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翀
全媒體時代的最主要特性是隨著傳播技術的飛速發展,傳播渠道的不斷增多,傳播平臺不斷拓寬,轉播方式不斷創新豐富,其產生最顯著的變化,是產生了由過去傳統傳播媒介,如廣播、電視在聲和影領域的一枝獨秀到現在的百家爭鳴多樣化的格局,這種巨大的沖擊和使傳統傳媒臨著許多前所未有的新挑戰,不得不改革和創新。
可以說在移動終端平臺興起之前,傳統電視新聞節目并未對這種新興的傳播方式獲得足夠的先機,這一方面是由于其自身線性傳播方式和固定傳播模式的桎梏所限,另一方面還是存在重視不足的主觀因素——由于最初多媒體移動終端高昂的價格和網絡覆蓋率低、數字信號帶寬不足、價格高昂、傳送技術和硬件指標等等都無法實現大規模、及時有效的傳送,新媒體傳播在興起之時并未收到足夠的重視,很多人都覺得這不過是個噱頭,很可能曇花一現變逐漸消亡,但是隨著互聯網技術和移動網絡技術的發展,尤其是以手機為代表的廉價多媒體終端廣泛普及,移動網絡數據傳輸信號倍增,年輕人對現代即時信息需求的喜好,這些“天時、地利、人和”的因素齊聚,最終使得全媒體對電視新聞節目發出了全面挑戰。這場競爭可以這樣比喻:一個成名已久的拳王在面對一個名不見經傳的挑戰者時,前幾個回合取得輝煌的勝利,但是中場則被挑戰者以迅猛的招式打得難以招架,步履踉蹌。如何戰勝這匹黑馬,在最后收官階段保持住自己昔日的榮譽,我認為作為傳統媒體,不能局限在“傳統”二字上,必須與時俱進,跟上時代的步伐,把握科技發展方向以及年輕人對新聞資訊的喜好習慣,不能繼續停留于小修小補式的細節調整、改變,必須進行一場大刀闊斧的改革,必須先轉變觀念,從全媒體時代新聞類節目的發展趨勢和運營規律的戰略高度出發,對電視新聞類節目自身現狀進行全新定位,對新媒體技術的優勢和特點進行比對,并以此為指導,在內容、互動、品牌塑造、傳播形式等方面不斷強化。
由于種種原因,長期以來,國內電視新聞都是采用線性傳播方式,節目形態大同小異,由于受地方區域限制,本身內容來源單一,新聞其最明顯的特點就是將時事新聞以固定的時間段經過后期加工整理后播放給廣大觀眾,但是,這種固定時間播放已經與現代節奏性極強的社會生活格格不入——廣大受眾不可能將全部的時間都在固定時間段內觀看電視新聞,這就使得電視新聞節目將自己的播報時間完全卡死。目前電視新聞的受眾主要以70年代前出生為主,因為在他們心中電視的公信力和權威性還是要高于新媒體,同時在對接受現代傳播工具時,在操作上略顯吃力,尤其是一些網絡詐騙案件使他們更加謹小慎微,而對于廣大的消費主力80后、90后和00后,傳統的電視新聞市場占有率可謂極低,但值得慶幸的是,移動媒體雖然以靈巧便捷的方式可以取代電視新聞,但是目前國內免費WiFi覆蓋率較低,移動網絡的資費也廣為詬病,但是移動媒體有一個無可比擬的巨大優勢,就是通過網絡硬盤云存儲,可以查到與新聞相關的所有過去歷史信息,但是電視新聞所播報的即時性新聞不具有追溯性,一些相關播報和導讀也受節目時間限制,并且以往播報的信息由于是影音視頻格式,保存難度較高,現有硬件設備存儲空間、容量有限,或多或少的都需要第三方專業的技能和設備支持,這極大的限制了電視新聞在追溯性上的橫向拓展。
在傳播的模式上,電視新聞更是與互聯網新聞存在著更大的差距,就目前來看,但是新聞還是難免以一對多的方式進行傳播,充其量我們可以將其看做是一個輻射開來的一個二維平面,傳播單向,但是網絡媒體新聞卻可以以一對多——多對多的模式進行三維立體的傳播,存在著幾何級數的爆炸性傳播方式,這種層級存在著巨大的代差。舉個簡單的例子來說,當我們用手機在網頁上發現一條新聞,我們可以復制鏈接,分享給朋友圈或者發送給好友,在這轉發的過程中,新聞的受眾也轉變為新聞的發送者,成為一個個移動的新聞發射基站,這無疑在節省了成本的同時,還極大的提升了該則新聞的影響力和傳播速率,在獲得更多點擊率的同時,其經濟效益也是可想而知,并且在這種人人轉發的過程中,其時效性基本上是隨著新聞態勢發展而時時刻刻的不斷更新,相比電視新聞在固定的時間段播報而言,其在時效性上的差距可謂是天壤之別。
此外,在與受眾的互動上,相比線性傳播、單項傳輸結構的電視新聞,互聯網新聞能夠通過短信平臺、微博平臺等一系列線下平臺實時與當線播報的新聞主播進行互動,對最新發生的新聞進展進行跟蹤,具有較強的靈活性。這一點電視新聞也有所借鑒,經常以新聞線索獎向廣大市民征求新聞信息,同時通過新聞播報、新聞簡訊等形式發布物品丟失、尋人啟事等等,但是其與受眾的互動也僅限于此,甚至都打不到廣播電臺電話熱線的互動級別。此外由于線下平臺互動性強,一些微博大咖也逐漸成為關注的交點,他們所更新的每一條信息和狀態都會獲得極大的關注和反響,形成一個“人人皆記者,自拍即主播,手機皆電臺”的新聞新模式。但是與電視新聞自身強大的公信力相比,網絡新聞媒體在對新聞來源審核時把關不嚴,經常為了吸引眼球,賺取噱頭對新聞原本的內容進行刻意的扭曲,造成一個個虛假標題黨新聞,譬如說尋親尋子、簽到領獎、集贊獲禮等等所爆出的丑聞屢見不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