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兆琰
摘 要:本文在搜集了多座隨葬鎮墓獸且有明確紀年的墓葬資料的基礎上,運用考古區系類型學方法,對鎮墓獸進行類別研究,在此基礎上總結鎮墓獸的區系特征,并結合相關研究成果對鎮墓獸源流及演變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鎮墓獸;區系特征
中圖分類號:K878.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6)17-0267-01
鎮墓獸是我國古代墓葬中常見的一種怪獸,有獸面、人面、鹿角,是為鎮攝鬼怪、保護死者靈魂不受侵擾而設置的一種冥器。《周禮》記載說,有一種怪物叫魍象,好吃死人肝腦;又有一種神獸叫方相氏,有驅逐魍象的本領,所以家人常令方相氏立于墓側,以防怪物的侵擾。還說這種方相氏有黃金色的四只服,蒙著熊皮,穿紅衣黑褲,乘馬揚戈,到墓壙內以戈擊四角,驅方良、魍象。從考古發現的情況考察,鎮墓獸最早見于戰國楚墓,流行于魏晉至隋唐時期,五代以后逐步消失。鎮墓獸的制作,早則為木、骨質、陶質極少,后主要為陶質和唐三彩。金屬和石制品極少見。
北朝是中國古代封建社會演進過程中上承魏晉下啟盛世隋唐的關鍵環節,從公元年拓跋硅復國到公元年隋代周,這一時期的歷史活動對中國古代社會的發展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利用墓葬中實物遺存來了解當時政治、文化、社會風俗具有重要意義。鎮墓獸是北朝墓中常見的陪葬明器,是封建等級制度形成的厚葬之風的產物。廣義上的鎮墓獸還包括春秋戰國時期楚墓中隨葬的鎮墓獸和漢代獨角獸、辟邪等,這在本文不作為被討論的對象,本文中的鎮墓獸是指北朝墓葬中與大型的鎮墓武士俑組合在一起,被劃分為“鎮墓”俑之列的鎮墓獸。鎮墓獸一般成對出現,也有個別墓葬隨葬四個,常被放置在墓室入口兩側,具有驅邪避祟、鎮懾鬼怪、保護死者靈魂不受侵擾和為被葬者把守墓門,威嚇入侵者的作用,具有比較鮮明的時代特征和地域特征,是這一時期墓葬隨葬品研究的重要內容,因此鎮墓獸的研究對于揭示當時人們的葬俗及所反映出的信仰、風俗具有重要意義。
一、鎮墓獸的類別研究
北朝時期出土有鎮墓獸的墓葬在以西安為主的關中地區,共有49座,其中有33座墓葬有明確紀年,出土的鎮墓獸比較完整,并有較為詳盡的發掘簡報,這為研究北朝鎮墓獸提供了重要而可靠的資料。北朝墓葬中出土的鎮墓獸按照器物造型和組合的不同可以分為兩大類。
第一類:多為蹲坐狀,人面鎮墓獸和獸面鎮墓獸的組合而成。人面鎮墓獸和獸面鎮墓獸一般成對出現,一人面,一獸面,以墓葬中隨葬一對最為常見,也有少數墓葬中隨葬兩對。鎮墓獸中空,足下有踏板。泥質灰陶,軀體、頭、前足、鬃毛幾部分為模制,然后粘接一起。通體涂一層白粉,然后根據需要在各部位施以不同的顏色。第二類:匍匐于地狀,由兩個形制相同或相似的獸面鎮墓獸組合而成。在這類鎮墓獸中僅有西魏候義墓中出土了一人面鎮墓獸,其他己發掘的墓葬中均不見有人面鎮墓獸的出土,故在此類鎮墓獸中人面鎮墓獸不作為分型、分式的對象,僅作為后面討論的對象。第二類獸面鎮墓獸一般成對出現,以墓葬中隨葬一對最為常見,也有少數墓葬中隨葬兩對。中空,泥質灰陶,一般均為模制,燒制火候低,極易碎。
二、北朝鎮墓獸的區域特色
明顯的差異。由于已知北魏早期出土的鎮墓獸多發現于平城一帶,缺乏反應區域差異的對比材料。孝文帝遷洛之后這種差異就開始呈現,如在以洛陽中心的中原地區隨葬的都是出土的鎮墓獸為蹲坐狀,背豎三束鬃毛,由一人面一獸面的組合而成,一般成對出現,人面鎮墓獸容貌接近胡人,獸面鎮墓獸形似獅子;而以長安為中心的關中地區隨葬的是一對獸面鎮墓獸,這是沿襲了十六國時期以來隨葬一對獸面鎮墓獸的傳統,并在北魏遷洛后確立了類型獨特的伏臥型鎮墓獸,鎮墓獸呈爬臥狀,背部有三束鬃毛,頭部向前伸,形狀似灌,這種鎮墓獸的形態為以后的西魏北周繼承和發展。
后來東、西魏分治乃至齊、周分立政治格局的變化,使鎮墓獸在以洛陽為中心的廣大中原地區和以長安為中心的關中地區的區別表現得更為突出。東魏北齊時期以鄴城為中心的中原地區承襲和發展了北魏洛陽時期鎮墓獸的形制,鎮墓獸呈蹲坐狀、昂首抬頭、背部豎有三束鬃毛,由一人面一獸面的組合而成,一般成對出現。但此時鎮墓獸的具體形態有了一些變化,比洛陽時期更為洗練,如鎮墓獸頭部長長的鬢發已經修剪變短呈卷曲狀,人面鎮墓獸容貌比洛陽時期更接近胡人,獸面鎮墓獸形態更近似獅子。與此同時,北齊前期晉陽地區的鎮墓獸出現了略異于鄴城地區的形態,如背部沒有鬃毛,足部為馬蹄狀,蹲坐的姿態不像獅子而更像狗等,人面鎮墓獸胡人化形態更濃。北齊后期晉陽地區的鎮墓獸形態逐漸跟鄴城地區合流,如鎮墓獸背部有豎起的鬃毛,頭戴沖天戟,足部出現爪形,獸面鎮墓獸的形態近似獅子。這些相同的要素表明晉陽地區的鎮墓獸在北齊后期受鄴城地區主流文化的影響,鎮墓獸形態逐漸跟鄴城地區合流。因此分區中晉陽地區將不作為一個獨立的區域進行分析。
西魏北周則是沿襲了北魏洛陽時期關中地區的傳統,鎮墓獸基本上是以成對的獸面鎮墓獸出現,呈爬臥狀,北部的鬃毛由洛陽時期的三束變為連成一片呈突起狀,同時也出現了背部鬃毛消失,頭上長角的型式。
參考文獻:
[1]黃瑩.楚式鎮墓獸研究[J].中原文物,2011(04).
[2]張成.魏晉鎮墓獸俑分期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學,2010.
[3]肖凡.戰國至晚唐鎮墓獸造型語言研究[D].景德鎮:景德鎮陶瓷學院,2014.
[4]李文龍.楚式“鎮墓獸”鹿角文化內涵與楚國巫文化的關系探討[D].武漢:中南民族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