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民間傳統(tǒng)藝術是活在民間鄉(xiāng)土社會的文化,錢鼓舞作為一種民間傳統(tǒng)文化形態(tài),有著深厚的歷史沉淀,多元的文化特征,在陸豐地區(qū)的社會生活中所起的功能、作用和影響也是顯而易見的。概言之,其主要有四種社會功能,即民俗傳承功能、祈攘功能、維系功能和娛樂功能。
關鍵詞:錢鼓舞;社會功能;民間歌舞
廣東省陸豐市民間流傳的錢鼓舞是一種歌舞結合,以舞為主的“民間歌舞”。[1]劇情曲折生動,表演技巧純樸高雅,其曲詞、唱腔、樂器、舞蹈動作協(xié)調(diào),具有清純的地方特色,是嶺南一枝珍稀的藝術奇葩。傳統(tǒng)的民間錢鼓舞在每年秋收后的農(nóng)閑期間,由各村的錢鼓藝人牽頭組織,籌集資金,購置服裝道具,安排角色和組織排練,在春節(jié)至元宵節(jié)喜慶活動中,進行“鬧春”表演。演出的地方大多是鄉(xiāng)下公共場所,如曬谷坪或祠堂門前,演出結束由所在地送奉包或彩旗,所到之處深受群眾歡迎。
陸豐的錢鼓舞在新中國成立前只限于一男一女演出,由一對十二三歲的男女童各一人表演,一人手拿錢鼓,一人手持竹板,相對而舞。以后又發(fā)展成四人舞、群舞。表演者身穿古裝衣服表演,有108步舞蹈組合動作。其中,“轉(zhuǎn)鼓”是比較有特色的動作,“拋錢鼓”則是錢鼓舞的高難度動作。錢鼓舞的表演在不同地區(qū)有不同的傳說內(nèi)容,但都是反映男女之間的愛情。
新中國成立后,錢鼓舞最早發(fā)現(xiàn)于1953年的陸豐縣東海鎮(zhèn),后來原海豐縣文化館也對汕尾鎮(zhèn)的錢鼓進行了發(fā)掘整理。50年代,錢鼓舞經(jīng)歷了短暫的“輝煌”,多次參加廣東省組織的文藝匯演,當時的“華南歌舞團”也派演員到陸豐當?shù)貙W習,并被收錄于電影《彩蝶飛舞》。
民間傳統(tǒng)藝術是活在民間鄉(xiāng)土社會的文化,錢鼓舞作為一種民間傳統(tǒng)文化形態(tài),以其深厚的歷史沉淀,多元的文化特征,在陸豐地區(qū)的社會生活中所起的功能、作用和影響也是顯而易見的。
1 民俗傳承功能
民俗,即民間風俗。民俗起源于人類社會群體生活的需要,是在人類社會長期發(fā)展中形成的,與居民生活密切相關的衣食住行、禮儀、信仰、風尚、娛樂等民間風俗習慣的總和,經(jīng)社會約定俗成并流行、傳承的民間文化模式,是一種文化的積淀。民俗具有鮮明的符號功能,民俗學家透過紛繁復雜的民俗事象,來管窺一定社會的文化生成與發(fā)展之源流與底蘊,并對一個民族文化之根性進行深刻的挖掘。在陸豐地區(qū)流傳著一句俗語,“錢鼓來入厝,家里要大富”,指的是如果錢鼓來到家中,那這個家就會大富大貴。正是基于類似的民間習俗,錢鼓舞表現(xiàn)了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成為一種表達宗教信仰、民俗風情等內(nèi)容的表現(xiàn)形式,從而通過鬧春等民俗事象,從雙人舞、四人舞以及群舞,逐漸發(fā)展壯大。
時至今日,當鬧春等民俗活動漸漸離我們遠去時,我們通過錢鼓舞的表演,依稀又可以窺見地方民俗的發(fā)展軌跡。“舞蹈的非語言文字文化特征,表現(xiàn)在舞蹈動作、姿態(tài)、技能、技巧的古文化遺存上;表現(xiàn)在與舞蹈相關的原始崇拜、宗教信仰的祭祀禮儀與演化而來的民俗活動上;表現(xiàn)在舞蹈時的服飾道具、場地設施等方面。而且這些文化因素只有通過表演才能化為信息、成為舞蹈符號得以展現(xiàn),才能為人們所理解并得到傳承。”[2]民俗學家張紫晨認為:“民間風俗為舞蹈藝術提供了內(nèi)容、氣氛和表現(xiàn)環(huán)境,而舞蹈又是民俗文化整體中有形傳承的重要表現(xiàn)。特別是民間舞蹈,往往與民間風俗互相滲透、結為一體。”[3]一方面,民間舞蹈的創(chuàng)造和傳承是在特定的民俗事項中進行;另一方面,民俗事象既為舞蹈傳承提供了時空環(huán)境,也憑借舞蹈生動的形象保存著民俗的初始文化內(nèi)涵。以舞蹈為特殊的媒介,傳統(tǒng)的民俗通過集體參與“鬧春”等民俗事象而被保存下來。
2 祈攘功能
在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中,宗教信仰的影響是較為廣泛的,以神靈為崇拜主體的信仰文化是鄉(xiāng)土民眾精神生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為了取悅于超自然神力,祈求先祖福澤后人,便有了祀神、祭祖。傳統(tǒng)民間錢鼓舞的表演活動中,祠堂門前是錢鼓舞的表演場所之一,眾人以舞蹈祈求先祖神靈保佑生活平安,生產(chǎn)豐收。這一形式迎合了陸豐地區(qū)地方習性的審美情趣,以祈神償愿的形式,慰藉了蕓蕓眾生。所以,我們應該將其理解為一種難得的心理補償和精神寄托。
今天的錢鼓舞雖然也是在春節(jié)前后進行走街表演,但其中已沒有了祀神、祭祖的意義,更多的是節(jié)日的狂歡。
3 維系功能
錢鼓舞的維系功能,是指它能增強村落內(nèi)部的凝聚力和互助性。
錢鼓舞往往是所流行村落的村民所共有的藝術。“生”和“旦”都是在村里農(nóng)家孩子中挑選。各種樂器的吹奏技法世代相傳。以往在有錢鼓舞的村莊,農(nóng)閑或節(jié)日,村前曬谷場上鼓一響,全村群眾都帶著樂器和椅子一齊靠攏過來。吹鼓手和演員上場表演練習,其他圍著觀看伴唱,小孩子也跟著比畫動作,練習結束后,樂器各人帶回家保管。在家里,父親在練習過程中也把手上的樂器吹奏技法傳給兒子。這種方式延續(xù)了數(shù)百年。
每個民族或社會群體,他們所生活的特定的自然與社會環(huán)境,造就了自身獨特的歷史脈絡,因而形成了特定的集體心理。筆者在實地考察中了解到,海陸豐由于地理和歷史的原因,民眾中普遍缺乏一種被認同感,參與錢鼓舞的表演使人們處于更緊密的團結之中,增強了民眾的集體榮譽感,這樣的傳承方式和練習表演方式無疑會大大增強所有村民的群體意識。通過跳舞,人們的情感得到表達,消極情緒得以宣泄,心理得到滿足,精神獲得共振,從而使人們獲得了信心,增強了民眾的凝聚力和向心力。這些效應都是群體的,是一種特殊的場效應。因此,當人們跳起錢鼓舞時,就會產(chǎn)生一種親近感、認同感,那蘊藏在舞蹈中的同根意識把人們自然地凝聚在一起,那種同根生、同一祖先的歸屬感和依賴感使錢鼓舞充滿了一種團聚的歡樂祥和氣息,大家聚在一起,一片人丁興旺、民族繁榮的景象,讓人們對自己的民族和社會充滿了信心和力量。
4 娛樂功能
娛樂功能是陸豐民間錢鼓舞的主要功能,也是其顯要功能。
荀子說:“樂者,樂也。人情之必不免也。”古人還說:“蓋樂心內(nèi)發(fā),感物而動,不覺手足自運,歡之至也。此舞之所由起也。”這不僅指人們常通過舞蹈表現(xiàn)自己歡快的心情,同時也可以供人欣賞和娛樂。上述舞蹈的各種作用,一般都要通過娛樂的形式,所以一切作用都寓于娛樂之中。
在陸豐地區(qū),時令佳節(jié)均有民間藝術表演,其中就有錢鼓舞表演。錢鼓舞將文化心態(tài)與生活方式相交融,以舞蹈這種特殊的形式滲透在民俗活動中,給人們提供了互相接觸、彼此交流、增進友誼的機會。因此,娛樂性可以說是錢鼓舞這一民間藝術最顯著的功能。
過去的文化娛樂生活,形式單一,跳舞則是一種較普遍的娛樂形式,可以把廣大群眾從枯燥乏味的生活中暫時解放出來。每個舞者通過參與舞蹈,自娛自樂,在感受自我、感受生命活力的同時,釋放歡愉心情,寄予對生活的向往,強烈真實地表達內(nèi)心的情感,使其精神世界得到充實與滿足。隨著社會文化生活的變遷,錢鼓舞在流傳、發(fā)展的過程中,從簡單的自娛自樂逐步演化成了具有觀賞性的表演性舞蹈。
除了自娛外,錢鼓舞還有娛人的作用。所謂娛人,是指舞蹈在視覺上、感覺上給外界觀眾的滿足,能吸引觀眾,引起觀眾的共鳴。它體現(xiàn)了陸豐地區(qū)人民熱愛生活,執(zhí)著追求美好、幸福的性格特征。一個簡單的“轉(zhuǎn)”動作,都變化無窮,形成多種技巧,多而不亂,使生命充滿了生機。因此,無論是觀看表演或是親自體驗,人們都能從中得到愉快情感的體驗、美的享受。
民間歌舞,是一個民族精神信仰系統(tǒng)的一種身體解釋,也是該民族民俗活動的一種行為表現(xiàn),它有可能僅僅是為了減輕勞動壓力的一種歌舞喘息,但卻承載了民眾的情感和審美,是民族傳統(tǒng)舞蹈文化的重要標識,更是民族的一種重要的文化記憶。它在民間源遠流長、延綿不斷,保留和積淀了無比豐厚的傳統(tǒng)舞蹈文化資源。在田間、廣場,人們踏節(jié)而舞,振臂而歌,這些鄉(xiāng)間民野的歌舞既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組成部分,也是當代中國舞蹈文化建設的厚重基石和今日舞臺創(chuàng)作的活的源泉。
參考文獻:
[1] 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中國音樂辭典[M].人民音樂出版社,1985.
[2] 羅雄巖.中國民間舞蹈文化教程[M].上海音樂出版社,2001:7.
[3] 張紫晨.舞蹈藝術與民俗文化[J].舞蹈,1989(1).
[4] 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編輯部.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廣東卷)[M].北京:中國ISBN中心,1996.
[5] 黃淑娉.廣東族群與區(qū)域文化研究[M].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6] 梁倫.廣東民間舞蹈分布分類和特點(民族民間藝術研究<第二集>)[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86.
[7] 樸永光.舞蹈的民族風格與地域風格[J].舞蹈研究,1996(3).
作者簡介:王曉兵,河南許昌人,華南師范大學音樂學院舞蹈系講師,主要研究方向:民間舞教學與編創(chuà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