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林業可持續發展符合我國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對我國經濟、社會、生態與文化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促進作用。本文探討了我國林業可持續發展的涵義、歷程及問題,提出了大力實行科技興林政策,優化林業的經濟結構,加強林業保護工作的發展策略,
【關鍵詞】:林業;可持續發展;保護
【前言】可持續發展,最早于1972年提出,立足于既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不損害后代發展的需求,是我國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可持續發展的四大支柱分別是經濟、社會、環境和文化,實現可持續發展需要這四個方面協調發展。林業的可持續發展,提出于1992年的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確立了林業在世界可持續發展中的重要作用。隨后我國也將此定位國策之一。進入到21世紀,環境問題日趨嚴峻,如何將可持續發展的理念深入到林業發展中,實現林業可持續發展,推動我國社會、經濟、環境與文化的可持續發展,是我們每一個林業人都應該認真思考的問題。
1 我國林業可持續發展的涵義、歷程及問題
1.1 林業可持續發展的涵義
林業可持續發展的涵義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1)經濟能力,即能源、資源、資金和信息使用的效率、效益和增長率,人均收入、資源儲量、資本可替代性等;(2)社會合力,即人口容量、人口素質、公共意識、文化道德、生活方式、社會公平性、社會穩定性、體制合理性等;(3)生態支持力,即生態自我調節力、生態還原力、資源承載力、環境資源等。
1.2林業可持續發展的歷程
我國的林業發展大致分為三個階段:(1)初期階段(1949年—1978年),即傳統發展階段。解放后我國開始大力發展工業,森林資源是工業化發展比不可少的原材料,所以大量的原始林被肆意地采伐,給我國林業發展帶來了嚴重的損害。(2)探索階段(1978—1992),即改革階段。伴隨著改革開放,林業改革成為了林業發展的重中之重。1981年3月8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頒布了《關于保護森林發展林業若干問題的決定》,要求在集體林區和其它非國有林區進行“林業三定”:穩定山權、林權,劃定自留山,確定林業生產責任制。但是由于各級政府認識不足,改革的步伐緩慢,沒能達到預期的效果。(3)可持續發展階段(1992年—至今)。從1992年起,受世界環境的影響,我國林業邁向了新的發展階段。這一時期的林業發展主要體現在林業的科學經營與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銜接上,林業部門提出了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結合的可持續發展的林業經營模式。2014年4月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首都義務植樹時指出,“林業建設是事關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根本性問題”。進一步明確了林業發展在我國可持續發展戰略中的重要地位。
1.3林業可持續發展中面臨的問題
林業可持續發展主要面臨三個問題:(1)科技問題。現代林業發展需要先進的科技水平,先進的科技水平又需要先進的科技人才,目前我國的很多地方還缺乏這樣的條件。(2)經濟問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決定了林業的發展方向,而要實現林業的可持續發展,必須優化林業的經濟結構,提高林業的經濟效益。這是目前急需解決的問題。(3)林業保護問題。要實現林業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與生態效益的相統一,就必須加強林業的保護工作。而目前我國很多地方的林業保護還做不夠到位,私砍亂伐情況嚴重,再加上一些執法人員不作為,為林業保護工作帶來了諸多的困難。
2、實現林業可持續發展的策略
2.1大力實行科技興林政策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實施科技興林是實現林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首先要建立林業科技創新體制。林業科技創新體系要以企業為主體、以市場為導向、以科技為核心、以效益為目的,促進生產力的提升。要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使林業的經營管理更加科學精細,實現林業的現代化發展。其次要深化林業科技體制改革。改革的重點在于“實踐”二字,科研成果要在實踐中體現出它的價值,所以要促進科學成果的轉化,必須鼓勵科研人員進行技術轉讓、承包、服務、創辦經濟實體等形式。最后要加強基礎研究和應用技術研究。要對森林生態系統進行深入研究與監測,要利用先進技術提高良種苗培育水平,要提高木材的生產加工技術,提高木材的經濟效益。
2.2優化林業的經濟結構
優化林業的經濟結構是促進林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手段。在第一產業當中,要緊抓市場需求,大量種植市場急需的樹種,推進名特優新經濟林建設。推進林下經濟發展,鼓勵農戶發展林下多種經營,調動農戶的積極性,提高農民收入。在第二產業當中,要加大新產品的開發,改變過去低層次原料加工所帶了的嚴重浪費,依靠科技力量走上高層次的精加工發展路線,提高林業經濟效益。在第三產業中,大力發展森林旅游業與花卉業的發展。森林旅游業和花卉業是近年來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要合理開發利用資源,加大資金投入,在提高經濟效益的同時促進林業生態發展。
2.3加強林業保護工作
森林是大自然的清潔器,加強林業保護工作就是在保護我們的呼吸器官,就是在為人類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最可靠的生存環境。首先要完善我國現存林業法律制度。要重新確立林業立法思路,以可持續發展為導向,突出生態利益與經濟利益協調平衡的原則。其次是充分落實相關法律法規。要以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宣傳林業保護工作,營造一個良好的愛林、護林氛圍,提高民眾的森林保護意識。各部門要緊密配合,確保林業保護工作的順暢。然后要積極及時打擊林業破壞行為。林業執法人員要提升執法意識,對于出現的林業違法案件一定要嚴厲打擊,同時做好批評教育工作。為防止林業執法人員不作為行為的發生,監察單位要定期到相關區域進行監督檢查,提高林業執法人員的執法效率,確保林業保護工作的順暢。
結論
林業的可持續發展是一項長期的任務,它要求每一個林業工作者都能夠對它有一個清晰的認識,能夠將它充分地貫徹的工作生產當中,只有這樣,才能實現林業的健康發展,才能造福我們的子孫后代。這便是本文所探討的意義所在。
【參考文獻】
[1]劉立華.淺論森林資源保護的措施[J].中國新技術新產品,2011(8):185.
[2]楊亞軍,李偉我國林業可持續發展的問題及策略分析[J].河南科技,2013(18):90.
[3]蔣衛麗.淺談可持續發展下的森林資源保護與管理[J].農業與技術,2015(2):92-92.
作者簡介:姓名:張旭東;性別:男;(1979.11—);籍貫:山東鄒平人;職稱:助理農藝師;研究方向:林業發展和林業生態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