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倩云
摘 要:本文對雷吉瓦特在TED演講——《用最有趣的方法讓你暈頭轉向》,從內容組織方式,演講技巧,以及間接地傳達出的對公共文化的思考乃至某群體價值的表達進行了具體的分析,并與20世紀波普藝術中的拼貼手法,達達精神進行類比,找出兩者的內在關聯,及其所帶來的啟示。這種演講的表達形式值得我們學習借鑒。
關鍵詞:雷吉瓦特;演講;達達主義;波普;拼貼
中圖分類號:TU20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6)17-0073-01
雷吉·瓦特(Reggie Watts,美國演員,音樂人)在TED不到十分鐘的演講《用最有趣的方法讓你暈頭轉向》中,以獨特的演講方式和出色的音樂表演給人以十分新鮮和深刻的印象。本文對瓦特此次的演講和表演進行了具體的分析,并與20世紀波普藝術中的拼貼手法,達達精神進行類比,找出兩者的內在關聯,以及以此所帶來的啟示。
波普藝術(Popular Art,簡稱Pop Art)是20世紀50年代盛行于美國的一種藝術與文化潮流。在波普藝術的作品中,材料上通常大量運用廢棄物,現成品,以及各種商品招貼,電影廣告,報刊圖片等,并將其進行拼貼組合。波普藝術家在題材與材料上沖破傳統藝術的束縛,以簡明的手法(例如材料拼貼或單色平涂)直接取材于日常生活及當下盛行的商品文化中,甚至在形式與內容上流露出一種表面化,膚淺化的特征,以及對曲高和寡,深奧難懂的傳統精英藝術的嘲弄。具有代表性的波普藝術家主要有安迪·沃霍爾,勞申伯格等。
達達主義是20世紀初于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發生于瑞士的一種文藝流派。為了躲避戰爭,一群年輕的詩人畫家等聚集在中立國瑞士的蘇黎世的伏爾泰酒店,以法語字典中信手拈來的詞“達達”(Dada意指兒童木馬)為名,通過反傳統美學的作品和抗議活動表達了對資產階級價值觀的懷疑和對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絕望。達達主義通常被認為是藝術上的虛無主義,它波及到視覺藝術,文學,戲劇等多個領域的文藝運動。以杜尚的現成品作品小便池《泉》為代表,達達派的藝術活動是對傳統美學觀和藝術觀的挑戰和顛覆。與東方禪宗對西方的影響相同,達達主義也是20世紀后藝術走向生活這一趨勢下,值得引起人們對藝術和生活的重新思考的話題材料之一。
在雷吉·瓦特此次的演講中,演講整體效果看似隨意輕松,各部分卻在風格意趣及內容安排上緊密相連,并以類似波普的拼貼手法為方式展開內容,以委婉的達達精神為風度,向我們提供了一次耳目一新的演講表演,給人以思考。下面就演講內容作具體分析。
在演講開頭,瓦特就出乎意料地以非英語語言形式開場,在現場并沒有提供給觀眾的翻譯字幕的情況下,他表現地從容自然,卻使絕大多數理所當然地期待著英語演說的觀眾更加摸不著頭腦。最后幾句法語后,瓦特極其自然流暢地在語意表達尚未結束時,出其不意又轉回了英語,以演講中似乎最慣常老套的表達“……這大概是我在此次演講中最享受的一點”,給人一種滑稽之感,又似乎是對此次演講行為的一種反諷,令人想起經典的達達式玩世不恭的精神風度。這樣的開頭無疑為整個演講的風格和意味做了直截了當的鋪墊和暗示。
瓦特長得憨態可掬,留著大胡子,爆炸頭,穿著日常的綠色棉T恤和休閑褲,一身街頭和家常的玩世氣質,接著卻以四平八穩一本正經的腔調空穴來風似的談起了“時間”、“人生”和“恐懼”。只短短幾句,無論是從句子本身的意味或句子置于演講中的方式來看,有意無意中卻隱含著對某種公共話語陳詞濫調及其意義的嘲諷。瓦特對演講內容的組織類似于波普藝術中的經典拼貼手法,將內容上看起來南轅北轍,但在詞句和聲調的連接上又非常自然的話語拼湊在一起,給人一種波普似的玩世游戲之感。正如在繪畫拼貼中,拼貼的材料雖五花八門,但作品整體仍然可以歸屬于同一色調和氛圍。例如在演講中,瓦特從人的恐懼講起,接著又天馬行空地跳躍到新聞播報式的輻射監測,接著又若無其事地回到嘻哈音樂和表演中。這種波普拼貼似的含混,跳躍,新鮮,“目中無人”始終貫穿于瓦特的演講和音樂表演中,讓人不禁想到后現代藝術里程碑式的人物——杜尚(Duchamp),以及他對傳統藝術形式和觀念的顛覆,對20世紀后藝術回歸生活“大潮”的啟發和影響。但除了與達達式玩世不恭“一切皆可”一脈相承的演講(表演)形式外,它的內容依然是具有可讀性與表達性的。
在演講的最后,瓦特“輕松”投入地又做了兩分鐘音樂表演,雖然在這里并沒有可見的意義的直接陳述,但“無意義”本身,正如波普也好,達達也好,禪宗也好,正是意義的一種婉轉表達。它給我們留下的,是我們走出“廬山”,走出藝術,走出演講后面對生活本身時所能引起的再思考。
在整個演講中,音樂表演兩個部分的編排也很合理。緊跟嚴肅話題之后,是對常規和嚴肅的顛覆,從整體上既渲染烘托出與達達精神相對應的氣氛,又以其含糊,似是而非的歌詞發音從音樂表演本身增強了這種滑稽的效果。
總之,雷吉瓦特此次在TED的演講,無論從內容組織方式,還是他本人的演講技巧上看,都非常有效地傳達出對公共文化的獨特思考乃至某群體價值的委婉表達,也通過觀眾本身對歷史的回顧給人以再思考的可能。這種表達的形式值得我們學習,借鑒。
參考文獻:
[1]陳洛加.外國美術史[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2]周憲.文化現代性與美學問題[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
[3]王瑞蕓.從杜尚到波洛克[M].北京:北京金城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