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云
批判性思維的構建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教師正確的引導,從不同角度分析問題,這樣才可以達到高中歷史課堂批判性思維構建的教學目標。但是對大多數教師來說,高中生批判性思維的構建難度比較大,這是因為他們從小形成一種僵化的思維方式,思考問題時不能打開思路,考慮問題時不夠全面,對歷史事件分析不透徹,最終會降低他們的分析能力。因此,高中歷史教師要做好批判思維培養工作,讓高中生對這一思維有更深刻的認識。
一、搜集更多歷史資料增強學生批判能力
歷史知識的學習是一個積累的過程,學生只有儲備更多的知識才能作進一步的判斷和分析,從而準確把握歷史事件,提高他們的歷史學習水平。高中歷史教師在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時,要積極搜集更多的歷史資料,幫助學生揭示整個歷史事件發生的背景、原因、過程、結果。除此之外,教師還要提升學生的資料搜集能力,充分利用網絡平臺以及其他方式來找到所學歷史史料,然后進行自我篩選和整理,找到自己需要的知識,最后將這些知識進行自我消化,并逐漸形成個人觀點,對一些歷史觀點及時提出質疑,運用相關資料來反駁這些觀點,以達到批判性思維的構建目標,增強學生的批判能力和分析水平,為學生以后的學習提供幫助。
比如筆者在講解《戊戌變法》時,教材著重強調了它變法失敗的原因,但是對于變法本身存在的問題沒有做進一步的介紹,在這樣的狀況筆者就引導學生自己去搜集相關資料,從而找到問題的答案。教學中筆者主要圍繞維新派與封建頑固勢力之間的都這狀況進行探討,讓學生自己找到它們斗爭的事件。許多學生通過史料發現,維新派由于受到以慈禧太后為首的頑固勢力的阻撓,不得不放棄一些原有的政策,再加上他們自身對當時形勢判斷不足,導致戊戌變法的失敗。
二、提出更多問題來增強學生的批判能力
高中歷史課堂教學與其他知識教學存在一定的差別,教師在課堂上應該要做好相關問題的引導工作,讓學生帶著問題去找到解題思路,從而提高高中生的歷史事件分析能力,用更加批判的眼光看待問題,以達到歷史課堂教學要求。教師在課堂上要積極鼓勵學生敢于提出問題,敢于質疑一些歷史問題,從而激發他們的探索精神,發揮他們的潛能,在歷史課堂上學會獨立思考,在閱讀歷史資料時敢于分析討論,敢于提出自己的觀點。高中歷史教師在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的同時還要增強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從多個方面尋找有效的解決途徑,找到相應問題的答案,讓他們的整體學習能力有很大提升。
比如學生通過歷史教材認為李鴻章是一個賣國賊,是歷史的罪人,但是通過日常做題以及洋務運動知識的講解,他們認為李鴻章在國家和歷史發展中也有一定的貢獻,這樣就讓他們產生了疑惑。帶著這樣的問題筆者就引導學生自己搜集李鴻章的相關資料,從更加全面的角度來認識這一歷史人物。通過整理學生發現李鴻章雖然簽訂了一系列喪權辱國的條約,但是在當時的歷史環境中他也算是一個比較先進的人物,為當時國家的發展貢獻過許多的力量。在批判性思維指導下,學生對他有著更加公正的認識,使該人物更加豐滿,在今后做題時能準確把握問題的核心,提高解題準確性。
三、提高人格個性來增強學生的批判能力
高中生批判性思維的形成需要學生有著獨立的個性,只有保持良好的個性,才可以讓學生更好發現歷史知識的魅力。近些年來隨著素質教育的推行,學校越來越重視人格教育的作用,教師希望通過學生健全的人格獨立完成部分學習任務,逐步提高他們的思考能力和學習能力,從而達到高中歷史課堂教學目標。所以在今后的批判性思維構建中教師要增強學生的獨立能力,運用自己已學知識來分析歷史事件,提高對歷史知識的認識。
比如筆者在讓學生對比分析西方的文官制度和中國古代的科舉制度的異同時,就要求學生獨立完成這一任務,在完成的過程中可以利用各種工具,但需要自己進行資料的搜集和整理。學生在獨立完成作業的過程中能夠對兩種選官制度有著更深刻的認識,增強他們對這一知識點的記憶能力。同時在這樣的分析中學生也可以將歷史知識模塊化,逐漸形成完整的歷史知識體系,以提高學生的歷史學習能力。
綜上所述,高中歷史教師在課堂上應該要積極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使其在分析歷史問題的過程中能夠從不同角度入手,在原有的歷史知識基礎上探索更多的問題,逐步拓展自身的歷史視野,從而達到課堂教學目標。除此之外,在這樣的教學中,高中生能夠找到適合自身的學習方法,激發歷史知識學習興趣,感受到批判性思維的重要性,在今后的生活與工作中都能夠運用其中,為以后的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作者單位:江蘇省揚中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