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建筑與景觀是建筑系統的有機組成部分,前者著力于實用性,后者著力于欣賞性,如何將兩者有機地融合起來一直是建筑系統里重要的追求目標。特別是隨著現代化進程的加快以及建筑群落的豐富,建筑與景觀各自的空間都在不斷拓展,每一個不同的建筑背景對它們的要求也各不相同。從大學校園這一場所來講,它作為青年人學習與生活的地方,具有非常重要的使用功能。除此以外,作為文化精神的一種輸出方式與傳承載體,其精神功能也不容小覷。本文正是以大學校園作為研究對象,從策略上來淺談如何更好地實現大學校園里的建筑與景觀融合,實現大學校園教學使命的完成及人文精神的輸出。
關鍵詞:大學校園;建筑;景觀
1 尊重大學校園的地形地貌
地形地貌是一個環境的根本所在,它是自然規律的體現。因此,在實現建筑與景觀的融合時,首先必須尊重設計物的地形地貌,大學校園也不例外。比如福州大學旗山校區,其地面沉降就是一個顯而易見的問題,這一問題引發了部分建筑物墻體不同程度的損壞以及路面上的一些縫隙。這些都與福州大學旗山校區所處地區的自然環境特點有關。再如,山東建筑大學處在濟南市的東部地段,四季氣候特點明顯,冬季寒冷,降雪較少,夏季炎熱,雨量較多等,這些氣候環境特點也屬于地形地貌的因素之一。假如在設計時罔顧大學校園所處的地形地貌,則很有可能在使用效果上大打折扣。特別是要求建筑與景觀相互融合的情況,地形地貌所具有的自然屬性就會顯得更為重要,因為這是自然規律的一種物化表現。從辯證唯物主義的角度看,我們應當尊重規律,利用規律,而不是改造規律甚至罔顧規律。因此,尊重大學校園的地形地貌應當成為建筑與景觀融合的前提與保證。
2 符合大學校園的文化氛圍
一提到“大學校園”,我們很容易想起“書卷氣”“書香氣”這一類標簽,它所映射的實際上就是大學校園里那一股濃厚的文化氛圍。比如校園建筑物所采用的色彩、符號、質地、裝飾、銘牌等,它與外圍的自然生態景觀,如樹木、花草、校區、流水等是否和諧統一,給人的感覺是不一樣的。一般我們認為,圖書館是安靜的代表,操場是熱鬧的代表。這兩種截然相反的感覺所代表的也是兩個不同的文化氛圍,前者更多是書香油墨那種安靜的,讓人精神放松,通過書籍與精神名人溝通思想的地方;后者更多是朝氣蓬勃那種熱鬧的,讓人活力迸發,通過運動來揮灑汗水,釋放青春活力的場所。這兩者看似截然相反但卻相互依存,共同構成了大學校園里的文化氛圍,因為對青年人來講,在提高文化修養的同時,擁有強健的體魄也是必不可少的。大學校園在舒適、安靜、優美的同時,釋放活力因子,富有青春氣息也是必不可少的,一動一靜,兩者和諧共生。因此,在實現大學校園的建筑與景觀時,就要充分考慮到大學校園里面的文化氛圍,尤其是文理強項比較突出的學校,如主攻理科的工業類大學與主攻文科的人文大學,這兩者的校園文化氛圍就會各不相同。
3 實現大學校園的功能模塊
大學校園作為大學生大學求學階段的主陣地與主場所,需要符合與實現學習與生活的多方面功能。比如教學樓的學習功能,宿舍的休息功能,體育館、音樂廳等的文娛功能,小賣部、便利店等的生活功能等,都是與學生息息相關的。籠統來講,實際上就是學習與生活的功能,這是大學校園建筑設計的基本原則,也應當成為建筑與景觀相互融合的原則。絕大部分大學里,生活區與教學區都會有比較明顯的劃分,其建筑特點也多與功能相吻合,教學區的景觀與生活區的景觀各有特色。比如大學校園里面的跑道建設,除了操場里面的跑道外,貫穿于整個校園的跑道也經常成為學生晨讀、閑逛、慢跑的場所,那么其周圍的景觀更多就會以綠色為主符號,以宜人為主風格。除此之外,在一些綜合性的大學里,還有分為專科生、本科生、碩士生等,這三類學生各不相同的培養標準也會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三類學生不同的活動場所。在同一個校園里,他們有各自不同的活動范圍,這也是大學校園的功能之一,與此契合的建筑與景觀自然也要符合這種原則與教學方式。總的來講,建立在實現大學校園功能模塊這一基礎上的建筑與景觀融合才是符合大學校園這一特點場所需求的,我們需要實用性的融合,而不是如空中樓閣般脫離現實的設計。
4 預留大學校園的發展空間
隨著大學招生制度的逐漸放寬,越來越多的學生擁有了進入大學深造的機會,這在無形中提高了大學校園的人口容量,也迫使很多大學思考如何能夠對有限的場所進行多功能重復利用或適當地向外延拓展。與之相隨地,在促進建筑與景觀相融合時,也必須要考慮到充足合理的未來可能的發展空間,實際上,這可以看做是“生態連續性與發展可持續性”的一種表現。最常見的就是很多大學會有新校區與老校區。一般來講,新校區在信息技術與科學前沿這方面的色彩會比較濃厚,老校區則在校園環境、歷史沉淀感這方面比較突出。這是新校區在彌補老校區所難以承載的教學功能的一種體現,要很好地實現新老校區統一的文化氛圍與教學步調,那么不論是建筑還是景觀,都需要表現出一種延續性,即它們不是單一的、孤立的、單獨存在的一個單元,而是整個教學系統,整個教學大環境中的彼此緊密相扣與有序承接的一個個環節。因此,在促進建筑與景觀融合時,要站在一個相對宏觀的角度去長遠地思考未來校園的風貌與功能,在設計與融合時給后續的延伸提供一個發展空間,而不是固定、僵化、死板的。這既是為了保證大學校園整體建筑的和諧度,也是為了學習與生活在其中的廣大師生能夠有很好的認同感與歸屬感。
5 結語
從建筑設計的角度上看,大學校園是教育功能與空間存在緊密結合并相互依托的一種綜合產物。因此,在促使大學校園內的建筑與景觀合理融合時,需要考慮的不僅是基本的建筑設計原則,還有價值內涵的體現。筆者認為,尊重大學校園的地形地貌、符合大學校園的文化氛圍、實現大學校園的功能模塊、預留大學校園的發展空間,應當成為大學校園實現建筑與景觀融合時秉承的原則,由此才能更好地保證大學校園環境在給學生與老師帶來美的享受的同時,也順利地完成其最根本的教學使命。
參考文獻:
[1] 羅依南,張昂.淺談福州大學新校區(教學區)景觀的“中式園林”營造[J].中外建筑,2015.
[2] 鄭斐,張曉楠,劉甦,趙繼龍.綠色校園景觀建筑設計實例——以山東建筑大學“岱岳一居”設計為例[J].山東建筑大學學報,2013.
[3] 喻明紅,李秀.曾榮大學校園景觀設計中的文化傳承研究[J].山西建筑,2012.
作者簡介:謝德連(1994—),女,江蘇揚州人,上海大學數碼藝術學院2013級本科生,研究方向:公共藝術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