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思嫻

為什么手握云南豐富的鄉土綠化樹種資源這一大優勢,苗木公司還愿意舍近求遠選擇培育外來樹種?
如果采用本土生產的苗木,苗木企業無疑可以節省一部分運輸物流成本,并將這部分成本轉用于發展苗木企業的自身,從而促進整個昆明園林行業的發展。
這幾天,連續多日最高氣溫已突破23度,昆明似乎一下子就進入了夏天模式。這景象容易讓人遺忘了一個多月前的嚴寒凍害天氣,及寒潮給昆明綠化植物造成的影響。
經過細致的調查分析得知,在那次寒潮影響下,15萬余株喬木、灌木、地被160余萬平方米受凍害,城區部分林蔭道景觀暫失,受損小葉榕至少3年才能恢復……這些觸目驚心的數據首次被完整披露,也引起了很多市民的關注。心痛之余,冷靜下來,我們更應該反思的是:今后再遇冷空氣,昆明的行道樹還會再受傷嗎?如何真正避免小葉榕“全軍覆沒”的悲劇再次上演?
為此,記者專訪了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彭華,他認為當務之急是要開展全市本土植物大調查,而重中之重的政府要為本土苗木基地“開疆拓土”。
小葉榕是個悲劇?
栽什么樹、種什么花,其實大有講究。反思這場“凍害之殤”,彭華認為,最大的問題就在于位于中亞熱帶低緯高原的昆明,過去在園林景觀植物的選擇上,卻在樹種上大量選擇了以小葉榕、天竺桂等喬木,灌木卻以非洲茉莉、假連翹等為代表的熱帶、亞熱帶植物,這就埋下了非常大的隱患。
彭華的話也得到了事實印證,寒潮襲來,很多小葉榕都達到了四級凍害,最終“客死他鄉”;而反觀鄉土植物普遍很“爭氣”,經受住了寒潮天氣的考驗。
小葉榕的“全軍覆沒”,很多人認為是這次災害造成的直接后果,但彭華卻認為,對于小葉榕而言,可能2013年造成的凍害依然沒有緩過勁來,在幾年來的個體恢復過程中,實際上已經過多耗費了長期積累。就在很多人以為它還能“生還”時,實際上它或許已經是“半死不活”,再加上這次的致命一擊,小葉榕從昆明城市綠化景觀中消失或將成為不可逆的事實。
實際上,從2008年,昆明市就將小葉榕列入園林綠化中少種、不種的名單。云南擁有植物王國的美譽,在園林苗木的選擇上,昆明本可以有一大把的鄉土植物可供選擇,但為什么偏偏對小葉榕這樣的外來樹種青睞有加,問題的根源在哪?
所謂橘生淮南則為橘,橘生淮北則為枳,所以園林界也一再強調“適地適種”。具體就是“適地適樹”、“適地適灌”、“適地適草”,說得再直白一點,就是多使用鄉土樹種,它們經過千百萬年的自然競爭以及氣候選擇,能夠在昆明生存下來,肯定是最適合昆明的樹種。另外,本土樹種的養護成本也遠遠低于外來樹種。
今后種什么,聽大家的?
最適宜小葉榕生長的地方,是像廈門、南寧、廣州這樣的城市,昆明并非這個樹種的適宜生長地,但為什么還要“削足適履”,不顧本地情況模仿套用其他城市模式呢!彭華坦言,昆明的本土樹種作為行道景觀樹種也有一個致命弱點,就是昆明夏天不熱、冬天不冷的溫和氣候,實際上不利于樹木苗木繁育、徑級增粗。具體而言,昆明夏天降水多,帶來的問題就是樹木徑級長粗所需的溫度不夠,大概同樣的8—10年生的苗木,在昆明生長的徑級,要比其他南方地區的樹木小三分之一,這也是客觀上導致這場景觀樹種的“博弈”中,很多本土植物敗下陣來的原因。而當時小葉榕之所以大量被作為昆明的景觀樹種,就是因為它適應環境能力強、遮陰效果好、生長發育快,在“顏值”上短期迅速壓倒多數本地樹種。
在呼吁用本土適生樹種的同時,彭華也強調,并不是一定要完全排斥和否定外來樹種,而是要謹慎引種,而且從哪引種也有講究。要盡量選擇和昆明氣候相近的地區,其中經過多年實踐,在昆明表現好、適應昆明氣候的、在此次寒潮中受影響較小的樹種,比如,峨眉含笑、深山含笑、擬單性木蘭、甚至老人葵也可以保留下來。
“在樹種選擇上,一定不能盲目求快求量,要沉下心,靜下氣,要堅持‘適地適種原則,盡快成立包括園林園藝學、植物生態學、植物地理學、植物分類學、植物生理學等學科專家庫,對今后昆明園林綠化樹種清單嚴格把關。”彭華表示,我們要尊重專家的意見和建議,應避免出現專家一堆意見也抵不過一句指示的情況。
本土苗木基地不能紙上談兵了
除了歷史原因、認知不全等原因以外,還有不少專家表示,昆明城市園林綠化建設忽略了鄉土樹種的培養和儲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當前昆明主要城市道路景觀綠化以外來綠化苗木為主、園林造景未充分體現樹種多樣性的問題,致使云南鄉土名特優樹種在主要城市道路綠化中并未占優勢,也沒體現地方特色。
彭華十分認可建立本土植物苗木基地這一建議。事實上,早在20年前,他的老師、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名譽所長吳征鎰院士與他合著的《生物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和生物多樣性的有效保護——兼論云南生物資源的綜合開發與利用》一文中,就提出鑒于云南具有得天獨厚的種質資源,建議建立國際化種苗公司的想法,但在當時的背景下,這個建議并沒有引起重視。
據此前媒體報道,2007年左右,昆明也曾醞釀過建相應的綠化建設苗木基地,但因為各種原因擱淺了。
為什么手握云南豐富的鄉土綠化樹種資源這一大優勢,苗木公司還愿意舍近求遠選擇培育外來樹種?據一位業內人士介紹,因昆明土地租金高,加上水資源缺乏,雨季和旱季分明,因此不適合做生產型苗圃,只能走中轉苗圃型模式,而中轉苗圃型發展模式,就是需要從省外購買調運大量的苗木。
但如果采用本土生產的苗木,苗木企業無疑可以節省一部分運輸物流成本,并將這部分成本轉用于發展苗木企業的自身,從而促進整個昆明園林行業的發展。
那么,怎樣提高苗木公司栽種本土苗木的積極性?一位苗木公司負責人坦言,希望政府充分利用云南的鄉土樹種資源進行產業化、規模化生產培植,從政策上、資金上、技術上大力扶持特色鄉土樹種的生產發展,調動行業積極性,同時鼓勵綠化工程建設使用本地特色鄉土樹種,加強培育市場和產品推銷,使云南特色鄉土樹種在占領云南景觀綠化市場的同時,打開省外甚至更為廣闊的市場。
彭華說,只有加強苗木基地建設,形成定向培育、長遠規劃的階梯式發展,昆明本土樹種“苗荒”現狀才有望得到緩解。
到底哪些樹種適應昆明?
嗯,實際走訪才出真知!
業界說了這么多年的“適地適種”,卻沒有得到很好執行。在彭華看來,還有一大原因就是對昆明本土物種的了解程度還不夠。云南植物研究所此前已出版過《云南植物志》,比較完整地記錄了記載全省野生及習見栽培的高等植物,但一個問題接著來了,昆明有多少鄉土植物?各縣區的具體綠地環境下又分別有什么鄉土植物?這些答案都并不十分清楚。
“了解得不夠,這樣就會導致我們對植物資源的利用不能做到真正意義上的‘適地適種。”彭華呼吁,昆明各縣區要把自己的植物資源優勢資源、鄉土植物進行精細調查,根據生活習性、需求、景觀價值、地理信息,對喬木、灌木、草本植物分門別類,編目在冊,以便加以利用。
到底哪些樹種適宜昆明氣候,為避免選擇樹種時亂點鴛鴦譜,雖然此前已出過《昆明城市園林綠化植物推薦名錄(2014)》,但彭華仍建議專家學者、政府相關部門深入到各個植物科研機構、苗木基地中,調查長期所引種的外來苗木,通過實地調查所獲取的資料,其價值要遠遠超過幾個專家的“頭腦風暴”。
“比如說,植物研究所比昆明主城區海拔平均都要高出200米,在這個園子都能成活下來的樹種,很多實際上就是昆明未來比較適合作為景觀樹種的本土苗木。”彭華舉例說。
“城市園林景觀是由其多樣性和獨特性所決定的,應盡量避免千城一樹一品。”彭華最后說,小葉榕無疑就是我國南方地區的“千城一樹”,而多格局、多層次、具鄉土特色的城市綠化景觀格局才是最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