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永勝
【摘要】:水稻是宣漢縣的主要農作物之一,大量的生產實踐活動表明,加快推進水稻的機械化種植進程不僅有助于勞動效率的全面提升,同時也為經濟效益的提升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從當地的實際情況來看,水稻機械化種植雖然已經有幾年時間了,但還面臨著不少的難題與困境,迫切需要加以解決。
【關鍵詞】:水稻機械化;機械化生產;生產技術
引言
機械化是未來水稻生產的主要方向,要在推行機械化的道路上不斷探索。當然,宣漢縣的水稻種植地域廣闊,有著較大的地理、氣候及經濟條件的差異,因此要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則研究水稻生產技術及配套機具技術,完善水稻機械化生產技術體系,加強農機農藝的融合,推進水稻生產實現機械化、規模化發展。
1、水稻實施機械化標準化生產中的重要性
水稻實施標準化生產是保證糧食安全、提高國際競爭力的必須。農業綜合標準化是農業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任何一種農產品都是一個有機的整體。處理好各相關要素的關系能使農產品整體最佳化。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的農業發展已進入新的階段,逐步完成農產品從數量型向提高質量、品質型發展的轉變,發展無公害農業和可持續農業。
今后十至十五年,解決優化農業結構、提高農業效益、改善農村生態環境、增強國際競爭力等方面的科技問題,是促進農業由主要追求數量向注重質量效益的根本轉變的技術支撐。要實現農業由數量向質量、效益的轉變,主要農作物推行標準化生產,實施高品質戰略勢在必行。
2、水稻生產機械化的核心技術
2.1機械化缽盤插秧技術
應用機械化缽盤育苗技術完成水稻育苗后,即可應用缽盤插秧技術進行插秧,插秧作業時對缽盤育苗的要求較高,一般情況下,缽盤育苗要求苗高在14~16cm之間,葉數至少4片以上,根系白根數量在14條以上,莖粗則達到3mm。在實際生產中水稻的品種不同,插秧的規格也不相同,并要充分考慮土壤的肥力情況、移栽時間等環境因素。一般情況下插秧的規格為拋苗35張/667m2左右,每張有缽孔406個;插秧時要求穴數與拋秧深度保持一致、均勻,盡量降低丟穴、空邊的發生比例,至少保證97%以上的保穴率。機械化插秧技術可以減少秧苗勾秧率、傷秧率及漂秧率,滿足早插、淺插的農藝要求,增加水稻的有效分蘗量,并可保證均勻的秧苗種植密度及基本苗數要求,且返青早、緩苗快。
2.2水稻機械插秧
近幾年來,水稻機械插秧的面積在不斷擴大,但從整體面積來看,與玉米的機械化種植程度還存在著不小的差距。機械化插秧最大的優勢在于省時省力,勞動強度大大降低,高產穩產等。但是也存在著一定的制約因素,如育秧要求過高以及由于行距的不適應導致的雙季水稻和雜交水稻無法應用等。并且由于設備、技術等相關因素的影響,在實際應用的過程中還面臨著一定的困難。
2.3田間管理技術
機插秧田間管理一般與人工插秧大致相同,由于機插秧相對秧齡較短,葉齡低于4.5葉,秧田期基本無分蘗,移栽后分蘗發生快,分蘗時間長,管理不好,易造成無效分蘗多,中期群體過大,后期脫肥早衰。需注意如下幾點:施肥:根據機插秧生育特點和水分管理特性,調整一季中稻施肥技術。施肥原則是“基肥少、追肥早、穗肥巧、粒肥飽”。基肥占總施肥量的40~50%,追肥占總施肥量的20%,穗肥占總施肥量的15~20%,粒肥占總施肥量的15%。移栽后3~5天禾苗活蔸早追肥(單施尿素或尿素加復合肥),促分蘗早生快發;穗肥(施復合肥)看苗使用,超級雜交稻在幼穗分化6期(田間開始見苞)重施粒肥(施復合肥或尿素加等量單質鉀肥)保花,減少穎花退化,提高結實率,盛花期葉面噴施“谷粒飽”,增加千粒重。
2.4等離子體種子處理技術
等離子體種子處理技術的主要原理是采用高壓電弧等離子體輻射與交變電磁場作用相結合的原理,該技術源自于航天育種中宇宙射線對種子產生影響的物理原理,用等離子體種子處理機在種子播種前進行處理,可以增加農作物的產量,是一項全新的現代農業物理技術。按照品種適應性的原則選擇水稻種后,采用等離子體種子處理機連續處理2次,1周內播種即可。
2.5機械收獲技術
選擇最佳收獲時間:稻米品質與谷粒充實度成正比,收獲越早,品質越差。水稻抽穗后36~40天,充實度達最大值,成熟度達95%,此時收獲,可得到較高產量和較好的稻米品質。科學安排收割順序:根據稻田成熟順序,從靠近公路便于運輸的地方開始收獲,由近到遠進行,減少人力、機械空耗,提高收獲效率。
3、宣漢縣水稻種植機械化高產技術的發展對策
宣漢縣水稻種植機械化高產技術的發展對策:一是政府部門要加大重視力度。應該正確認識到糧食高產的重要性,加強對水稻機械化種植研究的資金投入,并積極進行示范與推廣,并出臺相關政策來解決與農業現代化相關的、農民最關心的問題。二是因地制宜確定發展方向。水稻種植機械化在不同地區有著不同的問題,所以需要結合種植區的實際情況,確定種植的發展方向,并配套實施相應的高產栽培技術,才能將水稻種植機械化的優勢充分發揮。三是部門之間緊密合作,積極探索新模式。水稻種植機械化不是單獨實行的,是需要農技部門與農機部門之間緊密合作,共同研究本地區最適宜的水稻種植機械化新模式。四是提高農民思想意識以及專業技能。農民的思想意識以及專業技能在很大程度上制約著水稻種植機械化高產農技的發展,所以各級部門領導需要重視對現代化農業技術的宣傳,使越來越多的農民可以掌握現代化農業技術,并且提高應用技術的能力,轉變傳統的種植思想觀念,使水稻種植機械化能真正地得到推廣與發展。
4、結語
我國是一個人口基數最龐大的國家,糧食問題關系到一個國家和諧與穩定,而解決這一問題的有效方法就是做好水稻種植生產的機械化標準,農業生產作業機械化標準化的最徹底的執行,是保證農業生產取得最大化的效益,農場職工和群眾得到最大的實惠的有力保證。也為建設新社會主義國家的大農業化發展提供最堅強的后盾。
【參考文獻】:
[1]王志圣.水稻種植機械化發展現狀及對策探討[J].農業與技術,2014,02:35.
[2]朱德峰,陳惠哲,徐一成.我國水稻種植機械化的發展前景與對策[J].北方水稻,2007,(5):1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