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民宿產業在我國的發展日趨快速。在我國國民經濟的快速增長和改革開放的迅速深入下,我國對民宿行業的研究和開發呈現出欣欣向榮的景象,民宿的作用已經從民宿接待轉向為地域文化承載傳播的層級。民宿在居住空間中作為重要的組成部分,成為研究的重要目標。本文將河南傳統民居作為民宿改造設計的研究對象,歸納總結了河南民宿室內設計的地域性發展和獨具魅力的地方建筑特征,有利于發展河南地方旅游,傳承傳統建筑語言,展示傳統豫文化等。
關鍵詞:河南;民宿;室內設計;傳承
1 民宿簡介及歷史
1.1 何為民宿
民宿室內設計是以空置的民居或民居的形式,糅合民宿所在地區的自然環境、人文特色、傳統建筑、生態、習俗、農林漁牧等環境,偏向個人經營、家族經營的形式,給游覽的人提供自然獨特的居住服務。
民宿與酒店或旅社的區別也是它的獨特所在。它不追求高端和奢侈的陳設,而是使人感受和體驗地域風情,感受家一般的溫馨和服務,體驗不一般的旅途生活。因此,民宿在近年受到人們的推崇。這股民宿旅行風潮,由原來低端發展的領域,逐漸形成了明確的經營模式、服務理念和高端的品質,改寫了旅游的常規形態。
1.2 民宿的最初
民宿最初最多的是來源英國,而日本和法國也有一定規模和發展。公元1960年初,英國西南部部分農家出現了民宿的雛形,可是規模不大,只有幾家而且屬于自家經營,沒有滲入專業管理行為。
1.3 民宿的形式
常見的民宿如傳統民居、新修的休閑中心、農莊、牧場等,都可以歸納成民宿類。民宿的誕生是市場需求,它遍布世界各地,歐洲大多是田園式的住宿,直接感受農莊生活;加拿大多為假日形式,也屬于農莊生活;美國則為家庭式住宅或現在國內比較多的青年旅舍,自然而隨意的布置、低廉的價格也頗受大眾歡迎;英國民宿有星級的差別,也比酒店要便宜得多。
1.4 民宿類型
民宿按地理位置,有在自然鄉村的,也有位于城市內部的。后者是現代建筑居多,前者則體現著濃厚的田園鄉村文化氛圍。有著獨特的周邊景色或強烈的地域特色的傳統民居建筑,更有特點。
一般的民宿都是以住宿為主,也有提供特色服務的。住宿型的景色、人氣都非常有特點,而且價格較低,且衛生清爽。具有特色的民宿常結合周邊資源,如生態溫泉、鄉村生活體驗、特色建筑氛圍等特色主題,有著非常豐富的體驗環境。而民宿除了家庭經營、外來投資者租賃房屋,還有潮宿。潮宿屬于民宿服務的精品,管理、環境、服務和品質方面都比較高端。
2 國內外研究情況
民宿近幾年在我國的發展趨勢是尤為快速的,但與西方國家和日本這些民宿產業發展較早的國家相比還有差距。在日本,學者們注重系統地研究日本本土溫泉產業地的客源、類型、發展趨勢以及市場特點;在西方歐美國家,學者們通過總結民宿產業的發展、經歷和世界整體的發展水平,來研究和探討民宿的發展和發展中的影響因素。
據旅游局數據顯示,臺灣的合法民宿在2003年只有百余家,而達到1939家只用了四年的時間,這還不算全臺灣的私營未登記的數千家民宿。但是,民宿數量劇增,質量卻參差不齊。當地的“潮宿”是各方面品質都很好的案例。
3 河南傳統民居民宿設計現存問題
3.1 缺乏良好的規劃
目前的鄉村民宿大多是在市場需求的刺激下村民自發投資的,缺少前瞻性,具有明顯的滯后性。鄉村民宿的開發設計存在許多問題:盲目建設,沒有目的性;重復開發,缺少個性;而且對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造成了不可逆的破壞。這些都是缺少規劃的后果。個人投資也會造成整體的不和諧,有的民宿建在了視野良好的地方,但是卻阻礙了其他民宿的視角。這種缺少規劃的開發,嚴重破壞了周邊景觀的整體性。
3.2 未能良好地體現地域性人文、自然環境
在旅游發展中,鄉村民宿的發展并不單純是當地村民在開發,還有很大一部分是為了追求經濟利益的商人,進入景區收購老房子進行改造。這種開發很容易造成文化的缺失,僅僅和會所、酒店和俱樂部之類的經營形式相同,沒有體現當地的鄉土風味。而當地自發開發的民宿,村民欠缺文化知識水平,對于文化內涵在設計中的重要性不那么看重,仿照一種成功模式大量山寨。文化內涵的缺失是鄉村民宿難以提升格調的重要原因。
3.3 設計感不足
首先是沒有體現設計主題,形態比較單一,造型和材料的設計也趨于單調,現有的民宿無自家的特點,千篇一律的外表很難引起居住和旅游者的關注和共鳴。
4 河南傳統民居民宿改造設計
中華民族與中華文明的發源地其一是河南,歷史上,先后有20多個朝代200位皇帝建都或遷都河南,中國八大古都河南有四個,即九朝古都洛陽、八朝古都開封、殷商古都安陽和商都鄭州。河南歷史悠久,底蘊深厚,這樣環境衍生的傳統民居具備北方建筑獨有的拙雅、厚重、大氣等地方特色。
4.1 河南民居現狀
傳統民居建筑形式豐富,如三門峽陜縣的地坑院,周邊旅游資源極其豐富,有著名的黃河第一壩“三門峽大壩”,有中國四大回音建筑之一的“寶輪寺塔”,地下有豐富的地熱資源。如果發展為溫泉式的民宿精品區,也是有著天然的優勢的。
又如孟津縣朝陽鎮衛坡村,村中古街長約180米,始建于大清乾隆至道光年間,是衛氏家族興盛時期建設的住宅群。村內現存多所古庭院、天井窯院、祠堂、靠山窯及私塾院,屬豫西地區罕見的保存完整的古建筑民俗村落。其中,“劉家宅院”是劉青霞故居,其建筑風格是清末典型的我國北方民居四合院,建筑分兩處,一處在開封市內,一處在尉氏縣城內,屬典型官宦私宅建筑布局結構,具有較高的歷史文化與研究價值。
4.2 河南民居民宿改造
要針對河南風土人情設計出符合河南當地特色的民宿空間。民宿在近年來得到了迅速的發展,如云南麗江、浙江莫干山民宿,它們在國內民宿發展中都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但是與它們相比,河南民宿的發展極為緩慢。
(1)設計前提。在保護建筑外觀的前提下進行內部創新設計,做到與自然相結合;以人為中心,滿足人群的物質需求及精神需求,營造多種風格的居住環境。
(2)設計中的主材質應用。這些房屋,傳統木構造的如尉氏“劉青霞故居”、鞏義的康百萬莊園等,內部結構是以木頭為主,所以設計中也應以木質材料為主。這一是為了使整體格調相融,二是為了傳統建筑材料的傳承和創新。應該更新與發展傳統建筑技術,創新性運用地方性特色建筑材料,不斷地總結、研究傳統營建技術與地方特有的材料,并與現代前衛的技術相結合,使傳統技術、傳統材料在使用功能與藝術感覺上達到和諧統一。通過歷史學、環境學、建筑美學、符號學等相關領域知識及專業理論知識,對傳統民居墻體原有材料與構成形態進行分析與歸納,并在設計中加以運用。傳承傳統營建技術,保留傳統的木質材料,給人以溫暖且懷舊的視覺感受,在繼承和傳承中創新與發展。
(3)功能的重新規劃。例如,尉氏“劉青霞故居”建筑形式為一個四合院,總共有兩層,根據需要,一層可以劃分為9個功能區,滿足居住、休閑、餐飲、洗滌、接待、景觀展示、儲物、交通、公共活動等功能,二層則可以著重休閑和餐飲,兼顧居住。
在居住形式方面,可以根據人數并參考青年旅社居住模式,以雙人標間、大床房及多人房等多重形式,打造居住的不同等級模式,令入住的選擇性更多。
開放式廚房的環節也必不可少,這也是區別于一般酒店的獨特和溫馨之處。
(4)照明規劃。古建筑一般給人的首要視覺感受就是比較暗。因為社會制度和文化思想等方面的影響,古建筑的建筑形式注重保證私密性,從而制約了采光效果。因此,在設計中,采光問題十分重要,應該以燈光為主進行設計。應將充足而理智的光源結合造型創新設計,采用偏暖色調的光來迎合陽光,設置暗槽燈光,保持局部暗雅的環境,并且設置植物來提升整體空間的自然感和溫馨感。
(5)人文活動體驗植入。第一,藝術、民俗體驗。地方祭典、朱仙鎮年畫制作、民俗傳說、風箏制作、捏陶、雕刻、繪畫、天燈制作等,游客可親手創造藝術作品,體驗鄉村或現代的藝術文化饗宴。第二,傳統建筑居住環境體驗。住宿環境均為傳統建筑整修,或以古建筑的原本建筑結合現代人的需求和審美設計,提供游客深切的懷舊體驗和地域性人文的了解與互動。第三,自然景觀體驗。結合自然的景觀或是精心規劃的人工造景,如萬家燈火的夜景、滿天星斗、庭園景觀、黃河奔騰等。第四,農家生活體驗。傳統的農業鄉村中,除有農村景觀提供農家生活體驗之外,也提供農業生產方面的體驗活動,如菇菌的采拾、燒烤、種菜、采摘、觀星、野菜藥草采集、昆蟲采集、標本制作等。第五,運動體驗。滑雪、登山、溫泉體驗等。
5 結語
河南燦爛的中原地域性特色文化有待于各媒介的傳播,可以通過住宅空間以及服飾等來傳播文化特色。做好傳統建筑的改造,把當地的特色文化融入設計之中,對于旅行消費者來說更有吸引力,能為消費者提供有關民宿設計的特色元素。在成功地塑造民宿的基礎上,還應該體現出親民的設計理念,用文化的感染力和高尚文化的親和力獲得公眾的信任,進而獲得認同。傳統民居改民宿的設計,可以極大推進河南旅游業和房地產的發展,也是挖掘和傳播河南優秀傳統建筑及相關深厚地域性文化的良好途徑。
作者簡介:王瑩瑩(1980—),女,畢業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學,獲文學學士學位,后于江南大學進修,獲碩士學位,河南工程學院環境設計專業講師,曾獲單位年度考核優秀,教學質量優秀獎,發表期刊論文20余篇,其中北大中文核心論文5篇,藝術類核心論文3篇,藝術類核心作品3版,出版個人專著一本,參編教材3本,獲省級設計類獎項數個,主持省級項目2項,參與6項,個人專利6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