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繼東 楊盈竹
摘要:當前東北經濟整體下滑的直接原因是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失衡扭曲,深層次癥結在于以投資拉動為主的振興戰略政策模式。因此,當前東北經濟所面臨的困難局面實際上構成對振興戰略既有政策模式的重要挑戰。本文通過總結和梳理2003年推行振興戰略以來東北老工業基地發展的制度路徑,探求東北經濟整體失速背后的經濟邏輯和體制約束,提出了新一輪振興戰略需要偏重供給側改革的主要方向和制度路徑,即政策模式上從注重投資拉動向強調供給側改革轉變、從強調規模效應向注重結構效益轉變、從強調政府作用向發揮市場機制轉變等建議。
關鍵詞:東北經濟;新一輪振興;供給側改革;
中圖分類號:F0455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176X(2016)05010307
一、引言
2015年12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審議通過《關于全面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這是繼2003年中共中央、國務院下發《關于實施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的若干意見》之后,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在經濟新常態背景下推動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全面振興的又一重大決策,也是指導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擺脫當前經濟困局、謀求實現全面振興的重要綱領性文件。
毋庸諱言,《意見》出臺的重要現實背景是我國經濟從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增長,東北地區老工業基地經濟驟然失速,進而形成“新東北現象”的經濟困局。從宏觀數據上看,2012年以來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GDP增速嚴重下滑,連續低于全國平均水平,甚至全國排名處于倒數地位。主要經濟指標大幅下滑甚至出現負增長:固定資產投資負增長、投資動力嚴重衰退,財政收支大幅負增長、地方財政風險加劇,對外貿易大幅負增長、外需嚴重萎縮。此外,資源陷阱、工業一柱擎天的單一產業結構以及國有企業改革、基礎設施建設、產業布局趨同等多年累積的問題和矛盾日趨嚴重,并持續加大經濟下行壓力。針對近年來東北地區經濟下行壓力持續的問題,國家在2014年出臺了共11 個方面、35 條政策的新一輪振興措施,但未能使東北三省經濟下滑趨勢出現明顯好轉。據國家統計局最新數據顯示,2015年前三季度遼寧GDP增速為27%,全國排名倒數第一;黑龍江GDP增速為55%,全國排名倒數第三;吉林GDP增速為63%,全國排名倒數第四。從宏觀數據上看,東北地區經濟發展面臨著比較嚴峻的形勢。
如何解釋當前東北地區所面臨的嚴峻形勢,進而反思導致東北三省經濟整體失速的根本癥結?對此,楊東亮和趙振全[1]從2003年振興戰略實施以來東北地區國有資產投資規模和結構的分析中發現,東北地區經濟失速與固定資產投資波動密切相關,認為近期持續下挫的投資增速是東北經濟“斷崖式”下跌的主要原因,并結合當期宏觀經濟形勢與東北地區經濟發展態勢,建議東北地區擴大固定資產投資規模,保持必要的投資增速。張占斌[2]認為,除了全國性的經濟下行壓力等共性問題之外,導致“新東北現象”的關鍵在于東北地區產業、經濟和國有企業等的結構性問題承受新常態背景下宏觀經濟環境變化的沖擊而變得更加脆弱。葉振宇[3]認為,傳統優勢產業衰退和新增長點尚未形成規模是導致經濟增速“斷崖式”下跌的直接因素,而體制改革受阻和結構調整轉換困難是“新東北現象”的癥結所在。趙昌文[4]認為,盡管可以從微觀和宏觀、體制與政策、產業與企業、國際和國內、歷史和現狀等多個維度予以分析,但“新東北現象”的根本癥結可以歸結為東北地區始終沒有解決好市場決定性作用的體制機制問題、傳統產業的轉型發展和新興產業發展的新舊增長動力接續轉換等問題。
顯然,產業轉型發展、經濟結構調整、國有企業比重偏大和體制機制改革困難等不是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過程中遇到的新問題,而是2003年振興戰略實施以來力圖解決的歷史性問題,當前東北地區面臨的嚴峻經濟局面只不過使得多年未解決的歷史性問題在全國經濟運行新常態背景下集中爆發和進一步凸顯出來而已。那么,在產業轉型、結構調整和國企改革等表面性原因背后,究竟存在哪些深層次的體制性癥結制約著東北老工業基地的全面振興?當前嚴峻的經濟局面是否意味著對2003年以來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政府主導型政策模式構成了嚴峻挑戰?進而,如何思考和確定新一輪振興的主攻方向和政策思路?這不僅是推進東北地區新一輪振興急需面對和解決的重大現實問題,也是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基本原則、深入研究我國區域經濟面臨新情況和新問題的重要理論問題。為此,本文從引致當前東北經濟困局的產業結構、經濟結構等經濟原因入手,通過總結和梳理2003年振興戰略實施以來東北老工業基地發展的制度路徑,探求東北經濟失速背后的經濟邏輯和體制約束,發現政府主導下以投資拉動為主的需求側改革是振興戰略實施十多年來的主線,因而當前東北經濟的整體下滑,實際上對東北振興政策模式提出了挑戰,并提出新一輪振興戰略需要偏重供給側改革的主要方向和制度路徑等要求。
二、結構性因素:東北困局的經濟原因
在經濟運行進入新常態、“三期疊加”等宏觀經濟環境發生重要變化的背景下,全國各區域板塊出現不同程度的經濟增速放緩是正常的。但是,東北地區作為一個整體經濟板塊出現增長驟然失速、持續下行并日趨嚴重的局面,值得我們進一步思考和追問:究竟是什么造成了東北板塊的所謂“整體塌陷”或“斷崖式”下跌?單純從經濟角度分析,東北地區經濟整體失速一般可以解釋為東北老工業基地長期存在卻始終并未得到根本解決的結構性問題,即經濟結構的持續失衡和產業結構的轉型困難。盡管無論從理論上還是在現實中,都并不存在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的最優比例,但通過對2003—2014年東北地區的投資、出口和消費的宏觀數據分析,可以發現投資的GDP占比過高是推動過去十多年東北經濟高速增長的重要原因。從固定資產投資規模來看,2003—2014年遼寧、吉林兩省固定資產投資占GDP的比重大幅高于全國平均水平,黑龍江的占比也與全國大體相當。從固定資產投資增速來看,2003—2014年東北三省也長期保持高于全國的平均增速,2005年吉林更是以50%的水平領先全國二十多個百分點。從固定資產投資對GDP的貢獻率來看,2003—2014年東北三省年均固定資產投資的貢獻率高于全國水平,也高于最終消費率和凈出口對GDP的貢獻率。
從上文可知,在推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中,固定資產投資是2003年以來推動東北地區經濟快速增長的主要動力。這種增長勢頭到2012年出現“拐點”,固定資產投資增速開始持續大幅下降。在固定資產投資GDP占比、對GDP貢獻率未發生根本性變化的條件下,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大幅下滑導致了東北三省GDP驟然失速并持續下行。2015年2—11月東北三省固定資產投資增速仍在持續下跌,遼寧出現連續負增長甚至兩位數的負增長情況,遼寧增速甚至全國排名倒數第一,這也可以解釋東北三省GDP何以在2015年繼續下跌。黑龍江固定資產投資增速雖然有所下降,但消費和凈出口對GDP的貢獻率上升,因而GDP增速要好于遼寧。吉林雖然消費對GDP的貢獻率在下降、凈出口對GDP的貢獻率亦沒有明顯變化,但因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回升,GDP增速也好于其他兩省。
在投資、消費和出口三者結構并未發生根本性改變的情況下,固定資產投資的增速下降可以解釋東北經濟整體失速的直接原因。但是,通過對東北三省固定資產投資結構的分析,可以發現固定資產投資影響經濟增長更為具體的經濟機理,即固定資產投資對產業結構調整升級的結構性效應。作為全國典型的老工業基地,東北三省產業結構長期存在“重型化”特征,即三次產業中第二產業占比過高、第二產業中工業尤其是重化工業等傳統產業占比過高。從2003—2014年東北三省產業結構的數據可以發現,東北地區產業結構并未發生根本性變化,這意味著國家2003年提出的通過產業結構調整實現振興的政策目標并未實現。從產業規模來看,2003—2014年全國第二產業占GDP的比重保持在5000%以下并呈緩慢下降趨勢,平均為4569%,而東北三省第二產業增加值GDP占比明顯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均值分別為5178%、4855%和5093%。其中,黑龍江在2004年高達6642%,2010年出現“拐點”后開始低于全國平均水平,2014年為3687%;吉林2003年低于全國平均水平為4295%,以后持續上升,2014年為三省中最高的5279%;遼寧雖然近年來比重略為下降,但也始終高于全國水平。此外,東北三省第三產業GDP增加值的占比不僅低于第二產業GDP增加值占比,而且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從產業增速來看,除黑龍江外,2003—2014年遼寧、吉林兩省第二產業增加值增速均值顯著高于全國平均水平;第三產業增加值增速相當或略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從產業的GDP貢獻率來看,2003—2014年東北三省產業GDP貢獻率出現差異,其中遼寧和吉林第二產業增加值的貢獻率均值分別為5440%和5500%,顯著高于4331%的全國平均水平,而黑龍江均值為2431%,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在第三產業增加值的GDP貢獻率方面,遼寧、吉林兩省分別為4208%、3980%,均低于全國平均5031%的水平,黑龍江為5096%與全國平均水平大體相當。
從上述可知,盡管2011年以后東北地區產業結構中第二產業GDP增加值占比有所下降,第三產業GDP增加值占比有所上升,但總體上第二產業尤其是工業GDP增加值占比仍高于全國水平(黑龍江2011年后低于全國水平),第三產業增加值的GDP占比整體上仍低于全國水平。在此情況下,2010年后東北地區第二產業增加值增速持續下降,導致了東北經濟的持續走低。雖然2011年后遼寧和黑龍江第三產業增加值增速和產業貢獻率有所提升,但同樣因為第二產業GDP增加值占比過高而使產業貢獻率沒有明顯增高,因而并沒有顯著拉動兩省的GDP增速。這也可以解釋經濟新常態下,在固定資產投資增速下降和國家加大對傳統產業調整力度的大背景下,東北地區原有的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受到的影響和沖擊更加嚴重,從而導致整體經濟驟然失速的嚴峻經濟局面。
三、體制問題:東北經濟振興的制度機理
如果說對2003—2014年東北地區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的數據分析,只是解釋和驗證了東北地區經濟驟然失速并持續下行的經濟原因,那么還需要從更深層次追問的問題則是:為什么2003年實施振興戰略以來國家一系列振興措施并未有效改變東北地區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反而在某種程度上加劇了原本存在的“投資拉動”和產業“重型化”問題?顯然,這就必須從東北振興戰略乃至我國經濟發展的體制邏輯和制度機理中尋求解釋。在總體上,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的經濟發展具有典型后發國家的政府主導型特征。在作為國家重大政治決策的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中,國家和地方政府的主導性地位和作用無疑更加突出和顯著。毫無疑問,這種政府主導型的體制安排影響和決定著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結構升級的制度路徑和政策抉擇。進而,無論是尋求解釋結構性調整困難的根本癥結還是探討新一輪振興中如何實現結構調整的具體路徑,都必須深入分析這種體制性因素影響東北地區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的政策選擇、傳導機制和約束條件。
從2003年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的實踐來看,盡管中央政府支持東北振興的政策范圍是全方位的,廣泛地涉及到解決歷史性欠賬、體制機制改革、結構性調整、生態環境與可持續發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等經濟社會各個方面和領域,但毫無疑問的是,振興政策的主要方向是經濟領域的結構性調整和體制機制改革,在政策手段的選擇上采取了大規模資金注入的方式。以遼寧為例,國家發展與改革委員會2003年10月出臺的《關于下達2003年東北老工業基地改造國債項目計劃(第一批)的通知》中,東北三省共安排項目100項,總投資610億元。其中,僅遼寧一省就安排大型項目52項,占項目總數的5200%,總投資442億元,占東北三省總投資的7250%,主要集中在裝備制造業、原材料工業和農產品加工業等方面。2004年國家實施國債資金(第二批)的197個項目,總投資479億元,其中,僅遼寧一省就安排大型項目91項,占項目總數的4619%。2005年,國家發展與改革委員會下達了東北等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和重點行業結構調整專項(第一批)國家預算內專項資金(國債)投資計劃,在下達的63個項目中,東北地區有40項,總投資達4407億元,其中,遼寧占22項,占項目總數的3492%[5]。除大型項目投放直接涉及相應的大規模資金注入以外,豁免國有企業歷史欠稅、在東北地區率先實行增值稅轉型試點、企業所得稅優惠、重大技術裝備領域調整進口稅收政策、推進國有企業改革、分離企業辦社會職能、解決廠辦大集體問題、推進資源型城市經濟轉型、支持重點基礎設施建設、推進棚戶區改造、完善社會保障和加強民生保障等政策,都涉及大量的財政補貼和稅收優惠等資金投放。那么,為什么大規模和高強度的投資成為中央和東北地區各級政府實施振興戰略最重要的政策路徑?除了當時東北老工業基地存在大量的基礎設施缺口、民生保障歷史欠賬以及傳統產業改造需要大量的資金外,從制度分析的視角出發可知,當時中央政府振興政策的首要目標是迅速扭轉東北老工業基地經濟發展緩慢甚至停滯的局面,實現東北地區作為全國重要區域板塊的迅速崛起,由于當時條件下出口和消費對GDP貢獻率和拉動效應遠遠低于投資,因而難以支撐迅速扭轉經濟增長緩慢、實現快速發展的政策目標。當時,東北三省的經濟外向度比較低、出口的體量規模不大,迅速加快出口從而有效拉動經濟快速增長顯然并不現實。與此同時,盡管從長遠上看有效啟動內需也是推動經濟增長的重要途徑,但由于當時東北地區以傳統產業尤其是重工業為主的產業結構現狀,難以與沿海發達地區進行有效競爭和對接國內其他地區的市場需求,而居民消費一般以生活性服務業需求為主,且提高居民收入涉及從全國角度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因此,內需拉動顯然也需要相當長的漸進過程。在此背景下,投資就成為當時滿足國家迅速扭轉東北老工業基地經濟發展緩慢的幾乎唯一可選的政策手段。
通過進一步分析可以看出,以投資為主要政策手段的振興戰略具有典型的政府主導型特征。表1和表2顯示,2003—2014年東北三省固定資產投資的資金來源主要是國家預算內資金、政府和企業的國內借款和自籌資金,利用外資比重遠遠低于同期全國平均水平,而且在持續下降。
從資金結構變化情況看,國內貸款的比重在下降,而自籌資金的比重明顯上升,黑龍江甚至達到8760%。從固定資產投資的項目結構及其變化情況看,中央項目與地方項目占比存在顯著差別,中央政府占比較小且持續下降,而地方項目占比顯著較大并持續走高。從2012年開始,東北三省地方項目所占比重均超過90%,遼寧更是高達9697%。這表明,在實施振興戰略過程中,地方政府的振興需求更加強烈,但在初期對國家資金投入和項目投放的依賴程度更高。到中后期,地方政府的籌措資金方式從受到較多法定限制的國內貸款轉向更加容易和靈活的自籌資金,投資沖動更加明顯,自主設立建設項目拉動經濟增長的趨勢更為顯著。
在政府主導下的高強度資金投放和項目拉動中,大規模的項目投資主要流向何處?表3顯示,2003—2014年東北三省固定資產投資的產業結構中,吉林、黑龍江兩個傳統農業大省第一產業固定資產投資比重明顯高于全國同期均值5—6個百分點,但總體上第二產業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較高,遼寧、吉林兩省大大超過全國同期平均比重10個百分點甚至更多。與此同時,交通運輸、倉儲、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科學研究、技術服務和地質勘查業等生產性服務業比重卻低于全國平均水平,更加遠低于沿海發達地區。這既可以解釋振興戰略推進以來何以第二產業對東北三省GDP貢獻率更高,也說明了在全國經濟增速放緩、國家結構調整力度加大、煤氣油等經濟景氣先行指標率先回落的背景下,未形成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生產性服務業等新的經濟增長點的東北經濟迅速下滑的必然趨勢。那么,更加關鍵的一個問題是:為什么大規模的固定資產投資流向第二產業?從產業制約因素來看,以農林牧漁為主的第一產業對GDP貢獻率歷來比較低,很難支撐迅速拉動經濟增長的重任,而生產性服務業等第三產業需要與以第二產業為主的實體經濟協調發展,加之振興之初東北地區以第二產業為主而其產業貢獻率又比較高的路徑依賴因素,以采礦業、制造業等傳統產業為主的第二產業自然就成為政府投資的首選方向。從政府制約因素來看,面對經濟持續緩慢甚至停滯的局面,國家的首要政策目標是實現東北地區經濟的迅速增長回升,加之當時東北產業結構現狀約束,大規模固定資產投資必然選擇資本密集型、能夠迅速拉升經濟增長的第二產業。
表4顯示,2006—2014年東北三省固定資產投資的企業結構中,國有企業固定資產投資占相當大的比重,其中,尤其是在振興戰略初期,國有企業和集體企業的投資比重均高于私營企業和個體企業。就國有企業投資而言,2006年吉林、黑龍江兩省分別達到3033%和4096%,遠高于當年私營企業投資的比重。到2014年,黑龍江國有企業投資仍占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3046%。從企業結構變化情況來看,隨著振興戰略的持續推進,國有企業占固定資產投資比重持續下降,而私營企業的占比持續上升,到2014年,遼寧、吉林兩省私營企業占比均超過國有企業比重。固定資產投資主要流向國有企業,投資產業結構中以采礦業、制造業為主的第二產業占比較高,而這些行業又大多是以國有企業為主,從中也可以看出國家希望通過實施振興戰略將東北地區建設成為重要的新型工業化和高端裝備制造業基地的戰略意圖。而東北三省私營企業投資占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在持續上升,則表明東北振興戰略深入推進的過程中私營經濟的不斷發展增加了東北地區經濟發展的活力。
應該承認,2003年以來國家實施的政府主導型東北振興戰略的實踐績效是非常顯著的。2003年、2009年和2014年,國務院先后三次出臺實施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的指導性意見,為東北地區擺脫20世紀90年代初的“東北問題”的困難局面、重新走向經濟振興之路奠定了重要基礎。通過實施振興戰略,東北老工業基地不僅成功卸掉了沉重的歷史包袱,長期困擾東北地區發展的深層次矛盾也得到明顯緩解,而且綜合經濟實力顯著提升,連續保持高于全國水平的領先的經濟增速,振興發展的活力和后勁進一步增強。但從另一角度來看,以大規模投資為手段,通過為第二產業和國有企業注入資金的方式拉動經濟增長的模式,也造成了很多負面或潛在的其他影響,諸如投資結構對民生保障和創新創業投入的“擠出”效應,以及在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國有企業改革、民營企業發展環境等領域的體制性、機制性改革緩慢。樊綱等[6]在對全國各區域市場化指數的研究中發現,振興戰略實施以來,東北地區市場分配經濟資源比重、減少企業對外稅費負擔、縮小政府規模、國有經濟發展等市場化指數實際呈下降趨勢,這表明,以投資拉動為主線的振興戰略政策模式才是導致新常態背景下東北經濟結構失衡、產業結構扭曲的深層次原因,而當前東北經濟所面臨的困難局面實際上構成了對振興戰略既有政策模式的挑戰。
四、治理挑戰:供給側改革與政策模式轉變
通過對東北地區振興戰略實施以來的實踐走向和制度路徑的分析,可以發現2003年以來政府主導下的振興政策模式具有更加注重需求側的顯著特征,即通過以投資為主導拉動和擴大需求從而推動東北三省的經濟快速增長。在某種程度上,當前東北經濟的整體下滑和近期支持政策的弱效應均與這種政策模式存在較大的聯系。因此,在新一輪振興過程中,應該更加注重供給側改革,即在政策模式上從注重投資拉動向強調制度改革轉變、從強調規模效應向注重結構效益轉變、從強調經濟刺激向政府改革轉變。
第一,在堅持政府主導型振興模式的制度路徑的同時,更加注重振興政策模式的調整和優化。東北三省作為全國老工業基地的典型區域,在國家整體發展格局中具有重要的戰略性地位。老工業基地全面振興需要保障正確的戰略方向、投放巨大的經濟資源和產生大量的社會成本,這都要求必須繼續保持政府的主導性地位,這既符合振興戰略的路徑依賴要求,也為2003年以來全面振興的實踐績效所證明。但是,當前東北老工業基地所面臨的歷史條件、現實基礎和主要矛盾與2003年實施振興戰略之初相比已經發生了深刻變化,因此,在新一輪的振興過程中,必須更加注重政策模式的轉變和調整。各級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要切實改變通過大規模投資刺激經濟的發展觀念和政策思路,將政策實施的重心轉變到要素結構的調整和供給效率尤其是制度供給上來,通過制度供給進一步理順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加強市場的基礎設施建設,加大國有企業改革力度,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減少政府對市場的不當干預尤其是對競爭性領域的介入和干預。在市場化水平相對比較落后的東北三省中,這一點尤其重要。
第二,在保持必要投資規模的同時,更加注重優化投資結構。從短期看,扭轉和遏制東北經濟整體進一步下滑的趨勢,必須立足當前東北地區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現狀,尤其是投資GDP貢獻率較高而固定投資增速不斷下降的基本現實,有必要保持一定的投資規模,遏制固定資產投資增速下滑的勢頭。但與此同時,必須更加注重和不斷改善投資結構。一是加強包括電力、電信、自來水、衛生設施與排污、固體廢棄物的收集與處理、管道煤氣等公共基礎設施的建設,落實公路、大壩、灌溉及排水用的渠道工程等重點公共工程項目,有效擴大城市和城市間鐵路、城市交通、港口和水陸、機場等交通基本設施建設的覆蓋網絡和快捷性,從而有助于實現擴大投資、提供就業和刺激消費等多重目標。二是提高高端裝備制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生產性服務業的投資比重,加快新型工業化道路建設步伐,通過高新技術和先進實用技術改造提升傳統重化工業產業,促進傳統重化工業產業不斷向產業價值鏈高端攀升,在新興產業發展和傳統產業轉型中推進東北地區產業結構向中高端轉變。三是破除民營企業、外資企業和個體經濟在投融資領域的政策障礙,賦予不同類型企業投融資的“同等國民待遇”,實現各類企業在稅收、法律等諸多方面政策上的公平,為各類企業和多種所有制主體營造一個公平競爭、共同發展的投融資環境。
第三,切實加強民生保障和創新創業,更加注重消費對經濟發展的長遠效應。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實現全面振興的根本點,應加快彌補東北地區的民生建設短板,切實提高教育、醫療和就業等民生保障水平,為經濟發展提供長遠支撐。加快實施創新驅動戰略,完善支持科技創新的政策體系,建立和完善創新體系建設、財稅金融支持、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加快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和建立人才激勵機制方面的創新支持政策,切實保障科技創新能力的提升。加快建立和完善財政科技投入穩定增長機制,確保財政科技投入增幅明顯高于財政經常性收入增幅,將財政科技支出占地方財政支出比重作為地方政府考核的重要指標之一。面向創新創業企業簡化登記手續,加快建立“權責清單化、單一窗口化、交互網絡化”服務體系。支持眾創空間合縱連橫,建立眾創空間聯盟,加強要素流動、資源共享與跨地服務、擴大資源搜索面和覆蓋面。優化創建主體,避免眾創空間空心化、概念化發展,重點支持大學畢業生、大企業高管及連續創業者、科技人員創業者、留學歸國創業者為主體的創新型創業。
第四,切實轉變政府職能,加快推進權力清單制度、審批制度的完善和國有企業轉型等關鍵領域的改革。進一步把政府經濟管理的重點轉向維護有效率的市場,減少干預微觀經濟主體的經濟活動。合理界定政府職責范圍,繼續推進政企分開、政資分開、政事分開、政府與中介組織分開,減少和規范行政審批,提高經濟調節和市場監管水平,強化政府的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完善經濟發展的公共服務環境,全面下放經濟管理權限和社會管理權限,各級政府都必須制定下放權力的目錄和時間表,按照計劃實施放權工作。進一步減少政府對資源的直接配置,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積極開展投資領域簡政放權改革試驗,盡量減少前置審批事項,除涉及重大生產力布局、戰略性資源開發和重大公共利益等項目外,一律由企業依法依規自主決策。力爭在實施權力清單制度、優化政策環境、國有企業改革、干部考核機制等關鍵領域取得重大進展。
參考文獻:
[1]楊東亮,趙振全東北經濟失速的投資性根源[J]東北亞論壇,2015,(5):94-107
[2]張占斌經濟新常態下的“新東北現象”辨析[J]人民論壇,2015,(8):14-17
[3]葉振宇東北地區經濟發展態勢與新一輪振興[J]區域經濟評論,2015,(6):61-67
[4]趙昌文如何看待當前東北地區的經濟狀況[J]人民論壇,2015,(8):20-22
[5]艾洪德遼寧經濟社會發展研究報告(2012)[R]大連: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1383-98
[6]樊綱,王小魯,朱恒鵬中國市場化指數:各地區市場化相對進程2011年報告[R]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11
[7]王小魯,余靜文,樊綱中國分省企業經營環境指數2013年報告[R]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
(責任編輯:徐雅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