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芬
摘 要:粵劇屬于戲曲的一種,從明朝一直流傳到今天,經過了很長時間的發展,且改革也漸漸深入。而且粵劇藝術內容比較枯燥、乏味,在長時間的發展過程中,會漸漸出現年齡斷層的情況。但新興起的粵劇藝術經過一段時間的改革,漸漸轉變了這個現象,這也是當代粵劇進行改革的一個標志,這就使得粵劇藝術朝著一個全興的階段發展。而在二十一世紀的新形勢之下,盡管粵劇有了全新的發展機遇,慢慢出現復興的跡象,但粵劇在發展時也會面對很多挑戰,需受到更多關注。只有不斷創新粵劇藝術的發展模式,正式改革中出現的問題,取長補短,勇于創新,才可及時化解改革中出現的危機,以便促進粵劇藝術在多元文化中得到較好的發展。
關鍵詞:粵劇藝術;創新;改革
中圖分類號:J8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6)17-0123-01
改革開放以來,人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且人們的素質也有了很大提升,但是品味較高公眾卻很少,優秀的表演人才及編劇人才比較缺乏,這就使得很多經典的粵劇節目沒有得到較好的傳承。粵劇在發展中也面臨一定的威脅。因此,本文主要從粵劇的語言創新,同時結合相應的樂曲,分析粵劇藝術的創新改革,以期提高粵劇藝術的魅力及感染力。
一、粵劇語言改革及創新
任何戲劇,除動作、演員、道具等舞臺表現形式之外,最重點的一點是粵劇的樂曲及語言,即唱詞。從某種程度上說,樂曲及語言屬于戲劇的根本、基礎及核心部分,沒有一個好的語言與樂曲和語言,只有優秀的演員、嫻熟的動作以及華麗的道具等,這對于整個粵劇表演也是徒有其表,很難受到人們的關注及重視。因此,一個戲劇的語言及樂曲,在整個戲劇表演過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粵劇因其優美的唱腔、各種形式的臉譜、華美的服裝,、獨特的動作以及沁人心脾的音樂,在以上要素的補充上,粵劇藝術表現形式非常突出,且非常優秀,但是粵劇語言上卻存在一定的缺憾。盡管當代研究粵劇的人員逐漸增加,且關于粵劇的文章也比較豐富,但研究粵劇編劇人卻少之又少,因此,各個粵劇藝術團或是表演者應勇于改革及創新粵劇語言,全面了解粵劇改革中面臨的危機。
在當代社會經濟與文化融合發展的過程中,不同的地區、不同地域文化都保持一定的獨立性,難免會迷失自我以及文化特征。因此,不斷促進文化一體化發展,在豐富世界文化的同時,還應采取相應的對策,全面抓住粵劇語言表現的特色,不應過度夸張或是修飾語言,物極必反,應適可而止,使粵劇語言充分發揮其獨特魅力,越是簡單越是有魅力,而且粵劇與粵劇的語言也并不是沒有特色,切記不能過分地堅守特色,沒有特色,則就沒有自我表現力,就沒有獨特的價值,而過分突出特色,則會慢慢走進一個狹隘的空間,減少粵劇的受眾面,會阻礙粵劇藝術的發展。粵劇語言文化應維持傳統的基礎,傳承語言的獨特魅力,同時也應時俱進,融合一些現代化的元素,進而賦予粵劇語言全新的活力,盡可能地做到時尚與傳統相融合,進一步促進粵劇藝術未來的傳承與發展。
二、粵劇唱腔改革及創新
戲曲語音與戲曲音樂之間關系十分密切,各個地方劇種的唱腔形式及唱腔風格都應該和當地的語言特色及聲調相融合。
粵劇依藝術的唱腔應該如何改革與深入,還需要很多粵劇工作人員進行更加深入、系統、全面的研究分析。
三、粵劇藝術創新改革途徑
通過對粵劇藝術進行更加深入的改革及創新,就需對其進行較好的傳承,以便讓更多人學習與了解到粵劇藝術的魅力。而學校就是粵劇傳承的最佳機會,因學校與社會相比,人群比較集中,且很多學生對于知識學習的積極性非常高,而且能夠幫助學生了解到更多的傳統文化。對此,各大院校應在學習多開設一些有關粵劇藝術的講座及課程,大部分學生之所以對粵劇缺乏興趣,主要因中文修養不足,對于古代詩詞、歌賦的了解非常少。而學校最重要的職責之一是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以便較好地傳承以及發展粵劇藝術。
首先,在各院校,粵劇要想受到學生的關注及喜愛,劇本十分關鍵,很多學生難以粵劇藝術主要因粵劇的劇目很其生活完全脫離,因此,粵劇表演劇本應和學生日常的生活相關,且改變劇情拖沓的狀況,粵劇的行腔拖沓與節奏的緩慢非常關鍵,可適當縮減粵劇劇本,加快劇情的發展以便使整個粵劇劇情發展變得更加的簡明、精煉,同時不斷提升并美化整個粵劇的舞臺表演效果,創新改革整個粵劇的表演形式。
其次,粵劇藝術的創新改革,應結合現代通信設備以及媒體,很多學生了解粵劇藝術都是經電視講解,因此,粵劇藝術應滲透到學校的廣播電臺、校園網以及數碼技術等,學校可以將一些比較優秀、精彩的粵劇上傳至校園網,以供學生瀏覽,同時粵劇應利用相關的廣告系統,在校園內大力宣傳粵劇藝術,以便吸引學生的興趣。此外,各地方政府部門與民家組織應大力支持粵劇藝術的傳播途徑與創新改革,地方政府可以推出相應政策,以便保護粵劇藝術的生存及大力發展。
四、結語
綜上所述,本文主要對粵劇藝術的創新改革進行分析,使更多人了解及學會欣賞粵劇藝術,這對粵劇藝術的發展及傳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孫璐琦.淺析電視與粵劇的兼容并蓄[J].視聽,2014(08).
[2]金龍.倪惠英解讀“多彩的粵劇”[J].南國紅豆,201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