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思月 左越 耿詩宇
摘 要:從本質上來說,模式識別是一種分類方法,不需要通過過程數學模型就可以實現高級決策,因此在很多控制領域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模式識別在過程控制系統中應用具有很大的優越性,能夠解決過程控制系統中的復雜問題。因此,本文主要分析了模式識別方法在過程控制系統中的應用,并指出其未來的研究方向與趨勢。
關鍵詞:模式識別;過程控制系統;故障診斷;自整定控制
近年來,模式識別在工業控制系統得到了廣泛應用,能夠有效改善控制系統的運行質量,對于提高控制精度也大有裨益。為此,本文著重探討了模式識別在過程控制中的具體應用,并且指出了現在的研究成果、研究方向和未來的發展趨勢,希望對模式識別在過程控制系統的應用起到參考和借鑒作用。
1 模式識別方法的產生及作用
模式識別方法產生于20世紀60年代,并在之后得到了快速的發展,利用這種方法可以有效地描述、分析和識別模式。具體而言,模式識別的處理方法有很多,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四種:第一,統計決策;第二,語言結構;第三,智能識別;第四,模糊識別。統計決策主要建立在決策理論的基礎上,基于隨機的模式,之后提取它的形狀和紋理,并用參量或非參量的形式體現出來。語言結構的方法是將字詞等原始的語言結構重新組合,字詞間的關系主要依靠語法規則體現出來。模糊識別方法的創始人是L.A.Zadeh,這種方法的理論基礎是模糊數學。最后,智能識別的方法是模式識別的進一步發展。
在過程控制系統中,模式識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能夠有效解決普通機理建模方法的弊端。這一方法主要通過控制操作參數、輸出和過程信息之間的關系,對生產工況進行預測與控制,從而有利于達到科學決策的作用。如今,模式識別可以運用到更加先進的方法與硬件,其優越性得以進一步顯現,在控制系統領域一定會得到更加廣泛的應用。
2 模式識別在過程控制系統中的應用
2.1 系統結構識別
自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模式識別就能夠有效解決系統辨識,在控制領域成了一個熱門研究項目。G.N.Saridis等研究人員將結構識別的方法運用到非線性系統之中,主要將非線性系統作為主要的研究對象,成為決策的重要理論依據。結構識別的方法也可以通過研究互相關函數,在應用K近鄰法的理論基礎上,將非線性隨機系統劃分為已知類別,并運用了隨機逼近學習理論中的相關參數,達到對整個系統的識別與控制。
之后,出現了J.Kittler等研究人員,這些人員在運用Saridis等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有效解決了非線性系統中的結構辨識問題。W.J.Hill在生物系統辨識領域中也應用了這一方法。M.Cadaparthi對分布參數系統進行了深入研究,是對模式識別概念的進一步發展。首先,通過分析驗前信息,從而通過計算得到系統數學模型。在輸入系統中的有效信息之后,運用觀測向量得到模式向量,再通過模式向量得到決策結果。由此可知,決策結果是依據模型結構得出的,可以看作是模型結構的解。
2.2 動態建模與狀態估計
如果技術人員對模型結構不清楚,所有數據也都是從系統中得來,除了要依靠模型結構進行辨識以外,還需要依靠相關參數才能達到模式識別的作用。另外,只有通過模式識別,才能有效地建立動態模型。具體而言,動態建模與狀態估計的主要建立過程如下:首先,需要設定一個非線性SISO系統,之后再運用計算公式DE:x(k+1)=f(x(k),u(k)),在模型結構未知的前提下,我們可以將x(k+1)的值域劃分為R個子域,即【ximin,ximax】(i=1,…,R;ximax=xi+1min),如果根據已知的x(k)與u(k),就可以通過分類的方法,計算得知x(k+1)的子域范圍,這樣就能夠起到描述DE動態特性的作用。
2.3 智能與優化控制
從理論上來說,模式識別借鑒了行為科學中的很多理論成果,不僅具有記憶與學習的功能,同時具有較強的適應性。因此,模式識別可以有效應用到研究結構不確定,或者隨機環境結構中,對于系統結構分析與決策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假定控制過程未知,僅能從輸出定性關系表現模型,x(k+1)=F(x(k),u(k)),y(k)=G(x(k))。在上述公式中,x(k)屬于狀態向量,而y(k)屬于離散時間輸出向量,u(k)則屬于控制輸入向量。在這一控制理論模型中,最主要的目的是要找出過程持續階段的控制序列,提高預測與判斷的精準度,盡量降低性能準則J(u)的數值。
在過程控制系統中,模式識別得到了有效運用,出現了很多智能化的模式控制方案。在最優控制的前提下,Smith在控制系統中引入了可訓練模式分類器,之后K.S.Fu還研究出了再勵學習系統,將“獎優罰劣”的原則貫徹其中,并對LQG系統進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子目標的系統劃分方法。以上研究發現在過程控制系統中都得到了廣泛應用,其理論還在衛星姿態控制、核反應堆控制系統等領域都得到了應用。另外,在Bayes學習法的基礎之上,Saridis也拓展了模式識別的應用領域,將其應用到未知參數系統的控制中,并實現了漸進最優控制的目標。最后,一些學者還在機械手、熱軋機和交通系統等領域應用模式識別,極大地拓展了模式識別的應用范圍。
2.4 自整定控制
自整定控制的主要標準參數是PID,控制過程分為兩大部分:第一,獲取充分的過程特性;第二,優化控制器中的相關參數。通常來說,過程特性的獲得必須在線進行,但是控制器參數的優化在離線狀態下也可以進行。當前,PID參數自整定通常都運用離線的方式,通過整定規則來獲得。由此可見,過程特性的獲取尤為重要,是得出在線計算量的前提,需要借助過程模型體現出來,因此獲取特性的過程就是模式識別的過程。過程模型需要依靠專業的辨識技術,但是如果運用PID進行參數自整定的話,所采用的方法就屬于閉環辨識,需要盡量控制對閉環系統的擾動,在辨識方法和程序上較為簡便。根據模式識別的應用實踐來看,模型辨識方法也存在很多弊端。第一,開展模型辨識的過程需要相應激勵,會對閉環系統產生擾動作用;第二,模型辨識需要符合實際情況,并且需要精準地辨識相關模型參數。據此,目前又產生了一種新型的自整定控制方法,即專家自整定方法。這種控制方法以模式識別為基礎,是建立在工程師的專業知識之上的,通過在線識別的方式對相關參數進行整定。這種方法具有較強的適應性,同時具備性能好的特點。但是,如果這種自整定方法不具備模式判斷知識,或者由于其他原因使專家系統產生錯誤,就會導致控制系統的發散效應。因此,這種自整定方法仍需進一步修改與完善。
3 結語
模式識別在過程控制系統中的應用已日趨廣泛,但仍面臨很多問題,需要進一步地妥善解決。今后,模式識別的應用應當注重過程控制系統的復雜性,利用專家系統法提高算法速度,并達到實時控制的目標。同時,要探索模式識別在過程控制應用的新領域,充分發揮模式識別的作用,拓展模式識別的應用范圍。
參考文獻:
[1] 邱道尹,陳鐵軍,韓兵,吳天福.模式識別在控制系統中的應用[J].鄭州工學院學報,1995(03).
[2] 胡澤新,蔣慰孫.模式識別在過程控制系統中的應用[J].信息與控制,1990(06).
[3] 趙元黎,李云亭.模式識別在工業控制系統中的應用[J].鄭州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9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