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文明
摘 要:縱觀西方現代藝術史中各種流派對于藝術的探索,各有各的歷史貢獻,同時受限于當時社會文化的發展,又都有其局限性。然而,下文要探討的達達主義,卻是一個另類,它反對一切藝術風格、企圖顛覆人們的美學觀念。時至今日,仍然有很多人祭出達達主義的大旗,將其作為破舊立新的代名詞。事實真的是這樣嗎?本文通過對達達主義形成背景、主要人物藝術觀的梳理,來揭示它破舊不立新的本質。
關鍵詞: 達達主義;藝術觀;批判
中圖分類號:J209.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6)17-0071-01
一、達達主義的產生背景
20世紀初的歐洲經過第二次工業革命后,社會面貌日新月異,新技術不斷涌現,其中以德國的工業化勢頭最為迅猛。他的工業化起點高,不存在老牌工業國家舊技術改造等問題。
當時的國際政治格局已經相對穩定,原各大國對世界的瓜分達成了某種的妥協,認可了各自的勢力范圍。因此,同樣追求擴張主義的新興強國德國不可避免的與老牌帝國主義國家如英國、法國產生碰撞。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了。戰爭之前,西方藝術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立體主義、未來主義都在蓬勃發展。突然戰爭爆發了,工人、農民、學生以及藝術界人士紛紛被驅趕著走向戰場。目睹了到處散落的殘肢斷臂,耳聞傷員那絕望的哀嚎,生命瞬間被炮彈撕的粉碎,連最基本的生存都成了問題,還談什么美學呢?在這種情況下,達達主義出現了。
二、達達主義的藝術觀批判
1916年蘇黎世,流亡在此的羅馬尼亞藝術家泰贊拉在伏爾泰酒店和來自法國的文學青年漢斯(Hans Arp)以及其他兩位德國人組織了一個名叫達達的團體。泰贊拉在草擬的《宣言》中,曾為“達達”下了這樣的定義:“自由:達達、達達……達達,這是忍耐不住的痛苦的嗥叫,這是各種束縛、矛盾、荒誕東西和不合邏輯事物的交織;這就是生活。”有人還作過進一步的解釋:“達達,即什么也感覺不到,什么也不是,是虛無,是烏有。”
(一)顛覆一切傳統的美學觀念
一般而言,藝術是人們遵循美的規律及自身的審美觀而創造的具有觀賞價值的形式。然而達達主義對傳統美學提出了質疑:藝術就只要美的創作?達達主義者們顯然極力否定,他們認為美并不是藝術唯一的特征,丑也可以是藝術。他們身體力行,一系列對立于傳統美學觀念的作品令人眼花繚亂、難以琢磨。杜尚所做的“現成物體之輔助”的作品,他在達·芬奇《蒙娜麗莎》的復制品上用鉛筆加了幾筆小胡子,并取名為《L.H.O.O.O》,蒙娜麗莎的“小胡子”成為藝術虛無主義的一部分。杜尚的這些作品不受形式主義審美原則限制,而是運用反美學原則,傳達給人們對美學的嘲諷意味。
在藝術創作上追求即興、隨機,認為任何事情的發生都是偶然。就像戰爭,子彈是不長眼睛的,從槍林彈雨中活著回來的人都是偶然。因此他們在進行藝術創作時不會進行任何準備、構思,泰贊拉把一篇文章逐字剪開,然后把那些碎紙片放進口袋,再隨機一個個掏出來,按照掏出來的先后順序重新組成一篇不知所云的文章,這就是達達主義的藝術創作。
(二)模糊了藝術與非藝術的邊界
人們普遍認為,藝術是一種高于生活的高雅形式,一種與生活世界有著實質性區別的精神世界。杜尚對此持反對意見:“藝術并不崇高,它可以隨便是什么東西,不值得我們對它有太高的推崇。”杜尚在1917年美國獨立藝術家展覽會上送交了一件代表性的作品——《泉》。這是一個壁掛式的白瓷小便池。這個小便池是一件現成品,是由廠家無差別生產出來的無數完全相同的產品中的一件,生活中司空見慣的普通器物。它不是藝術家特意為了藝術的目的制作出來的,因此在傳統藝術家的眼里這肯定不能算是一件藝術品,因為任何人都不能拿一件現成品然后稱之為藝術品,這是眾所周知的。
而杜尚對自己的作品常常故意不作解釋,任憑評論家、媒體和觀眾們猜測、爭論,間或說一兩句使人們更加糊涂的話。這種態度有一定的理論依據:作品的生命力不僅僅在于作者的賦予,也在于旁觀者在接受過程中的再創造。然而更大程度上,人們更愿意相信這是作者的一種策略,那就是為了引起大家的好奇和爭論,以提高知名度,是帶有功利性目的的。
達達主義的出現和當時特定的戰爭因素密切相關,反應了部分藝術界人士對于戰爭的反思。但是這種反思是消極的,近乎偏執的,雖然在戰爭期間得以發展壯大,但是在歐洲重歸和平后漸漸偃旗息鼓,他所倡導的叛逆失去了市場。此后,超現實主義開始蓬勃發展起來,大部分達達主義者也注意到了這一點,或主動或被動的投進了超現實主義的大潮之中。
三、達達主義的現代意義
今天在此討論達達主義的藝術觀,主要是為了批判當今社會出現的種種荒謬的所謂行為藝術,溜白菜、裸體躺在鋼絲堆成的床上幾十天之久等等,故作高深、極盡荒誕之能事。部分所謂的藝術家對此類行為藝術樂此不疲,不斷的借助媒體大肆炒作。其實這離真正的藝術還遠著呢!讓我們遠離達達式的藝術,回歸主流的、美的藝術。
在此特別感謝沈愛鳳教授的指導,特別是耐心、全面、有趣的藝術史課程,不但通過課程啟發了我對現代藝術史的認知廣度和深度,還教導我們從社會文化、政治環境等各方面分析各時期的藝術現象,受益頗深。
參考文獻:
[1]王瑞蕓.從杜尚到波洛克[M].北京:金城出版社,2012.
[2]潘公凱.現代藝術的邊界[M].北京:三聯書店,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