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洪廣
摘要:食品安全與人民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直接關系到每一個人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因此,社會各界對食品安全問題最為關注、反映也最為強烈。流通領域作為食品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線,遼寧省流通領域食品安全現狀不容樂觀。加強流通領域食品安全治理,關乎2020年遼寧省食品安全放心省的建成。
關鍵詞:流通領域 食品安全 治理對策
食品安全與人民群眾生活密切相關,事關千家萬戶,直接關系到每一個人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因此,社會各界對食品安全問題最為關注、反映強烈。流通領域作為食品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線,遼寧省流通領域食品安全現狀不容樂觀,因加強流通領域食品安全治理,關乎2020年遼寧省食品安全放心省的建成。
為加強我省流通領域食品治理,筆者認為對策如下:
(一)落實食品安全監管責任
當前,我省食品監督管理還存在薄弱環節,制度體系建設相對滯后。
食品安全監管首先需要監管部門加強責任意識,切實履行監管職能,制定、完善監管制度,把食品安全監督管理職責落實到日常工作中;其次需要加強監管部門之間的工作合作,食品安全監管涉及工商、質檢、食品藥品監督管理、農業等諸多部門,部門執法時更要加強協作。工商、質監、食藥監等部門,對全省食品生產銷售和市場流通領域進行梳理摸排,對存在問題的,限期整改或關停取締;對構成犯罪的,要移送公安機關。公安機關打擊食品犯罪時也需要加強不同警種之間的合作,如我遼寧省食品、藥品的源頭在城鄉結合部,公安機關應該將警力分配進行統籌整合,派出所以社區為單位擠壓、清查、打擊黑窩點、加工廠、小作坊,交警在外圍堵截,巡警打擊現行,食藥偵辦大案。
(二)建立食品安全檔案
建立食品生產、流通等環節經營者、銷售者的信息檔案,對生產者、銷售者實行信用等級分類,對于生產、銷售有問題食品的企業或者個人,視情節輕重降低信用等級,直至取消從事食品生產、經營的資格。
建立食品信息檔案,食品從生產到流通不但要經過諸多質量檢測,還要對食品原材料產地、加工、流通環節相關信息實行登記,一旦出現問題食品,馬上可以溯源。既有利于食品安全的日常管理,更有利于食品安全事故的防控。食品安全追溯體系是一種加強食品安全信息傳遞,控制食源性疾病危害,保障消費者利益的食品安全信息管理系統。以產品歷史信息的記錄為基礎而建立的可追溯體系,能高效管理食品供應鏈,實現食品"來源可追溯、去向可查詢、原因可核實、責任可追究"的全程化監管,提升食品安全保障能力。
在流通環節中大中型超市和區域性食品市場是重點,是各個分銷點的源頭,是流通環節鏈條的頂端,也是流通環節食品安全監管的重點。此外,還要加強對流動經營者的監管,我省約有小作坊2萬個,由于加工場所簡陋、清洗消毒設施缺乏、原材料采購渠道混亂、食品從業人員專業素質和食品安全意識低等問題,是食源性疾病和食物中毒等食品安全問題高發環節和監管的難點、重點領域。
(三)完善食品安全標準
我省食品安全標準技術含量低,缺少科學依據,缺少監測網絡與實驗室分析手段,可操作性不強,標準體系結構設計不夠合理,各個標準之間不協調。一些標準與國際標準差距較大,技術指標落后。某些重要食品中有害物質的限量遠遠低于國際標準或者國內先進標準的水平。部分標準的實施較差,甚至強制性標準也未得到很好的實施。由于中小型食品企業在我省食品行業中占有相當大的比例,而中小企業普遍存在著人員素質低、食品安全控制技術水平落后、設備設施老化等問題,導致這些企業無法真正按照相關標準的要求進行食品的生產或流通。
健全完善的法律法規體系是做好食品安全監管工作的基礎。我省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逐步制定頒布了許多食品安全法律法規,對保證食品安全起到了重要作用。但目前,這些法律法規還沒有形成完善的體系,還存在空缺、重復、沖突、操作性差等不少問題。只有構建完善的食品安全法律法規體系,才能從根本上解決食品安全問題。
(四)加強食品安全信息化
做好流通領域食品安全監管工作,離不開先進技術和設備的支撐,首先要加大對檢測設備的投入,特別是這些技術設備要向基層予以傾斜;其次要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建立高效流通環節食品經營市場信息采集、處理、分析、指揮、反饋、調整系統,及時判斷市場內食品安全狀況;再次,注重對流通環節食品經營主體相關軟件的開發,實現受理、審核、核準、發放的電子流程,做到公開透明許可。
(五)健全食品召回制度
食品召回是發現食品質量存在問題之后采取的補救措施,是防止問題食品流向餐桌的最后一道屏障。我國《食品安全法》和《食品召回管理辦法》都規定了不安全食品實行召回制度。 但在執行中存在很多問題,完善食品召回制度,必須做好相關的制度配套:完善食品安全標準,當問題食品出現時能有明確的對應標準。建立食品安全預警快速反應機制,沒有快速的反應機制,食品召回制度形同虛設,根本無法發揮作用,當問題食品出現后,及時發布召回信息并采取切實措施,防止問題食品流向餐桌。
(六)建立食品風險評估體系
以國家食品安全風險監測工作為基礎,以全省食品風險評估委員會、相關技術監督部門、高校、科研機構為依托,建立專家評估制度,對食品藥品敏感性問題、行業性問題、區域性問題及時進行分類評估,逐步形成長效機制。探索研究食品藥品風險預警信息采集、分析、研判、發布、處置工作程序。協調建立與農業、衛生、質檢、檢驗檢疫等部門有關食品、食品相關產品和進出口食品安全信息銜接機制。探索研究監測數據風險預警模式,廣泛收集、科學分析風險信息、逐步建立面向行業、部門、區域、公眾等不同層次的預警方式。進一步豐富風險交流形式。依據食品安全風險監測、監督性抽驗以及收集的各類數據信息,開展定期食品安全形勢分析,逐步形成常態化機制,適時發布季節性、節日性、時令性風險預警。
食品安全既關系到國際民生、社會穩定,又關系到全面小康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我們要堅決貫徹、執行習近平總書記的指示,用最嚴謹的標準,最嚴格的監管,最嚴厲的處罰,最嚴肅的問責加快建立科學完善的食品安全治理體系,把好從農田到餐桌的每一道防線。
參考文獻:
【1】何麗杭:德國食品安全立法經驗及其對我國的啟示,德國研究,2008(4)。
【2】樊雪梅、楊印生、郭鴻鵬:國外綠色供應鏈管理中的經驗借鑒,2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