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集體林權制度改革之后,由于經營主體發生重大變化,林業“三防”(森林病蟲害防治、森林防火、防止亂砍濫伐)工作由過去集體行為變成千家萬戶分散的個體行為,加之農村舉家外出現象突出,面對林地面積大,山情林情復雜,林區基礎設施薄弱,“三防”手段落后,集體林森林資源巡護管護管理難度增加,新形勢下如何夯實集體林森林資源管護責任是我們目前所面臨的一大難題。
【關鍵詞】集體林;管護
經過天保一期后的今天,隨著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林地產權逐步明晰,林木權屬發生了根本變化,林農直接成為林地使用者和林木所有者的新形勢下如何夯實集體林森林資源管護責任是我們目前所面臨的一大難題。
1寧強縣基本情況
1.1地理位置:寧強縣位于陜西省西南隅,漢中市西部,地理坐標介于東經105°20′10″~106°35′18″,北緯32°37′06″~33°12′42″之間。東西長約101.65公里,南北寬約65.32公里,總面積487.0萬畝。寧強縣扼蜀道之咽喉,是由陜入川主要門戶。秦嶺橫亙于北,巴山綿延于南,大部分地區屬山地暖溫帶濕潤季風氣候。全年平均氣溫12.9℃,極端最高氣溫36.2℃,極端最低氣溫-10.3℃,年均日照時數1620小時,年均降水量高達1812.2毫米,無霜期247天。全縣林地面積357.48萬畝,占國土總面積的73.41%;全縣活立木總蓄積565.27萬m?;全縣森林覆蓋率為61.8 %,林木綠化率為68.66%.
1.2社會經濟狀況:寧強縣轄18個鎮(辦)200個行政村總人口33.96萬人,農村居民29.87萬人,占總人口的78.33%。2015年生產總值完成64.1億元,財政總收入3.13億元,地方財政收入1.74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602元,農民人均純收入8068元。
2寧強縣林業資源概況
2.1寧強縣集體林資源現狀
2.1.1按土地類型分:寧強縣國土總面積487.0萬畝,其中林地面積357.48萬畝,占73.40%;非林地面積129.52萬畝,占26.6%。說明:林地資源富足,生產潛力巨大。
2.1.2按林地權屬分:在林地總面積357.48萬畝中,國有23.10萬畝,占6.46%;集體334.38萬畝,占93.54%。說明:集體林地資源占據全縣林地資源的絕對多數
2.1.3按事權分:在集體林334.38萬畝中,國家公益林67.75萬畝,占20.26%;地方公益林201.75萬畝,占60.34%;商品林64.88萬畝,占19.40%。說明:集體林森林資源管護任務關榮而艱巨。
2.1.4按林地類型分:在集體林334.38萬畝中,有林地262.91萬畝,占78.62%。說明:森林資源豐富,覆蓋率高。
2.1.6按齡組分:在集體林有林地總面積262.91萬畝中,中幼林面積203.32萬畝,占集體林有林地總面積的77.33%。中幼林蓄積328.73萬m?,占集體林有林地總蓄積的58.15%。說明:我們的后備資源雄厚,管護任務任重而道遠。
2.2寧強縣集體林資源管護現狀
經過多年努力,寧強縣建立了適合當地特點的森林資源管理體系,實行“雙線目標責任制”,層層簽訂目標責任書,做到一級抓一級。現有的管理機構:森林資源由縣林業局組織統一管理,局下屬單位分工負責,各司其職,密切銜接配合。主要管理機構有縣森林公安分局、縣林政稽查大隊、縣野生動植物保護管理站、縣天保辦和木材檢查站。縣天保辦及18個鎮(辦)天保管護站主要從事全縣集體林森林資源的管理和管護。
2.2.1管理組織機構建設情況:寧強縣自天保工程實施就成立了“寧強縣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領導小組”,縣林業局下設“寧強縣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辦公室”,天保一期,全縣集體林森林資源基層管理設7個天然林資源中心管理站,25個鄉鎮天然林資源管護站,全縣村村配備了護林員,年均從事森林管護人員達400多人。天保二期,為便于管理,隨縣鎮機構改革,全縣集體林森林資源基層管護機構,2011年全縣調整為19個鄉鎮天然林資源管護站,2015年全縣又調整為18個鎮(辦)天然林資源管護站至今。
2.2.2管護能力建設及管護人員現狀:全面落實了天保工程(二期)實施方案規劃的201.75萬畝森林資源的管護任務。2015年度省級復查顯示,全縣落實集體林森林管護面積334.38萬畝,落實森林管護人員52人,簽訂管護合同75份,設立護林站點18個,修建各種護林宣傳標志碑牌52個。
2015年底全縣天保工程集體林森林資源管護人員52人,主要分布在18個鎮(辦)天保管護站。52名管護人員結構現狀如下:
2.2.3基礎設施建設現狀:全縣完成站房及基層設施建設總投資2000多萬元,站房面積3000多平方米,18個鎮(辦)管護站站站有辦公場所,通訊設備27部、交通工具6輛、管護區標志碑牌52處, 18個鎮(辦)管護站全部配有辦公電腦,今年準備再配備一批30.0多萬元的辦公設施,使全縣的集體林森林管護工作逐步步入了標準化、規范化,有效提高了全縣森林資源管護水平和質量。
2.2.4管護制度體系建設:以管護站為主線突出重點區域重點管護,科學確定巡山路線,按時巡護,填寫巡山日志,按月上報巡山記錄和考勤。制定有《管護站工作職責》《工作人員管理辦法》《管護站巡山護林制度》《學習、工作制度》、《天保工程財政專項資金管理辦法》、《檔案管理制度》等,并且得到有效執行。同時在符合相關管理規定的前提下為管護人員每年進行一次體檢并購買意外傷害保險,為資源管護和任務完成提供了有力保障。
3管護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和困難
3.1管護任務重、人員嚴重不足:天保一期全縣直接從事集體林森林資源管護的有400多人;天保二期,截止2015年底全縣直接從事集體林森林資源管護僅52人,管護面積最高18.43萬畝,最少2.19萬畝,人均管護森林面積6.43萬畝,超出天保(二期)方案“森林管護標準:集體林人均管護標準0.5萬畝”10倍還多。
3.2工作繁重,管護責任不到位:全縣18個鎮(辦)天保管護站,人員少,管護面積大,年齡老化;加之屬地管理,管護站還肩負一些農村工作,工作繁重;農村年輕人外出務工人員增加,留守人員缺少勞力,護林防火、防蟲在很多地方還存在死角;對森林資源管護無論從精力、時間上就比較困難,如果再按“每月不少于22天巡山要求”就更是力不從心、森林管護更顯艱難。
3.3重視不夠、宣傳氣氛不濃:個別單位與個人簽訂的管護合同不規范。合同中沒有管護面積、四至邊界、甚至出現個別合同無蓋章、無日期現象;個別管護人員巡山記錄不足22天(國家規定巡山記錄至少22天),有的甚至出現缺月現象,巡山記錄過于簡單,出現“同上”、“正常”等字樣,記錄太簡單不規范;檢查過程中發現個別單位歸檔不及時,甚至連2013年、2014年的天保工程檔案尚未歸檔,檔案歸檔出現嚴重拖欠現象;森林防火標語沿路隨處可見,而且花樣繁多,形式多樣,可是天保二期標語、森林管護宣傳標語鮮見;另外原有宣傳碑、牌未能充分發揮作用,有的被其他部門使用,有的棄置不用,重視不夠、宣傳氣氛不濃現象普遍存在。
3.4基礎設施落后、護林工具缺乏、制度不健全:目前,林區護林道路基本是沿用以前護林和群眾上山的便道,隨著雨水的沖刮,林區道路沒有改造,給護林巡山、森林火災撲救造成很大的困難,加上林區山高林密、管護范圍廣,仍有大部分區域成為通訊盲區;通訊、防火、管護設施落后破舊,森林資源安全存在隱患,同時對森林病蟲害防治缺乏有效的蟲情監測手段,不能及時掌握病蟲情況的發生動態,致使防治工作處于被動局面,現代化的防控和處置能力薄弱;個別單位管護宣傳碑、牌建設有待加強,大部分單位沒有在管護區內重點地段設置管護標志牌、責任牌;一些管護站點沒有做到制度上墻、管護責任區劃圖、巡山示意圖上墻。
3.5工作辛苦待遇低:林業是涉農項目中工作最辛苦、環境最惡劣的一項工作;基層站沒級別,沒補助,在近些年中有10多人占著基層林業站的編制,卻不愿從事參與林業工作;正常的下鄉工作補助經費時常不能兌現;鄉鎮補貼全縣惟有林業基層人員,主要是吃天保工資的這部分工作人員,至今未得到妥善處理。
3.6工程建設對林區民生改善方面還未得到較好體現,后續產業發展滯后,林業對農民增收的帶動作用還不夠明顯。
4建議與意見
隨著集體權改革的深入,如何夯實集體林資源管護責任。既要保護好森林資源,依法營林,又要經營好林地,合理利用,增加林農收入、森林管護的形式和主要內容的轉變,已擺在各級政府和林業人的面前。
4.1健全管護隊伍網絡,吸收新技術,全面提高管護能力。結合實際情況將管護站職能進行轉換,由現在的管護員、護林員角色轉變為管護監督員,同時聘用村級兼職督察員或護林員,由村委會同林地所有者簽訂管護責任,并與生態效益補償基金相結合,對管護不到位(發生火災、亂砍亂伐等現象)的林地責任人停發當年生態效益補償基金。同時組織開展天保工程管理與管護人員專題培訓,充分利用遙感技術、GPS森林管護定位系統,智能巡護系統,無人機森林巡護等新技術,加強信息網絡建設,實現信息共享,全面提高森林管護的能力、素質與水平。
4.2加大宣傳力度,營造保護森林資源的社會氛圍。大張旗鼓地宣傳實施天保二期工程的必要性,充分利用現有的宣傳手段,標語、條幅、宣傳車等群眾歡迎的形式,用群眾能理解的語言和群眾可以接受的方式,深入扎實地宣傳,為實施天然林保護工程森林資源管護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
4.3認真履職,強化集體林管護的監督管理。一是層層簽訂管護責任書,夯實集體林管護責任,做到了管護不留死角。二是根據不同工程區森林資源分布特點、地理條件、社情林情等實行分類管護。對交通不便、人員稀少的邊遠山區,采取封山設卡,不定期巡護;對交通便利、人口稠密、林農交錯的近山區,實行專人定點巡山管護。三是加強監督檢查,增強護林員責任心,同時與生態護林員資源整合起來聯動使用,不斷完善集體林管護機制,強化集體林資源管護。
4.4完善規章制度,實行績效考評。結合實際建立健全各項規章制度,以制度的手段保證森林管護工作的順利開展,使集體林森林資源管護工作逐步實現規范化、制度化。一是統一為每個管護單位制作森林管護標識牌,樹立在管護區域內。二是制作《管護站站長職責》《工作人員管理辦法》《學習、工作制度》《巡山護林制度》《檔案管理制度》等工作制度,巡山示意圖、區劃圖上墻公示。三是建立森林管護績效考評機制,建立和完善考評辦法,對考評結果實行獎罰機制,激發森林管護的積極性。
4.5加強基層管護站標準化建設,強化森林資源管護、防火防病蟲害的能力。目前我縣森林防火防病蟲設施建設比較脆弱,現代化的防控和處置能力相對薄弱,隨著林改后生態建設的增強和森林資源的不斷擴大,森林防火防病蟲工作的難度進一步加大。建立健全森林防火預防撲救體系,開展重大林業有害生物防治,做好林木、林地和林權等管理工作,加強基層管護站標準化建設,保護好全縣生態建設成果。
4.6在嚴格保護資源的同時,積極探索保護天然林資源與改善民生、脫貧致富、資源開發利用的新途徑,實現以利用促保護,以保護促發展,從而達到興林富民的目標。
總之,在做好天保工程其他工作的同時,始終把森林管護工作做為首要任務來抓。不斷理順“管與護、防與治、保護與利用”之間的關系,為建立功能完善、布局合理的森林管護體系,實現森林分類經營,提高林業的集約經營水平,保護好現有森林資源,為積極構筑漢江源頭生態安全屏障,推進寧強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盡我們一個林業人的微薄之力。
作者簡介:陳少勇(1964——),男,工程師,從事基層林業技術工作30余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