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岐峰
摘 要:從合唱藝術到群眾歌詠,其中有藝術的交織點更有其實踐的不同點,如何巧妙地將合唱這門專業藝術潛移默化地為群眾歌詠服務,讓更多人感受合唱藝術的魅力,享受合唱藝術的快樂?本文就此展開了一些經驗性總結,主要從選曲、排練、藝術加工三個方面入手,以“三步曲”的步驟循序漸進地表達了具體做法。
關鍵詞:三步曲;合唱藝術;序曲;練習曲;舞曲;音準;節奏
中圖分類號:J60;G24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6)17-0090-01
“紅歌聲聲獻祖國”——這是各行各業在慶祝建國建黨周年活動中普遍采用的主題和形式。從建黨、建軍、建國、五一等眾多節慶歌詠活動一路走來,筆者參與了較多群眾團體的合唱輔導和演出,親歷了從群眾歌詠的選曲、排練、藝術處理、演出等諸多環節。在群眾歌詠的輔導方面感受頗深,也有個人的一點思考,群眾歌詠輔導不妨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奏好“序曲”——曲目選擇要“量體裁衣”
序曲是一種簡短的音樂會開場音樂,它沒有固定的形式,早在17世紀的歌劇音樂中就很盛行,一般說序曲的音樂風格、格調都要與音樂會的整場風格相匹配。(引自《中音網站》)一場成功的音樂會在序曲部分的演奏中觀眾通常便能感受到其主題和水準,所以在很多歌劇音樂會中,指揮家會選擇本場歌劇中的華彩樂段或主題樂段來作為音樂會前的序曲。
群眾歌詠的選曲正如音樂會中“序曲”一樣,需要“量體裁衣”。選曲需要綜合演出主題、性質、合唱隊員陣容、年齡特點、演員所從事工作類別等因素,選擇適合主題、難度適中、有一定的藝術表現力、能發揮其職業特點的曲目。例如給職業性較強的群眾歌詠隊輔導時,可以選擇的曲目有:《城管之歌》《環衛工人之歌》(城管)、《百年電力、勇闖輝煌》(電力)、《紅綠燈下》(交通警察)、《感恩的心》(殘疾人)、《組工干部之歌》(政府部門)、《夕陽紅》(老年)。在一般性演出和賽事中合唱隊都會演唱兩首曲目,這就需要輔導者在選曲時必須考慮兩首曲子的搭配,如:情緒的對比、風格的迥異、速度的對比、形式的多樣等。如:筆者在輔導某職業學校的合唱隊時,考慮到合唱隊員的年齡層次跨度較大,就選擇了《在燦爛陽光下》這首曲目,并且在藝術的表現形式上采用兩個童聲(一大一小)領唱加合唱的形式。第一樂段在前奏中設計了童聲對白,童聲甲:“哥哥,哥哥,爺爺講的故事你還記嗎?”童聲乙:“記得啊,爺爺說啊,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對白完畢,緊接領唱“從小爺爺對我說,吃水不忘挖井人,……”
選曲要量體裁衣,更要兼顧時代的發展與審美聽覺的進步,不同時期對合唱曲目要求有所不同,建國初期、改革開放、新的時期都有著代表性的曲目,作為群眾歌詠的輔導老師可以適當考慮時代性的體現,做到與時俱進、藝術兼顧。
二、狠抓“練習曲”——排練做到:“統一”與“和諧”
臺上十分鐘,臺下十年功。要有成功的舞臺表現,關鍵在于要提高排練質量。群眾歌詠隊與職業合唱隊在排練時間上有所不同,職業合唱隊通常都是工作時間排練曲目,而群眾歌詠隊則大都是在完成工作的基礎上利用業余時間進行排練,所以提高排練質量就顯得尤為重要。提高排練質量關鍵要做到“統一”與“和諧”,表現在以下幾點:
(一)聆聽是最好的老師
一切美的音樂都源自內心的感受,一切的音樂美感都來自聆聽。
對于群眾歌詠來說,也同樣需要培養音樂的耳朵,一切從聆聽音樂開始。通過閉目養神般傾聽、開口默唱式的聆聽、半聲演唱式的感受,培養對音色、樂感、聲部等之間的感受能力。
聆聽可以從聽原版范唱、聽教師范唱、聽同伴演唱幾個方面入手,逐步引導歌唱演員們建立起:合作、協作、配合的意識,從而循序漸進地理解合唱藝術的真諦。
(二)理念統一方能音色統一
音色(Timbre)是指聲音的感覺特性。不同的人聲和不同的
聲響都能區分為不同的音色。音色又名音品。音色的不同取決于不同的泛音,每一種樂器、不同的人以及所有能發聲的物體發出的聲音,除了一個基音外,還有許多不同頻率(振動的速度)的泛音伴隨,正是這些泛音決定了其不同的音色,使人能辨別出是不同的樂器甚至不同的人發出的聲音。每一個人即使說相同的話也有不同的音色,因此可以根據其音色辨別出是不同的人。
群眾歌詠隊往往在合唱的認識和理念上區別于職業合唱隊,他們大多認為合唱定要唱出氣勢、唱出個性。在這種認識的導向下隊員們往往會覺得:大聲唱、用力唱是條捷徑。所以在這一次建黨周年慶典的合唱輔導中就鬧出了這樣的笑話:某一群眾歌詠隊臨陣上場時,單位領導為大家鼓勁加油,聲情并茂地說道:“同志們,練了這么久,就是為了今天臺上的幾分鐘,相信只要大家喊出來、喊出我們的氣勢,一定會有好成績,大家有沒有信心?”
輔導中必須首先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向隊員闡明:合唱是聲音的藝術,需要配合、傾聽、富有樂感地演唱,做到:強與弱的對比、快與慢的對比、剛與柔的對比、明與暗的對比等。并結合所唱曲目進行有針對性地范唱。在排練的開始階段強調輕聲演唱能在較短的時間內讓音色更統一。
(三)如何有效地解決“音準”和“節奏”,做到聲音“和諧”。
關于音準、節奏的原始定義:歌唱和樂器演奏中所發的音高,能與一定律制的音高相符,稱為音準;節奏是自然、社會和人的活動中一種與韻律結伴而行的有規律的突變。自然界或人文藝術界因變化而豐富進化,在包括高度、寬度、深度、時間等多維空間內的有規律或無規律的階段性變化簡稱節奏。
對群眾歌詠隊而言,要有“和諧”的聲音表現體系,首先必須解決音準與節奏,離開音準和節奏無從談“和諧”。培養良好的聽覺和“傾聽”的意識是解決音準的先決條件,對群眾合唱來說,輔導者更多會采用現場范唱和聽示范曲目的方式進行教學,排練過程中應引導隊員靜下心來認真傾聽,常采用“開口默唱”的方法能利于音高概念的培養。節奏的把握則更多的需要輔導隊員大聲讀譜或按照節奏朗讀歌詞。例如:合唱曲《幽默曲》中的附點和切分通常會成為群眾歌詠隊演唱的難點,排練過程中輔導者可以帶領隊員一起采用“說唱”的形式來念白歌詞,能夠按照節奏念白歌詞后再結合音高演唱,能較快掌握正確的節奏。解決音準和節奏還可以采用:模唱、跟唱、接口唱等方法來學習。
(四)興趣在前、方法在后
興趣以需要為基礎。需要有精神需要和物質需要,興趣基于精神需要(如對科學、文化知識等)。人們若對某件事物或某項活動感到需要,他就會熱心于接觸、觀察這件事物,積極從事這項活動,并注意探索其奧妙。興趣又與認識和情感相聯系。若對某件事物或某項活動沒有認識,也就不會對它有情感,因而不會對它有興趣。反正,認識越深刻,情感越熾烈,興趣也就會越濃厚。
群眾歌詠的輔導如果在開始階段就很強調歌唱的方法,往往會讓演唱者感到“望而生畏”,還沒有唱歌就已經喪失了對歌唱的興趣,所謂“學了一樣技術恨了一門藝術”,所以應先培養興趣。在排練初期不妨就只學歌曲,拋開歌唱方法,充分調動演唱者的積極性,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輔導者和被輔導者),當隊員很信服指揮的時候、演唱具有一定的激情后再結合歌曲逐步滲透歌唱的方法,如:咬字、吐字、發音、口型等,會有較好的效果。
注重以興趣愛好為動力,逐步鼓勵個性特長的發展,兼顧普及與提高,群眾歌詠才能有更好的群眾基礎。
三、巧設“舞曲”——藝術表現形式設計要“得體”“巧妙”“生動”
著名合唱指揮家楊鴻年說:“讓舞臺動起來,是近年來合唱藝術的發展趨勢”。作品排練完成,即將登臺之際對舞臺表演形式進行適度的包裝非常必要,可以設計合適的表演形式和造型以豐富舞臺表演。但必須明確 “動”是為“唱”服務,把握 “動”的尺度,避免主次不分、喧賓奪主。一般說可以在前奏、間奏處設計與歌曲情緒、風格相一致的動作或造型,在歌曲的情緒轉換點變換隊形、加入朗誦等。做到:“服裝得體”——與演唱者年齡、性別、職業特點相符;“形式巧妙”——動作設計能夠起畫龍點睛之筆、有效烘托氣氛的作用;“表演生動”——必須培養隊員“投入、動情”的臺風。以《青春舞曲》為例,第一次間奏可以設計女聲新疆舞動作(原地),男聲則是豎起大拇指和擊掌的動作;第二次間奏可以設計讓一位女隊員手持新疆帽踏著舞步走出隊伍,圍繞指揮一圈,互相行禮,最后為指揮獻上帽子,返回原位,很風趣、熱情地演繹第三樂段,還可以在第三樂段中加入鈴鼓作為打擊樂伴奏,增強歌曲的風格特點。、
群眾歌詠輔導一定要注重以“情”貫穿始終,逐層深入、循序漸進,挖掘作品內涵,豐富舞臺表現力,如《詩·大序》曰:“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詠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這正說明在情感藝術表現的逐層深入性。把握藝術的規律,奏好“序曲”、狠抓“練習曲”、巧設“舞曲”,群眾歌詠定能綻放出絢麗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