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向勇 王鳳華
摘 要:玉米作為我國重要的農業經濟作物之一,對其種植過程中常見的病蟲害進行分析并提出有效的防治措施,才能確保玉米的穩產高產,實現農戶的增收創收,從而推動我國農業經濟的發展。本文將簡要論述玉米在種植過程中發生的病蟲害,并提出相應的防治措施。
關鍵詞:玉米種植;病蟲害;防治
中圖分類號:S435.13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60333095
玉米在農作物中屬于適宜性較強的作物之一,生育期較短,生長發育快,對氮肥、磷肥、鉀肥的需求較高,尤其對氮肥的需求最高。玉米在種植生長過程中會受到各種病蟲害的侵蝕,對這些病蟲害進行系統的研究,才能為長期進行病蟲害防治工作提供科學合理的措施依據。
1 玉米常見的病蟲害及其生活特性
1.1 二點委夜蛾
二點委夜蛾是玉米種植中的新害蟲種類,其隱藏在麥糠等田間堆積物下,主要以咬食玉米根莖至形成孔洞,導致幼苗萎蔫、枯心、倒伏、死亡等,嚴重時會危害地塊甚至毀種。
1.1.1 生長習性
二點委夜蛾畏懼陽光,喜歡陰暗潮濕的生存環境,田間堆積物覆蓋物是其生長和發生的重要保護傘。幼蟲在田間的分布與麥秸有關系,有時隱藏在田邊的草叢下,大小混合,蟲齡不整齊。
1.1.2 防治措施
清除田間殘留物和堆積物,運用人工和化學方法除草;選用優良品種,及時拔除劣質苗株,培育壯苗;使用撒毒餌、毒土、灌藥等化學方法進行防治。
1.2 粗縮病
粗縮病又稱花葉病毒病,其發生特征為株苗節間縮短且矮化,葉子酷似君子蘭,葉色濃綠且質硬,葉背脈上有腫脹白色突起或形成蠟白色條斑,直接導致玉米抽穗失敗,雄穗發育不良,雌穗結實少,直至枯死,造成絕收。
生長習性,粗縮病的發病與溫度有著密切關系,尤其在氣溫偏高的冬季容易引發灰飛虱越冬基數偏高,從而為其后期發病創造更多條件;播種時間過早或過晚都易導致玉米在幼苗期受到感染或與灰飛虱的遷徙期不期而遇;田間管理的粗放懶散以及施肥不當導致的營養缺失等都是造成其發病的主要原因。
防治措施,以藥劑拌種、藥劑防治相結合為主,在藥劑防治過程中要從早期對灰飛虱和蚜蟲進行藥劑防治,并清除田間雜草;發病初期使用藥劑治理,如噴射20%病毒A可濕性粉劑400倍液,1.5%植病靈乳劑1000倍液等;玉米生長期注重對傳毒昆蟲的防治,阻止傳播。
1.3 褐斑病
褐斑病的發生以葉面出現褪綠小點淺褐色小斑至大面積病斑,病斑埋在葉脈之中,與銹病的孢子堆相似,在發病后期逐漸散出褐色粉末,形成一段段大片黃中帶粉紅色的病斑,嚴重影響著玉米的生長。
生長習性,褐斑病的病菌會在土壤或病殘體中越冬,是典型的氣傳病害,其發病時間多集中在每年7~8月的高溫高濕季節,受土壤肥沃程度呈現出不同的發病現象,其中在土壤貧瘠地位葉色發黃,在土壤較肥沃地位葉色深綠病害較輕,且其在玉米長出8~10片葉子時容易發病,在12片葉子后便不再發病。
防治措施,對褐斑病的防治主要以藥劑防治為主,以噴灑農藥和加強施肥追肥來促使玉米茁壯生長,提高抗病能力。
1.4 大、小斑病
玉米大、小斑病都主要以危害葉片和稈為主,其以小的斑病迅速發展為大、小斑病,直至變成青灰色、褐色枯死斑,在空氣潮濕時期還會長出黑色的霉物。
生長習性,玉米斑病是氣傳病害,其發生與溫度和濕度有著密切關系,一般發生在溫度20~25℃、相對濕度90%以上的夏季多雨季節,主要集中在玉米孕穗、出穗時期,再加上玉米生長獲得的營養成分不足,也會加重感染病情。
防治措施,適時播種,避開病害發生的高峰期;保證土壤肥料充足,適時施肥追肥;及時除草,摘除玉米苗根部2~3片葉子;在發病期加大對藥劑的使用力度,確保抑制或根除病害。
2 防治病蟲害的基本措施
2.1 選種
播種前期選擇優良品種,并配以藥劑拌入來提高種子的品質和抗病能力。
2.2 人工措施
加強對田間的人工管理,及時清除雜草、殘留物和堆積物,及時發現病蟲害的發生。
2.3 化學輔助
針對不同的病蟲害配制合適的藥劑進行噴灑救治,并適時施肥追肥,保障土壤的肥沃,提高玉米的抗病能力。
3 結束語
玉米在種植過程中受到各種各樣病蟲害的危害,進行防治時要始終堅持防御為主、治理為輔,以科學合理的防御措施來盡可能減少玉米發病的可能性,從而減少后期藥物的使用,保證玉米的產量和品質,為生態農業和綠色農業的發展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 石寶忠,劉淑琴.淺析玉米高產栽培技術與病蟲害的綜合防治[J].新農村,2013(4):43.
[2] 周紅忠,林金龍.淺議山區玉米高產栽培技術及病蟲害防治[J].農民致富之友,2015(2):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