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成林
摘要:近些年來,我國林業資源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良好的發展和成效,同時,林業經營思想也從傳統經營轉變成為可持續經營。但是,當前形勢下,我國生態環境不斷惡化,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林業經營的壓力,也從本質上顯現出天然林所具有的經濟價值和生態價值。正因如此,林業經營者必須要充分重視經營天然林,在最大程度上發揮天然林的經濟效益以及價值。下面就分析天然林停止采伐后的經營策略,目的在于充分發揮天然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關鍵詞:天然林;停止采伐;可持續發展;生態價值;經營策略
中圖分類號:F32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6)02(c)-0000-00
當前形勢下,生態環境不斷惡化,全球變暖越來越嚴重,人們急需要解決生態環境問題。在林業生產和經營中,天然林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地位。實現天然林保護以及天然林可持續經營,不僅能夠實現林業可持續發展和穩定發展,還可以從本質上改善生態環境。因此,必須要加強天然林的經營和管理。本文就對天然林停止采伐后的經營策略進行分析和探討。
一、關于天然林保護
在林業產業中,對具有生態意義和生態價值的森林進行管理和保護就是天然林保護工程,在天然林保護過程中,對采伐天然林行為進行嚴格管理和控制,從本質上降低采伐的密度和采伐的頻率。通過落實建設營造林措施以及保護森林資源等措施,實現森林資源的可持續發展以及合理運用,實施天然林保護的根本目的在于,為實現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此外,天然林保護工程的近期目標為,對林區木材的產量進行調節,對公益林和生態林進行建設和保護,對林區的富余人員進行安置和分流。遠期目標在于完善森林產業體系以及生態體系。天然林保護工程是重要的工程,天然林保護工作需要良好、正確的經營策略作為基礎。
二、天然林經營的根本原則
第一,遵循森林副產品經濟效益最大化的重要原則。在對目前已有的天然林進行培育和改造工作中,應當以地帶性頂極群落的不同樹種組成為依據,根據其不同的特征選取那些可以取得較高森林副產品經濟價值的樹種來進行林間空地或林冠下更新。以森林生態效益可以實現穩步上升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提高森林副產品的經濟效益。
第二,遵循連片集中的根本原則。在對目前已有的天然林進行培育和改造工作中,應當以林班為單位,實行連片集中的培育和改造,從而使生產成本得到最大限度的降低。同時,也可以在林副業產品的收獲過程中實現一定的規模效益。
第三,遵循地帶性的頂極群落的基本原則。一般而言,森林生態系統如果處于頂極群落,那么其往往具有最好的穩定性、最高的森林質量以及最為強大的生態功能,同時也可以發揮最為持久的生態效益。相對的,如果森林生態系統處在最低級演替階段,其穩定性和質量則相對較差,也得不到較好的生態效益。由此可見,在天然林經營管理工作中,應當依據不同的立地條件以及原始群落的特征對目前已有的天然林加以培育和改造,以使其向地帶性的頂極群落發展,從而使森林的生態效益得到最為充分的發揮。
三、天然林停止采伐后的具體經營策略
(一)增加林業專項資金的投入,使林業基礎設施建設更為完善
地方政府部門和林業部門應當把天然林的培育和保護工作視為一項長期的工作來抓,在林區的道路建設、通訊施設配備以及水電建設等基礎設施建設方面,應當制定出詳細的資金收支預算,對重點設施予以重點扶持,加大相關的專項資金投入力度,使林區基礎設施得到不斷完善,從而為天然林的培育和保護工作以及長期的可持續發展提供相應的基礎條件。財政部門也應當與相關部門協調配合,劃撥專用配套資金,對資金投入的標準給予適度提高,同時強化資金運營監管及審計核算工作,強加資金監管力度。不僅如此,還應當對符合可持續發展理念的項目給予相應的資金和政策扶持,例如相關的工程設計和規劃、技術指導和培訓推廣等工作。在不影響天然林可持續發展與經營所需的基礎設施建設資金投入的前提下,可以對那些因積極參與上述項目而受到損失的林區農民適當給予補貼和資助。
(二)大力推動和發展林業后續產業
提高林業生態補償的標準,加大分類經營的實施力度,加大力度扶持特色產業項目和林業科技項目。同時調整相關政策,對涉及到國家經濟發展急需的各種林業產品生產和加工項目給予稅收、信貸和金融等各方面的優惠福利,使農民可以依靠后續產業的發展來實現經濟增收,同時也使天然林的經營和保護工作實現長期的可持續發展。
(三)細分經營管理責任,推廣保育技術
天然林具有其自身的森林系統異質性,其自然分布也有其獨特的規律,天然林的經營管理責任應當以上述特點為依據,不斷加以細分,不僅可以采取分區管理的辦法,還可以運用分類經營的措施。遵循天然林的可持續發展理念,在技術方面應當對行之有效的各類新的保育技術加以大力推廣,同時增加與國際林業組織之間的溝通與交流,促進各方合作,對國外先進的經營模式和保護技術加以學習和借鑒。在天然林的保育工作中,應當提高針對性,加強對珍貴林材的保護和培育工作,加快速豐林基地的建設工作,使木材的利用效率得到更大幅度的提高,從而使社會經濟發展對于林材的供需壓力得到有效緩解。
(四)加強森林的管護工作,優化森林經營
我國集體林改以后,目前仍然沒有形成較為統一和完善的森林防火、防盜和防蟲的三防體系。針對當前的形勢,應當由地方的林業部門與大型林場相互配合,切實加強對公益林和天然林的管護工作,實現“專群”結合。同時,應當在地產低產林的改造以及森林撫育等各個重要環節不斷加強經營管理工作,適度控制人工造林和封山育林的規模,使天然林的經營和建設工作成果得到持續的鞏固和提高。
(五)有效利用枯死木
停止采伐天然林之后,對枯死木的采伐也不再被允許,因而無法實現對枯死木的有效利用,進而造成了對資源的浪費。如果天然林的枯死木較多,則可以對相應林分采取菌類養殖等措施,人工接菌生產榆黃蘑、圓蘑、黑木耳等菌類。這樣一方面可以使枯死木更為快速地腐爛,以便使森林可以有更好的更新條件;另一方面也可以通過林副產品生產帶來經濟效益,使森林資源得到更為有效的利用。
結語:
綜上,天然林不僅能夠有效修復遭到破壞的生態環境,還可以從促進生物進行多樣性生長,從本質上退工我國社會經濟的穩定、可持續發展。因此,在天然林停止采伐后實施良好的經營策略十分必要。由于天然林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林業工作人員必須要從天然林培育、天然林保護、天然林區劃、天然林經營等諸多方面著手,不斷調整思路和制定策略。目的在于有效改善生態環境,實現林產品的供需平衡。
參考文獻:
[1]惠剛盈,趙中華,張弓喬等.基于林分狀態的天然林經營措施優先性研究[J].北京林業大學學報,2016,38(1):1-10.
[2]趙中華,白登忠,惠剛盈等.小隴山不同經營措施下次生銳齒櫟天然林物種多樣性研究[J].林業科學研究,2013,26(3):326-331.
[3]王俊龍,沈德君.淺析停止天然林商業性采伐后三岔子林業局經營對策[J].科技創新與應用,2015,(18):292-292.
[4]陳波,剪文灝,呂發等.冀北山地蒙古櫟天然林土壤物理性質及水源涵養功能研究[J].水土保持通報,2013,33(2):83-86,92.
[5]馬映棟,張宋智,王鵬等.不同采伐強度對小隴山遼東櫟天然林空間結構的影響[J].西北林學院學報,2014,29(6):164-170.
[6]徐洪亮,滿秀玲,盛后財等.大興安嶺不同林分類型落葉松天然林水源涵養功能綜合評價[J].中國農學通報,2013,(19):7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