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從空間發展差異和城鄉發展差異兩方面進行闡述,分析我國區域經濟差異產生的經濟、自然、人文、政治等方面的原因。
【關鍵詞】區域經濟 差異 原因
在自然條件、發展歷史、人文地理和國家區域經濟發展戰略等因素綜合作用下,中國經濟發展的區域不平衡問題成為一個突出的問題之一,我國區域經濟發展平衡的形成原因有以下四個方面:
一、經濟基礎差距原因
影響東中西部差異的原因之一就是經濟因素。
地區生產總值、外商投資企業進出口總額、農村居民消費水平、城鎮居民消費水平、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教育經費、地方財政稅收收入等指標都是影響我國東中西部發展差異的重要因素。
北京、上海、浙江是經濟最發達地區,而究其背后的原因,這三個地方的經濟基礎就很發達,北京作為全國的首都,有著豐厚的經濟基礎,上海作為鋼鐵重工業基地的龍頭,更是有著雄厚的經濟實力,浙江作為小商品加工輕工業的基地,以及沿海的有利地形,也是有著豐厚的經濟作為發展的支撐力。而經濟較落后的新疆、西藏等地,本身作為自治區就回歸祖國比較晚,加之偏僻的地域經濟本身就是比較落后,沒有什么經濟積累,也沒有什么工業支持,只靠農牧業來支撐一點經濟,所以比較落后,從中我們可以看出,經濟基礎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區域經濟的發展,而且起著不容忽視的重大作用。
二、自然基礎差距原因
第一,地形地勢差異。從地理區位分布來看,我國東部地區地勢以平原為主,水陸交通發達,兼具沿海的區位優勢。中部地區是幾大高原向平原過渡的地帶,地勢起伏大,地形復雜,自然要素呈過渡性,自然條件既敏感又脆弱。西部地區主要為荒漠和高寒環境,新疆和內蒙古西部沙區是重要的貧窮區,尤其是在塔克拉瑪干沙漠地區,貧困縣較為集中,另有一些貧困縣分布在新疆北部和東部、青藏高原和青海南部和西藏西部。
第二,氣候環境差異。溫度、降水量、濕度等對農業的發展影響很大,從而影響了人口、產業等,進而影響了經濟。東南地區氣候以溫暖濕潤為主,年溫差較小,熱量充足,降水量豐富,土地肥沃,農作物種類繁多,一年兩熟或三熟。西北地區氣候則以大風干燥為主,年溫差大,熱量不足,降水量少,土地貧瘠,農作物種類少,多為一年一熟。通過比較,我們得知,東南地區比西北地區更適合農作物生產,而干旱地區的問題嚴重影響著西部地區的農業發展,甚至是本地人口的溫飽問題。第一產業的發展差異標志著地區之間生產能力的差異,這必然會影響到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發展,并進一步影響到地區的經濟發展。
第三,天然資源的差異。如森林資源、礦產資源、水資源、煤炭資源、旅游資源等。東南地區相對于西北部地區來說,有很大的自然資源上的優勢,比如,東北地區和南方地區的森林資源,東北及中原地區的煤炭資源,南方地區的水資源和金屬礦產資源。西北地區相對來講卻十分貧瘠,尤其是水資源的缺乏使得農業的生產接近困境。
三、政治政策原因
在改革開放前,國家出于經濟發展和安全問題的考慮,將許多產業安排在偏遠地區;在改革開放的初期,基本我國各項政策的出臺都采取了由沿海向內地逐步展開的梯度式推薦發展方式。
外國處理區域經濟發展差異的方法,我國也確實有所借鑒,在政策上給予落后地區支持,政治政策、經濟政策都不同程度的給予西部地區優惠和支持。
第一,國家基本建設的投資向沿海地區傾斜。對于同一個項目的投資,國家一般會優先投資于東部地區,所以沿海開放城市和經濟特區對于固定資產投資的立項和外商投資立項的審批權顯然都要高于內陸地區。
第二,對沿海地區率先實行開放政策。對外開放政策使得東部沿海地區吸引了大量外商投資,東部地區的工業發展得到巨大的財力支持。
第三,給予東部地區金融政策上的支持。這種發展方式給東部沿海地區帶來了明顯的優先發展優勢。
然而,我國對不發達的西部地區的各種優惠政策較遲,在2000年西部大開發之前,國家對西部地區的投資份額較低,致使一些地區某些產業部門由于資金限制而不得不放棄,這也導致了中國西部地區的不發達,東部沿海的經濟發展差異越來越突出。
四、人文歷史原因
東部地區與中國西部地區有著不同的文化歷史背景,因而發展也會受其影響。東部地區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有較好的基礎設施,發展的吸引力,優良的生活環境,不僅吸引了資金而且也吸引了人才和機會等,而內陸地區卻由于種種原因,技術、教育和觀念都跟不上。
任何現實的生產力都是對以往的生產力的繼承與發展,任何一個地區的經濟發展都要受限于原有的經濟基礎。各個地區的經濟基礎對地區經濟發展差異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初期的差距效應,我國東部地區原以重工業為主,而西部地區則以農業為主,從歷史上看,就存在一定的差異,隨著改革開放的發展,經濟基礎的差異不僅沒有縮小,反而進一步擴大。
在教育經費上我國東中西部的經費差異很大,東部地區幾乎是中西部地區的總和。東部地區自身擁有高素質的教育團隊和教育設施,中國高等教的規模,無論是學校數還是學生數,在東中西三大地帶的分布狀況是:東部最高,中部次之,西部最低。加之東部地區在發展初期可以提供較好的待遇和較高的工資,從而吸引人才大量流入。中西部地區大量高素質的勞動力源源不斷流入東部。對于西部地區而言,本身教育水平以及教育設施等就不及東部地區,再加上大量高素質的勞動力的流出無疑在不同程度上減緩其經濟的發展速度。因此,人力資源是影響東中西部發展差異的一個重要原因。
產業結構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東中西部的發展差異。產業結構是指各個產業部門之間、各個產業部門內部、各個行業及企業之間的構成。產業結構對于某一區域經濟發展是極其重要的,區域經濟發展的根本在于區域產業結構的不斷演變升級。改革開放初期,東部地區率先實行了對外開放政策以及市場經濟體制,以吸引大量外資,同時,為東部地區產業的形成及其產業結構的升級注入新鮮活力。東部沿海企業產業多是附加值較高的機械制造業,產業結構得到極大的優化,產業結構發展速度快,經濟效益好。而西部地區則大都是風險大、經濟效益低、投資回報率低的農業及重工業,不利于中西部地區的長遠發展,這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加大與東部地區的差距。
對于中國區域經濟發展差異的問題,國家已經采取有效的措施,進一步縮小區域之間的差距,各個部門以及各界人士也都在努力的去想措施來緩解我國的區域經濟差異問題,而且也起到了一定成效,但是世界是在不斷進步的,沒有完美的事物,更沒有絕對的平衡,所以差異問題將是一個長久的問題。面對區域差異,我們要保持住它給我們帶來的積極影響,并進一步發展挖掘其積極影響讓它帶來的利益達到最大化。同時,我們要改善其消極影響,從不同角度出發去緩解其消極影響,無論怎么做,促進國民經濟發展,為人民謀福祉是我們最終的目標。
作者簡介:張繼哲(1961-),男,漢族,遼寧沈陽人,任職于沈陽廣播電視大學財經學院,研究方向:統計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