美人設在現實中無法尋覓,但創作者卻通過塑造這樣一個角色為無數女生構筑了心中純美的白雪公主夢,讓受眾結合角色去有所期許、有所追求、有所向往。
審美是廣泛無邊界的概念,也沒有固化的標準。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人類對于審美日臻達成了共識,善良的內心、正義的價值、美好的外表等,成了人們普遍認可的審美。在動畫角色的塑造過程中,要使得角色契合受眾的審美心理需求,就需從受眾出發,實現受眾與角色的情感共鳴,契合受眾的心理想象空間,進而迎合受眾的審美心理需求。
參考文獻:
[1] 薛瑩瑩.淺析動畫制作中線的“夸張”表現[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6(09).
[2] 居全偉.動畫角色動作戲劇性設計探討[J].美術教育研究,2016(10).
[3] 陶冶.淺析動畫角色動作的細節表現[J].戲劇之家,2015(06).
作者簡介:王陽(1991—),河南許昌人,上海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影視動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