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翔


煙斗,不僅是人們吸煙的工具,還是一種多姿多彩的工藝品,也是精美的收藏品,有“成人玩具”之稱。國內外有不少煙斗收藏家,早在五六十年前,就有英國著名的收藏家弗朗克·什里托先生,收藏有來自世界各地千姿百態古今煙斗700多種的報道。
不但國外有許多煙斗收藏家,如馬克·吐溫、愛因斯坦等,我國也有著名煙斗收藏家杜宣。杜宣先生是著名作家、劇作家,解放后長期從事中外文化交流活動。“文革”前曾任亞非作家協會書記。他創作電影《無名英雄》《長虹號起義》及話劇《彼岸》《夢迢迢》等,深獲好評,在影劇界產生了深遠影響。杜宣大量散文作品也情真意切,膾炙人口。我年輕時就對這位老作家十分欽佩,只是無緣相識。
我原是志愿軍某部文工團話劇演員,抗美援朝回國,復員改行為編導。有幸也加入作家行列,遂有了和杜老見面的機會。后知道身為上海市文聯副主席、上海戲劇家協會主席的杜老愛收藏煙斗。真是無巧不成書,我業余癡迷古筷收藏。煙斗是煙具,筷箸是餐具,總的說來皆屬飲食文化范圍,于是我忙向他請教收藏煙斗之道,并請他為我的藏筷館題詞。
三天后,當我收到杜老大筆揮揮寫就的“筷子是最先進的用餐工具,是漢文化一大特征”,心情激動萬分,忙把這一字千鈞的墨寶條幅請工匠裱好,掛在藏筷館中,凡是來參觀的中外來賓,都十分稱贊杜老字寫得瀟灑俊雅,而對小小的筷子給予很高的國粹贊譽。
杜宣抗戰中收煙斗
說起杜宣開始收藏煙斗,純屬偶然。1940年他參加抗日宣傳工作,在桂林創辦了新中國劇社。當時生活十分艱苦,他吸的是“難民煙”,這種煙卷,卷煙紙又薄又粗糙,經不起揉搓。演戲時搬布景,換道具,緊張地忙過后,一盒香煙在口袋中全變成煙末了。杜宣這時在想,如果有個煙斗就好了,這“難民煙”的煙末子也可廢物利用了。
說來也巧,沒過幾天,劇場散戲掃地時,團員巴鴻正好拾到一個煙斗,等了五天也沒人來領。于是劇社同志就把這煙斗送給杜宣過煙癮。杜宣一看,這煙斗很“怪”,原來是其前主人在抗戰艱苦環境下用細鉛絲涂上水泥做成的,又大又重,外殼還上了黑漆。于是這個可以命名為“抗日牌”的煙斗,從此和杜宣結下不解之緣。杜宣當年常在地攤上買廣東曲江產的煙絲,在演出之暇,手握“抗日牌”水泥大煙斗吸地攤曲江煙絲過煙癮。
筆者從不吸煙,可印象最深刻的是斯大林抽煙斗的形象。在許多反映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蘇聯影片中,斯大林幾乎都是手握煙斗在指揮反擊希特勒部隊。每當德國法西斯部隊潰不成軍時,這位大元帥準會銜著煙斗和兵團將領微笑著制定下一步殲滅德軍的計劃。可以說,斯大林是在吸著煙斗中打敗了瘋狂的德軍。故而美國總統羅斯福在德黑蘭蘇聯駐伊朗大使館,首次會晤斯大林時,見他用香煙招待美國客人,而沒有帶煙斗,便說:“斯大林元帥,沒想到你竟然手中沒握那赫赫有名的煙斗,您的煙斗可有萬門火炮的威力呀!”斯大林笑著回答說:“為了更快地消滅我們共同的敵人,下次我一定帶煙斗。”杜宣也是一樣,那“抗日牌”給他以靈感,給他以興奮,陪伴著他在抗日救亡戰線上寫出很多宣傳抗日的文章,排出很多抗戰戲劇,作出了應有的貢獻。
五十多只珍貴煙斗
1995年9月1日,杜宣先生應邀參加由筆者策劃籌辦的紀念抗日戰爭勝利五十周年老戰士收藏展覽開幕式。杜老在展廳中對我說:“抗戰中我吸的那水泥煙斗,是我的第一件收藏品,可惜摔壞了,不然,倒是一件紀念抗戰勝利非常有意義的展品。”
五十多年后的今天,杜宣先生已收藏了50多只煙斗:有英國“頓赫爾”,意大利的“羅沙姆”,丹麥的“斯坦維爾”等。杜老并不像其他收藏家,見著藏品就發癡、發狂,有強烈的占有欲,非把這些東西弄到手不可,不然就茶飯不香,日夜不安。杜老收藏,主要寄托著感情和懷念,寄托著友誼。杜老并不刻意追求收藏家的桂冠,他的收藏順乎自然,僅為閑暇欣賞而已。
煙斗收藏友誼深
在杜宣收藏中,有只法國制造的水母煙斗,他十分喜愛,這是香港大公報老社長費彝民先生贈送的珍貴紀念品。在“史無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年代,杜老遭冤被掃地出門,家中珍藏的書籍、財物、收藏品等也被查抄一空。所幸這只小小的水母煙斗成了漏網之物,杜宣就懷揣著這只煙斗被關進獄中。在蒙難的日子里,是這只煙斗陪伴他度過孤獨辛酸的歲月。如今這只水母煙斗成了杜老最珍貴的收藏品,因這煙斗上銘刻著老作家、老干部最艱苦、最難忘的記憶。
煙斗本是歐洲男人最喜愛的煙具。在十八世紀流行后,為了適應上層社會和貴族的需要,逐漸成為豪華的精美工藝品,制作材料也越來越考究。既有金煙斗,也有銀煙斗,還有寶石煙斗。美國加利福尼圣地亞哥的拉辛,不久前以15000美元出售一只海巖石制成的煙斗,上有雕刻名家精工刻繪的埃及克婁巴特拉女王肖像。杜宣的藏品中也有一只雕刻名人頭像的煙斗,這雕刻著米開朗基羅頭像的煙斗,雖非出自大名鼎鼎的藝術家之手,但杜老卻喜愛如獲珍寶。
著名科普作家黎先耀,早先在杜宣引導下參加革命隊伍,他在十年浩劫時,被下放到北京燕山山溝溝里勞動改造。每年嚴冬農閑時,當地農民都要上山去“刨疙瘩”,這是一種副業,刨出的“疙瘩”即可制成旱煙管,也可賣給供銷社制成煙斗出口。黎先耀自己不吸煙,但他想起好友杜宣愛收藏煙斗,于是冒著寒風上山去“刨疙瘩”,跟著老鄉學刻煙斗。這種“疙瘩”是一種非常硬的老樹根,木質極重,入水即沉,很難削。黎先耀雖然手削腫了,但他還是咬著牙一刀刀削下去,借以宣泄對“文革”造反派的憤懣之情,同時也寄托對革命戰友的懷念。不知經過了多少個漫長的寒冬之夜,黎先耀終于制成了三個煙斗。粉碎“四人幫”后,杜宣收到這三個不同式樣的“疙瘩”木煙斗時,情不自禁熱淚盈眶。他想請人在這最珍貴的紀念品上刻一幅莎士比亞的肖像,因為杜老是著名劇作家,對莎翁非常崇拜,可是操刀的青年美術家,對莎士比亞不熟悉,不了解,他心目中只有美術大師米開朗基羅的形象。等杜宣取回煙斗,發現陰錯陽差莎翁變成了“米翁”,也只好一笑了之。不過杜老對“米翁疙瘩”煙斗依然十分珍愛,二十多年來時常玩賞,也可說是愛不釋手。
一周換七個煙斗
在杜宣先生那堆滿古今中外書籍的書房中,幾案上放著三只別具一格的雕花煙斗架,每架放著七只煙斗,正好一周內每天調換一個煙斗。無論是和友人交談,還是會議發言,或者靜坐構思作品,我們都會見到杜老手握煙斗的瀟灑鏡頭。對于杜老愛吸煙斗的印象,我們是深刻的。只是不大注意他手中的煙斗經常在變。每天換一個煙斗,不但便于煙斗清理,保持清潔衛生,同時又能增添收藏情趣。
杜老所收藏的煙斗品種較多,有水晶玻璃、景泰藍、青花瓷、玉蜀麥稈和獸皮包木胎等。還有非洲野玫瑰煙斗、日本櫻桃木煙斗。1988年,在杜宣應日中友好協會邀請訪問大阪時,他在日本工作的公子特地從東京趕來,送父親一只日本精美的櫻桃木煙斗。原來這天正好是杜老74歲壽誕,接到這意外的壽禮,老爸心中有說不出的高興。
1998年,英國科達投資公司的戴維斯先生托人送給杜宣3B牌煙斗。杜老說:“我已八十多歲,早就戒煙了。”可送禮者說:“這只煙斗是以世界上制作煙斗最好的材料,非洲野玫瑰根制成,它是國際經營煙斗有百年歷史的,英國阿杜佛爾安考公司榮譽出品,也是高價難求收藏品。”杜宣聽了這番介紹,這才千謝萬謝收下這只3B名牌煙斗。
懷念良師益友杜宣
如今杜宣同志已離開我們多年,他是我的良師益友,我的成名作獨幕話劇《牛頭刨床的秘密》,1962年在市工人文化宮文藝匯演中,不但獲獎,《解放日報》副刊連續兩天全文刊出劇本,后北京《工人日報》也整版全劇發表,接著團中央又出單行本,上海文藝出版社也出單行本。上海電影制片廠演員劇團又選了此劇,由溫錫瑩、宏霞主演,在上海巡回演出半年之久,深獲好評。
我是一個業余作者,所創作劇本之所以能在全國一炮打響,全靠杜宣老劇作家的指導和鼓勵,他那手持煙斗指示我修改劇本的親切瀟灑形象,依然活在我的心中。雖然杜老與他那50多只煙斗產生不解之緣,但他并不以收藏家、煙斗大王自詡,他自認為以煙斗會友,和世界文化名人交流,他的這些煙斗都凝聚著親情和友情,承載著某種深厚的情誼,某種難忘的記憶。杜宣說:他愛煙斗,更愛煙斗中那種深刻懷念和真情實感的留戀。這可以說在杜宣的煙斗收藏生活中,屬于那種更高境界的珍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