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祝成
摘 要:本文在充分調查清澗縣山地蘋果生產的基礎上,認真分析山地蘋果生產中存在的問題,當地發展山地蘋果的優勢,針對性地提出今后發展山地蘋果的思路與對策。
關鍵詞:山地蘋果;調查;建議
中圖分類號:S661.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60333120
按照《清澗縣果業發展規劃(2013~2020)》,計劃到2020年清澗縣新栽山地蘋果133.33hm2,蘋果面積穩定在0.667萬hm2,總產量達到10萬t,優果率85%以上,鮮果貯藏能力達到總產量的60%,果農人均蘋果收入1萬元。山地蘋果從單一的鮮果生產逐漸延伸到果品貯藏、加工、銷售及運輸、包裝、苗木、科研、鄉村旅游等方面,直接帶動農村二、三產業的興起,實現清澗縣山地蘋果持續健康發展。
1 生產現狀
截止2015年底,清澗縣山地蘋果種植面積為0.567萬hm2,涉及9個鄉鎮,136個行政村。其中成齡果園0.53萬hm2,幼齡果園333.33hm2,集中連片的4000hm2,占總面積的70.6%。主要分布在210國道沿線的郝家墕、石咀驛、樂堂堡等鄉鎮。常年產量8萬多t,產值1.72億元。主栽品種以富士系為主站85%,配置早、中熟品種占15%。全縣現有技術人員10名,其中高級職稱1名,中級3名,技術員6名。現有土窯洞果庫1600個,貯藏力4萬t,占總產量的50%。蘋果銷往西安、包頭、太原等大中城市。
2 生產優勢
2.1 資源優勢
全縣土壤以黃綿土為主,土層深厚,土質均勻。年平均氣溫9.6℃,年日照時數2722h,年降雨量500mm,無霜期170d,海拔800~1200m,晝夜溫差大,雨熱同季,自然條件得天獨厚,符合世界蘋果優生區的7項指標。2012年省上組織農業和氣象專家對全省蘋果生產區進行了調研,認定清澗縣為優質蘋果生產區,并列入陜西省優質蘋果生產基地縣。
2.2 交通便利
清澗縣地處210國道、西包鐵路沿線,交通方便,鄉村道路四通八達,已實現了村村道路硬化,通山公路村村相連,為蘋果的生產和銷售創造了良好的便利條件。
2.3 政策優勢
2012年以來,榆林市委、市政府把現代農業基地建設作為榆林經濟社會發展的3大戰略之一,出臺了扶持政策,加大了資金投入。清澗縣委、鄉政府適時提出全縣農業發展戰略新構想,制定了《清澗縣果業發展規劃(2013~2020)》,為清澗縣蘋果產業的發展營造了良好環境。
2.4 經濟效益優勢
清澗縣山地蘋果整體生產水平不高,但也涌現出了不少高產典型戶。像下廿里鋪鄉韓家塬村的韓拴虎,2014年0.4hm2山地蘋果平均產值6250元/667m2,總產值37500元。樂堂堡鄉李家河村的張世新,2013年0.6hm2山地蘋果平均產值5680元/667m2,總產值51120元,經濟效益十分可觀。
2.5 群眾基礎好
清澗屬國家級貧困縣,全縣無一工業企業,整體經濟落后,為典型的農業縣,群眾脫貧致富門路少,農民人均收入低,廣大農民對依靠農業自然資源優勢發展山地蘋果愿望迫切、積極性高。
3 存在的問題
3.1 管理粗放
部分果農受傳統農業、專業技術、勞力外出、分散經營等因素影響,不執行《山地蘋果標準化生產技術方案》和《低產果園改造技術豐產方案》,不合理修剪、科學施肥和無公害生產,導致全縣有800hm2果園樹型雜亂,病蟲嚴重、產量低、品質差,商品果不足60%,優果率不足40%。
3.2 品質差
由于部分果農粗放管理,特別是濫用化肥、亂打農藥,導致全縣有20%的果園果樹抗體減弱、病蟲害嚴重,結出的果子大小不均、果型不正、色澤灰暗、市場認可度不高,難以賣上好價錢。2014年石咀驛鎮牛家溝村的郝海洋,0.33hm2中熟蘋果在國慶節平均每斤4元一搶而空,而同村品質差的殘次果1斤幾毛錢都無人問津。
3.3 包裝不合理
清澗縣那種傳統的紙板箱或袋裝,既缺乏市場競爭意識,又缺乏時代氣息,這種延續了多少年代的傳統包裝模式,既影響果農的經濟利益,也阻礙著清澗縣果業的進一步發展。清澗縣蘋果包裝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改大包裝為小包裝;改傳統包裝容器為高檔化、藝術化、實用化容器;利用遮擋陽光的特殊著色技術,通過光合作用在蘋果上曬印“福”“壽”“喜”字或其他圖案。
3.4 配套設施不齊全
按照標準化蘋果基地要求,在建園時就應該搞好以集雨窯為主要內容的路、水、電、庫等配套設施。據調查清澗縣0.567萬hm2果園,大概有0.4萬hm2果園配套設施不齊全,其中有666.67hm2果園沒有任何配套設施,給果農的生產經營帶來不便,也嚴重阻礙著清澗縣果業的健康發展。
3.5 加工業滯后
清澗縣年產蘋果8萬多t,全縣無一果品加工企業,至今仍以鮮果出售為主,如果遇到市場動蕩,果農將損失慘重,常年生產的1萬多t殘次果只能等外地商客掏幾毛錢拉走或爛掉。
3.6 品牌戰略滯后
清澗蘋果2013年獲中國《洛川》博覽會銀質獎,2014年獲中國《洛川》金質獎。但清澗蘋果包裝品牌和商標注冊至今尚未完成,品牌打造不足,市場開發不力,競爭不強,導致清澗蘋果在全省全國的影響力甚微。
4 建 議
4.1 加強領導,建立技術支撐體系
縣上成立蘋果生產領導小組,由分管副縣長任組長,辦公室設在清澗縣園藝站,統籌解決全縣蘋果生產中遇到的問題,涉及蘋果生產的9個鄉鎮均成立相對應的機構,在榆林學院或榆林職業學院開設果業相關專業,定向招收培養專業技術人員。吸收各地果樹專業技術人才,組建一支縣級科研團隊,加強對果樹產業技術研究和果農的專業技術培訓,打造幾個縣級蘋果科技示范村,讓農民看見成效。
4.2 加大投入,完善基礎設施建設
要建立以政府投入為主導,果農投入為主體,社會投入為補充的多層次,多形式,多元化融資體系,每年拿出一部分資金,解決完善水、電、路、庫基礎設施問題和加工銷售問題,嚴格蘋果資金的全程監督,保證項目資金安全使用。
4.3 明確考核目標,嚴肅考核獎懲
縣上的相關部門要制定詳細的考核實施方案,把蘋果產業發展作為縣上相關部門和郝家墕、樂堂堡、石咀驛等9個涉及鄉鎮年度考核的重要指標,并且把勇于改革創新,工作積極認真,對蘋果生產發展貢獻明顯作為干部提撥重用的重要依據,對工作敷衍不作為的干部進行必要懲處。
4.4 強化政策性保險,減少果農災年損失
建議縣政府出面和省市金融辦及相關保險公司協調對接,加大蘋果政策性保險力度和范圍,力爭全縣的0.567萬hm2果樹全部納入保險范圍,讓果農享受更多政策性保障,減少災年損失。
4.5 發展有機蘋果,打造品牌產品
大力開展生態循環農業,建設果、畜、沼、窯、草5配套生態果園,開展測土配方施肥,制定清澗有機蘋果標準化生產程序,引導果農按照有機蘋果生產程序生產蘋果,打造有機蘋果生產基地。
4.6 實行土地流轉,擴大規模化經營
通過激勵政策和組織手段建立土地流轉機制,采取轉包:出租、轉讓、股份合作等形式,把無勞動力和不愿經營農戶的果園向懂技術、會經營、有能力的種植大戶、家庭農場、專業合作社、科技示范園和企業原料基地轉移,進行集中連片經營管理。
4.7 采用各種形式,推廣蘋果豐產技術
通過引進高層次人才,果農技能培訓,專家服務團下鄉田間指導,手機短信,農村廣播等各種方式,推廣《山地蘋果標準化生產技術方案》和《低產果園改造技術豐產方案》,幫助果農提高果園管理水平。
4.8 搭建市場平臺,健全營銷網絡
由政府扶持蘋果生產經營大戶在清澗縣城建設蘋果批發大市場。搭建起集現代蘋果博覽展示、規范交易、精細加工、物流倉儲、電子商務為一體的蘋果產業平臺,使之成為全市一流的蘋果物流中心,努力使清澗蘋果走出陜西走向全國。
4.9 發展訂單蘋果,實現產銷銜接
通過商客與果農簽訂產銷合同,明確雙方的權利和義務,使果農按照合同要求進行生產,客商對合同內蘋果實行保護價收購,將產銷前移,產銷銜接,共同在訂單約束下搞好生產經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