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曉月


【摘要】我國水泥行業龍頭企業—山東山水水泥集團(簡稱山水集團)于近期上演了一場控制權逐鹿戰,引起了社會的熱議。本文以相關者利益最大化的財務目標與企業社會責任間的關系為出發點,剖析了山水集團股東沖突,對兩者的關系進行了簡要分析。文章首先梳理了國內外關于利益相關者理論與社會責任的文獻;其次,對山水集團發生股東沖突進行分析;最后,探討了以相關者利益最大化為財務目標與社會責任間的對立、統一關系,進而對于協調企業財務目標與社會責任給出了建議。
【關鍵詞】利益相關者理論社會責任“山水集團”
【中圖分類號】F270
一、文獻梳理
(一)國外關于利益相關者理論與企業社會責任的研究動態
國外學者對于利益相關者理論與社會責任的研究始于20世紀初,自20世紀50年代以后,對此問題的研究進入了一個蓬勃發展的時期,并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
自Stanford Institute(1963)第一次提出了“利益相關者”的概念后,便引起了學術界的廣泛探討,隨之Ansoff、Freeman和Starik等學者對此進行了深入探究,由此形成了完整的利益相關者理論。Jones(1995)提出利益相關者理論將會成為探究企業社會責任問題的理論基礎。同時,Dunfee(1995)所提出的“綜合社會契約論”為利益相關者理論提供了更有力的支持,他們運用制度經濟學,研究得出所有的制度安排均為顯性契約與隱性契約的混合體,而企業則為兩種契約的載體。然而,利用規則所明示的顯性契約是存在缺陷的,必須利用隱性契約進行完善,若組織無視隱性契約甚至無法履行顯性契約,必然會導致相關者的利益受到損害,組織也就很難得到持續發展(多納德遜,2001)。珍妮特·威廉森(2001)認為公司僅追求股東價值最大化是遠遠不夠的,組織應當尋求一種既有助于實現股東權益最大化又能平衡不同利益群體的利益的管理方式。大衛·威勒(2002)的研究表明,照顧到不同群體的利益的企業更有責任感,企業能形成更大的商業價值和社會價值,并預測21世紀考慮利益相關者的組織會發展得更好。
(二)國內關于利益相關者理論與企業社會責任的研究進展
20世紀80年代前,我國學者對于利益相關者理論與社會責任問題雖有研究,但是發展緩慢,自改革開放后,關于利益相關者理論與社會責任問題引起了學者們的廣泛關注。例如韋德貞(2001)從博弈視角出發,剖析了企業價值與其社會責任間的關系,他認為企業社會責任的履行是對利益相關者利益的維護,因此,對有強烈社會責任感的組織會得到利益相關者的支持,提高企業價值。李心合(2003)提出以相關者利益為導向的企業與其員工可以長期維持穩定的財務關系。而李燦(2010)運用生物學領域的共生理論,研究得出各利益相關者所獲得合理的最低程度的利益回報是企業價值最大化實現的前提,而在企業尋求價值最大化的進程中,企業社會責任成為一項不可忽視的要素,在企業管理中嵌入社會責任要素,以期更好的實現企業價值創造的目標(鄭曉青,2013)。李姝(2007)和寧永志(2010)認為雖然履行社會責任會提高運營成本,但從長遠來看,企業通過承擔社會責任所形成的良好的聲譽是一種寶貴的戰略性資產,為了使企業積極的履行社會責任,必須完善產權機制和激勵機制等制度體系,令社會責任這一要素得以考核(史永雋,2007)。
二“山水集團”股東角力案例剖析
我國水泥行業龍頭企業——山水集團于近期上演了一幕爭奪控制權的混戰,引起了社會的熱議。以山水集團股東沖突為案例,選取以相關者利益最大化的財務目標與社會責任的關系這一角度,對此進行剖析。
(一)苛刻的退股方案
山水集團原由職工持股平臺山水投資所控制。而山水投資中,原董事長張才奎持有81.74%的股權,其余18.26%的股份由7名小股東(均為山水集團前高管)所持有。其中,張才奎所持有81.74%的股權中只有13.18%的股份屬于他自己,其他股份均為其通過“酌情信托”代3939名職工持有的。張才奎父子于2013年11月份推出的2份變現條件苛刻的退股方案成為山水水泥控制權大戰的導火索。一份是針對3939名不具名職工股東,另一份則是針對7名小股東。其苛刻的條件可概括為用職工自己的分紅買自己的股票。這2份文件公布后,立即引起山水投資內部的軒然大波,在強烈的反對聲中,這兩份退股方案最終流產。職工股持有者其后向法院提起訴訟,解除了張才奎對其股份的代持關系。
依據綜合社會契約理論,企業與利益相關者之間存在經濟契約與社會契約,張才奎對其職工股份的代持即為一種社會契約關系,是以對受托人的信任為依據而建立的,而社會契約是一種隱性契約,其執行不具有可考核性,也無強制約束性,在信息和能力不對稱的情況下,具有優勢的一方為尋求自我利益的最大化,過度損害弱勢一方的利益,張才奎父子發布如此苛刻的退股方案無疑徹底損害了小股東的權益,由此,導致代持關系解體,委托者與受托者之間的信任蕩然無存。
(二)清盤博弈
山水集團于2015年11月11日宣告稱由于無力償還12月到期的20億元超額短期融資債券,將向法庭申請清盤,并請求委任清盤人。此次事件引起了國內外債券市場的震動。然而,令人更加意想不到的是清盤申請實則是各方力量再次展開的博弈。增發入股山水集團的中建材與亞洲水泥想利用此機會低價收購山水集團。而作為第一大股東的天瑞集團和山水投資力阻清盤,并最終取得完勝。但山水集團在此次事件中遭受重創,“清盤”事件極大威脅了公司的信用。
山水集團的清盤事件,顯然是對承擔社會責任行為的一種違背。首先,從企業內部生產要素的結合來看,除了相關的生產技術和管理制度外,利益相關者間協調會對企業的生產效率產生舉足輕重的影響。企業在社會責任履行時所體現的互利和負責任的行為,能夠使利益相關者間形成一種和諧的雙贏關系,促使各種生產要素能夠在公司內部的高效運行,進而提高了企業的生產和管理效率。其次,從外部宏觀經濟運行的角度來說,企業對社會責任的承擔行為可以為組織的生產和經營活動提供穩定的市場環境。第一,山水集團此次的違約事件致使同行利益受損;第二,導致市場對產能過剩行業如水泥、鋼鐵和煤炭等的信用風險,來自鋼鐵、水泥等產能過剩且受宏觀經濟下行影響較大的周期性行業取消發債,致使傳統行業風險加??;第三,此次事件使得對信用風險的憂慮呈現長期化趨勢,山水水泥違約后,市場預期違約將越來越多,對整個證券市場造成了難以挽回的經濟損失。
三、相關者利益最大化與企業社會責任間的關系
利益相關者通常是指所有與企業生產經營行為有利益關系的群體,如股東、債權人、企業員工、管理者、供應商、消費者甚至政府、社會公眾、生態環境等。而相關者利益最大化是指組織的財務管理行為應對每位利益相關者的利益進行考慮、均衡,以使組織所有利益相關者的利益達到最大。美國經濟發展委員會在1971年對企業社會責任進行了解釋(如圖1),簡言之,企業社會責任的本質是指在市場高速發展,經濟快速膨脹的條件下,組織在尋求經營利益的同時,也要對非股東的利益相關方承擔責任,既要考慮自身的經濟收益更須照顧到受企業行為影響其他各方。當然,若將相關者利益最大化視為組織財務管理的目標,企業需考慮諸多因素,由此增加所付出的成本。反過來說,組織自發的履行社會責任有利于建立優良的企業形象,提高信譽和知名度,獲得社會公眾的認同。那么,相關者利益最大化與企業社會責任之間是何種關系呢?兩者的關系又應如何協調呢?
(一)相關者利益最大化與企業承擔社會責任間的矛盾
以相關者利益最大化為企業的財務管理目標的前提下,若企業履行社會責任,兩者將產生一定的矛盾,可歸納如下:第一,企業對社會責任的履行是對以自由競爭為基本原則的市場經濟的一種撼動;第二,企業若承擔相應的社會責任無疑對企業的經營效率產生負面影響。對于企業來說,盈利為其根本的生存依據,這顯然是對企業生存基礎的破壞;第三,不同的利益群體有不同的利益訴求,他們之間可能存在利益沖突甚至存在完全相反的利益,當企業在承擔社會責任的同時,會使其顧此失彼,造成企業不利的后果甚至導致破產。在這種狀況下,企業對社會責任的承擔,無疑是在不違背法律的前提下,盡可能的逃避社會責任。但是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真的不存在有益之處嗎?對社會責任的承擔真的是越少越好嗎?
(二)相關者利益最大化與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一致性
以我國電力、熱力生產和供應行業為例,通過對該行業的145家企業于2010~2015年中社會責任履行情況的披露數據的統計(如表1),發現大部分企業選擇積極承擔社會責任。其中,該行業在2010~2016年間累計捐贈334 074.3萬元。從中可知,我國企業具有強烈的公民意識,對社會責任的承擔呈積極態度。
本文從兩個角度論述企業價值與承擔社會責任具有一致性。第一,從法律的角度上來說,社會責任與相關者利益最大化的財務目標是一致的,因為組織若不遵循相應的法律條文,是難以長遠的生存發展,更不要說實現企業價值的最大化的目標。第二,從市場的角度來說,兩者亦是相契合的。在現行的經濟體系下,在市場競爭如此激烈的情況下,若想從中獲取收益,企業既要具有過硬的產品和服務,更需要得到的是來自消費者和社會的承認。毫不夸張的說,沒有消費者企業是無法生存的,而無視社會責任的企業是無法獲得消費者的首肯的,更無法獲得社會的認可。失去消費者和社會肯定的企業必然難以維持生存。雖然企業在承擔社會責任時會付出一定的成本,但是卻使得企業獲得社會的承認,贏得了消費者的信任,提高了企業的信譽和威望,為企業的長遠發展奠定了基礎。若企業僅僅局限在眼前的短期利益,致使社會公眾的利益受到威脅。那么,必然會降低社會公共福利,使社會與企業無法實現長足的發展。
(三)協調相關者利益最大化與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建議
1.積極引導企業建立社會責任觀
第一,合理運用強制法律等強制性方法以此促使企業建立恰當的社會責任觀。政府的相關部門應利用在國際上通用的法律規章,將此視為企業進行經營活動和財務管理的約束性原則,但應注意不能完全生搬硬套,應考慮是否適合我國國情。另外,頒布一些配套的法規條文作為整個剛性體系的補充,例如企業關于社會責任的會計制度和信息披露制度等等,應盡量使法規制度涵括大部分的社會問題。第二,利用公共輿論宣傳企業的社會責任,增強企業的公民意識。一方面對承擔社會責任的企業進行正面宣傳,不僅對自發承擔社會責任的企業起到激勵作用并使其從中得到如免費廣告效應等的利處,而且可以發揮榜樣的力量,促使越來越多的企業認識到履行社會責任的必要性,并且效仿榜樣企業。另一方面,宣傳揭露不承擔社會責任的企業,例如偷稅漏稅、肆意違反合同的企業,利用網絡媒體對其行為進行曝光,令其產生敬畏之心,從而重視對社會責任的履行。
2.加強對利益相關者的監督力度
提高政府部門及社會各界如消費者或行業協會組織等對企業社會責任的履行的監督力度,使之成為一種積極向上合力,或稱之為完善企業社會責任監督機制的體系。具體方法有很多,比如政府相關部門的行政干預、宏觀調控或者行業協會利用制定的相關規章規范來監督等等,最終建立多方位、多層次完善的監督系統,增強組織履行社會責任的緊張感。首先,應對政府部門的監督職能加以利用。對于建立剛性約束和監督機制角度,政府所發揮的作用具有基礎性,這不僅僅是因為政府部門具有強制執行力,更重要的是政府相關部門所行使的監督職權可以左右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方向,控制履行責任的程度,而且能夠對于逃避社會責任的企業,政府部門可以進行及時的糾正和懲罰。其次,應重視社會中介機構如會計師事務所、法律事務所等的非政府組織的職能,這些非政府組織在規范、監督企業經營活動和財務管理方面發揮著不容小覷的力量。
3.投資者對企業社會責任信息加以關注
投資者應當轉變理財觀念,站在戰略的高度上來看待企業社會責任履行情況。目前,投資者大多是依靠企業披露的財務報表來進行投資決策,作為一位投資者,首先關注的自然是企業的社會價值,然而,當今社會,企業價值與社會責任是緊密相關的。作為連接企業價值與社會責任橋梁的利益相關者理論能夠對此進行解釋。企業只有認真履行社會責任,理解利益相關者的利益訴求,努力兼顧利益相關者的利益,才能謀求長遠穩定的發展,實現價值的最大化。因此,作為理性的投資者,在對企業整體價值進行評價時理應將企業社會責任的承擔狀況納入考慮范圍。換言之,從履行社會責任的角度出發,對企業所做的市場行為進行關注,這才是理性投資者的選擇。

綜上所述,企業承擔社會責任與企業實現相關者利益最大化的財務目標密切相關,兩者既對立又統一,相輔相成。企業在追求相關者利益最大化的過程就是向債權人和股東負責,向供應商和客戶負責,向管理層和內部員工負責,向環境、公眾和政府負責,也是提升公司價值的過程。因此,將企業承擔社會責任和實現相關者利益最大化的財務目標相結合,在履行社會責任過程中實現相關者利益最大化的財務目標,在實現相關者利益最大化的財務目標的過程中承擔社會責任。
主要參考文獻:
[1] Jones T M. Instrumental Stakeholder Theory: A Synthesis of Ethics and Economics[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95, 20(20):404-437.
[2] Dunfee T W, Donaldson T J. Integrative Social Contracts Theory[M].Wiley Encyclopedia of Management. John Wiley & Sons, Ltd, 2015:85-112.
[3]多納德遜,鄧非.有約束力的關系——對企業倫理學的一種社會契約論的研究[M].張麗華,譯.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1:79- 91.
[4]李燦.利益相關者、社會責任與企業財務目標函數——基于共生理論的解釋[J].當代財經, 2010(6):117-122.
[5]韋德貞.博弈視角下企業社會責任與企業價值關系研究[J].財會通訊:綜合, 2011(8):57-58.
[6]陳宏輝,賈生華.企業社會責任觀的演進與發展:基于綜合性社會契約的理解[J].中國工業經濟, 2003(12):85-92.
[7]史永雋.利益相關者理論新維度與動態企業社會責住觀[J].嶺南學刊, 2007(4):79-82.
[8]李姝.企業社會責任理論演進及文獻述評[J].北方經貿, 2007(11):46-49.
[9]寧永志.財務管理目標與企業社會責任協調的探討[J].會計之友, 2010(11):30-31.
[10]鄭曉青.價值創造導向下的公司治理與社會責任[J].會計之友旬刊, 2013(4):56-57.
[11]李心合.嵌入社會責任的公司財務目標研究(上)[J].財會通訊, 2010(1):14-17.
[12]李心合.嵌入社會責任與擴展公司財務理論[J].會計研究, 2009(1):66-73.
[13]李心合.知識經濟與財務創新[J].會計研究, 2000(10):4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