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利用交互設計在用戶體驗方面的長處優化更新當下城市公共設施,使其符合信息時代公眾的生活需求。通過對公共設施的使用便利性、交互信息的多項反饋、對周圍空間的相互作用以及設施與個人終端的銜接這四個問題的詮釋,并引用研究中的交互設計公共設施案例,從而得出未來城市公共設施設計走向交互設計的發展趨勢。
關鍵詞:城市公共設施;交互設計;公眾需求;信息傳達;交流體驗
隨著個人電腦、智能移動終端的迅速普及,數字網絡、云服務的飛速發展使得“數字化生存”(Nicholas Negroponte《Being Digital》)成為真實的現代生活方式,對人們的生活、學習、工作等帶來了巨大、甚至顛覆的改變。已經習慣沉浸在無線網絡、云端科技的人們對公共場所中事物的認知、體驗、反饋或者分享的要求更高、更個性化了。這使得傳統公共設施無法滿足公眾的需求而被逐漸忽視,而人們在外遇到不便時更愿意去尋求個人終端上各種信息服務類軟件的幫助。如何將城市公共設施,公共場所中人與物、與環境的多重交互體驗重新還給人們,是新時代下城市公共設施的設計新重點。
1 交互設計與城市公共設施的概念
1.1 交互設計
“交互設計”源于英語Interaction Design,[1]是設計用于支持人們日常工作、生活的交互式產品?!敖换ァ?,是指人與設備、系統、網站等的直接或間接的通信過程。就應用開發而言,目前的發展從面向功能的開發轉向以用戶為中心的開發,它更注重可用性和用戶體驗。
1990年,IDEO設計公司的創始人,Bill Moggridge提出交互設計的概念,并率先將交互設計發展成為獨立的學科。Terry Winograd將交互設計定義為“人類交流和交互空間的設計”,強調的是用戶與產品使用環境的共存以及交互場所與空間的構建。[2]在此后的10多年里,交互設計逐漸從少數人從事的一門狹窄、專門化的學科發展到今天在全世界擁有數萬名從業人員的跨學科領域,涉及軟件工程、人工智能、人類工程學、計算語言學、認知科學、社會心理學等。
從城市公共設施角度理解交互設計,即滿足城市公眾、公共設施及城市環境三者之間信息傳達、交流體驗感受的雙向反饋需求,使得城市公共設施充分發揮其服務公眾、構建便利、輕松的城市功能。
1.2 城市公共設施
城市公共設施指國家政府為市民提供公共服務產品的各種公共性、服務性設施。廣義上的城市公共設施包含學校、醫院、影劇院、博物館、公路、體育場等。從狹義上而言,城市公共設施即一般意義上的“城市家具”。主要包含:信息設施(指路標志、導游圖、電話亭、郵箱等)、衛生設施(垃圾箱、飲水器、公廁)、照明安全設施、娛樂服務設施(坐具、桌子、游樂器械、售貨亭)、交通設施(巴士站點、車棚)以及藝術景觀設施(雕塑、藝術小品)等。[3]
隨著智能終端、無線網絡以及云服務的進步,很多城市中已經陸續出現了基于數字平臺、借助計算機二維碼的公共設施,如越來越多的感應式燈具、LED大屏幕、智能公交車站、智能導游查詢機等。它們作為“智能城市”的一部分,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城市文化與發展,同時擔當著公眾與城市環境的紐帶,構成“使用者→物→環境→其他人”的系統。
2 更新中的城市公共設施
2.1 更新中應注意的問題
焦點在于關注使用者與公共設施之間、使用者與其他公眾之間的相互作用,建立信息的多向反饋,從而滿足人們傳達信息與分享體驗的需求。從交互設計角度去更新城市公共設施過程中應考慮4點問題:
(1)市民使用的便利性。城市公共設施的根本目的在于服務市民生活,使用的便利性即易用性成為公共設施首先要解決的問題。對公共設施的便利體驗將直接決定了其使用頻率和存在意義,交互設計理念介入城市公共設施設計的目的是更直觀快速地滿足公眾的使用需求并建立信息的雙向傳導,因此市民使用的便利性是其最基本的需求。
(2)交互信息的多向反饋。交互設計在城市公共設施中應用時從用戶即公眾角度出發,在城市公共空間中建立“市民—公共設施—市民”之間多向對等的信息反饋系統,既能為使用者提供個性信息的傳達與互動體驗平臺,同時可以讓使用者將其分享給處在同一公共空間中的其他市民。
(3)充分利用周圍環境、空間的因素。城市公共設施作為城市的一部分,在設計與規劃時要充分考慮周圍的環境因素,并將城市文化符號與地域性符號融入公共設施的設計中。給予使用者與周圍人群以親和、輕松的氛圍。在設計過程中應盡可能在公眾使用設施過程中挖掘公眾的交互需求。
(4)公共設施與個人終端的銜接。個人終端不可替代的多功能性使得人們已經無法拒絕使用它。城市公共設施與個人終端的關系應為相互補充與相互輔助的關系。在每一種類型的公共設施上通過不同的方式銜接好使用者的個人終端將是城市公共設施重回公眾視野的關鍵,也是信息個性化與信息共享化的紐帶。
2.2 更新中的案例
(1)New Concept of POS(Point-of-Sale)項目。[4]現代人的購物方式很大程度上會依賴網絡,這使得去商場選購的習慣逐漸淡化。在Intel與美國Frog Design合作的“New Concept of POS(Point-of-Sale)”項目里,設計師通過重構商場的導購設施,使人們傳統的購物習慣與智能終端進行了結合。讓人們從電腦桌旁回歸到公共空間。
在使用者體驗過程中,該設施會根據他們的需求、以往的購物經歷及選購現狀作個性化的信息反饋,并按使用者的需要檢索其他用戶的推薦和評論,存儲或輸出針對性商品銷售信息。因此,客戶在整個過程中將獲得一個有效的、知識性和流線型的現實生活購物體驗,同時也感受了網上購物的便利與滿足個性需求的體驗。
該項目的硬件設計運用了模塊化的體系結構,充分體現了智能終端的可升級性和多樣適應性。管理者可以配置系統的功能和樣式,以適合更多的使用者。同時,終端通過智能交叉銷售工具,數字標牌和有針對性的廣告以提高對其周圍每一個人的關注度。
(2)Eye Stop項目。[5]Eye Stop公交車站是一個允許乘客做更多的活動不僅僅是閑置的概念裝置。麻省理工學院SENSE able城市實驗室設計的這個智能車站配備了觸摸屏顯示器,將顯示必要的信息如巴士時間表或某個目的地的最短路線。更多的使用者將能夠瀏覽網頁,檢查空氣質量,看到自己想要的確切位置,如巴士、電話亭等。它與個人移動終端交互使用后亦作為一個社區留言板發布公告和廣告。最重要的是,該智能車站必將改變人們對于傳統公交車站的態度。
用戶通過一個手指的觸摸即可表明其理想的目的地;然后系統將顯示在他們和目的地位置間最短的公交路線。以不同強度的發光信號來代表公交車輛的距離遠近。乘客和路人可以在電子公告板上發布廣告和社區公告,以提高它作為一個公共空間中聚集各種相關信息平臺的功能。
除了顯示人為信息,Eye Stop還作為一個積極的環境感知節點,通過陽光供電,并收集空氣質量和城市環境的實時信息。Eye Stop項目是一個為智慧城市作統計的項目,它可以被視為一種“信息硬盤”,蜿蜒穿過城市,而收集的各種信息將用云服務的方式傳播給每個市民。
Eye Stop旨在豐富城市最先進的傳感技術、交互式服務、社區信息、娛樂信息。該項目是采用大面積覆蓋的觸摸感應電子墨水屏幕,為公眾無縫連接地傳遞信息。用戶可以在交互式地圖上計劃自己的出行行程,將相關信息在數字留言板上作社區交流、網上沖浪,監測污染物實時曝光以及使用他們的移動設備與候車亭界面進行匹配以下載公共開放數據。MIT SENSE able城市實驗室主任Carlo Ratti是這樣評論Eye Stop的:“就類似于IPhone如何改變我們的移動生活一樣,Eye Stop的出現將會改變我們對于城市信息的訪問方式。”
3 結語
隨著數字技術與城市網絡設置的繼續發展,城市公共設施將被置入更多的交互功能,公共設施與周圍環境、異地設施使用者之間、使用者與周圍人之間的交流成為現實。科技的高速發展,富有感情的人機交互將不斷出現。為了讓生活變得輕松、自由,還有必要對城市公共設施持續展開研究,為創造應對靈活多變的尖端科技的交互媒體而進行設計。
參考文獻:
[1] https://en.wikipedia.org/wiki/Interaction_design[DB/OL].維基百科.
[2] 李世國,費釬.和諧視野中的產品交互設計[J].包裝工程,2009,30(1):137-140.
[3] 過偉敏,史明.城市景觀形象的視覺設計[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5.
[4] Intel Point Of(Pos)Concept by FrogDesign[DB/OL] . http://www.tuvie.com/intel-point-of-sale-pos-concept-by-frogdesign/.
[5] EyeStops:Futuristic Bus Stops from SENSEable City Lab of MIT[DB/OL] . http://www.tuvie.com/eyestops-futuristic-bus-stops-from-senseable-city-lab-of-mit/.
[6] 尼葛洛龐帝.數字化生存[M].海南出版社,1996.
作者簡介:顏大威(1982—),2011年于日本大阪藝術大學獲碩士學位(工業設計專業),2013年9月開始于上海大學美術學院攻讀博士學位(設計學、數字交互方向),產品設計師,2011年~2013年任職于日本大阪株式會社I.D.K設計事務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