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溱
領導干部不作為是個老話題,但又是新說法。所謂老,已經提出多年了;所謂新,當下鄭重其事被提出,而且被上升到相當重視的程度,習近平總書記反復講,中紀委將其列為2016年的重點任務,可謂不可小覷。
領導干部不作為的現象可以說由來已久,從歷史角度審視,歷朝歷代官場上都有那么一些干拿俸祿不做事的權貴。這些人占據官位,有的還相當重要,直接關乎民生,但在其位不謀其政,擺著好看就是不干職責內的事。當朝統治者頗有不滿,平民百姓直接受害,更是怨言迭起。各朝君主不同程度地都曾治理過,但收效甚微。敲山震虎,殺雞儆猴起一定作用,然而只管一時管不了一世,很難絕跡。
領導干部不作為,總結歸納起來不外乎以下三種現象:一是明哲保身不敢為。烏紗帽戴在頭上,生怕得罪人或做錯了事被摘掉。處處小心翼翼,事事謹小慎微。上面說一絕不會演變成二,領導要朝東,唯領導馬首是瞻,不可能偏東半點。任何事情那怕認定是對的,但只要與上級要求不一致,或干了能得罪人,寧可走進死胡同,也不修正停步。二是心有余力不足不能為。有些領導也不是一點事不想干,有的甚至還想著一嗚驚人,鶴立雞群。但無奈本事有限,能力欠缺,工作想不出點子,拿不出主意,又不想或者不愿意聽取別人的意見建議,干著急,沒辦法。三是安于現狀不愿為。在仕途行走,有些人把不斷進步當做奮斗目標,有些人卻滿足于既得利益,或看破“紅塵”,或年齡偏大,或職位遭遇“天花板”之尷尬,于是便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人就怕自我滿足,失去希望,隨之而來的必定是懶惰。“研究研究”,“再說吧”,“先放放吧”,推脫之詞后面便是再無下文。上面著急,下面撓心。唯有此君穩坐釣魚臺,優哉游哉。
不作為的后果,直接導致黨和政府的威信受到影響,人民群眾的利益受到傷害。可以說貽害無窮。不作為是瀆職行為,嚴重的可以上升到犯罪。這些道理作為領導干部實際心知肚明,但為什么還總有人明知故犯呢?中國人歷來信奉中庸哲學,講求中庸之道。老子無為而治的思想對后人的影響不可低估。盡管老子提出此觀點是適應當時社會現狀,迎合^民企盼太平的要求,但作為一種吏治思想和手段,卻被有些人視為寶典并一代代傳承下來,迄今仍有市場。現實中,一些不作為的領導干部,不但沒有得到應用的處理,相反有的反而被提拔重用,成了一些人為官的標桿、學習的方向。不可忽略的還有,評價領導干部的體系里,民主評議占據相當大的比重,而許多參與者并不一定完全出于公心。那些敢管敢干能干的領導干部最終的結果,往往輸于那些平時不得罪人,不管事不干事的平庸領導干部。這無形中滋長了一些人不作為的風氣,越發覺得不作為實際取得的效果勝過有作為。由此一來,不作為者不乏其人也就不是什么怪事了。
領導干部不作為害己也害人,這是問題嚴重的本質。如果個別領導干部有些不作為的行為,對別人沒什么影響還好說,可怕的是這種行為具有很強的傳染性。領導干部顧名思義是眾人的引導者。古語云:“官,謀政者也。謀政,就要作為,所謂在其位、謀其政。現在“官”既不謀政,也不某事,一天到晚玩“花拳繡腿”、“紙上功夫”、“嘴上才能”,到處做“好人”,八面玲瓏、溜須拍馬,回避矛盾,不敢擔當,卻穩坐“鐵交椅”,下面的人看了會怎樣想,如何做?上行下效,這種惡性循環—旦蔓延,對黨的事業、群眾的利益無疑是最大的損害。
對不作為領導干部的調整不能“心太軟”,也不能顧及“沒有功勞有苦勞”。如果那樣,對事業不負責,對人民不負責,對干部本身也不負責。有些領導干部也意識到自己的能力水平有限,擔當不起現有的崗位職責,希望調整。但上級領導礙于情面或有其他考慮,遲遲不落實。結果兩敗俱傷。
實際讓不作為的領導干部挪位,遠不是一個人的問題,而是風向標。可以讓所有在仕途上行走的人都警覺:該如何走好每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