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彥苓
摘要:語文綜合性學習有利于學生在感興趣的自主活動中全面提高語文素養,是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合作、勇于創新精神的重要途徑,應該積極提倡。
關鍵詞:語文綜合性學習;提高;學生;綜合語文素養
語文綜合性學習是以整合的、實踐的方式,圍繞學生感興趣的自然、社會、人生問題,綜合運用聽說讀寫能力,有效利用多種課程資源,展開主體合作探究式學習,在創造性解決問題的交際過程中,將閱讀與體驗、知識與經驗、課內與課外、校內與校外及學科間知識有機融合起來,促進知情意行和諧統一發展,全面提升學生語文素養的一種學科學習策略。
所謂學科學習策略是指為了達成語文學習目標,在清晰認識語文學科學習規律的基礎上,對學習活動進行調節和控制的一系列執行過程。它包括對語文學習過程中各因素及進程的反思性認知、學習信息的反饋與調控、學習方法的選擇與運用等。外延上大于學習方法,是指在語文實踐過程中對學習活動整體把握或推進的措施,具有動態發展的不同層次和水平。
葉圣陶說:“國文教學的目標,是養成閱讀書籍的習慣,培植欣賞文學的能力,訓練寫作文字的技能。但這些事不能憑空著手,都得有所憑借。憑借什么?就是課本或選文。有了課本或選文,然后養成、培植、訓練的工作得以著手。”
在這種局面下常規教學中的語文綜合性學習如何操作成為一個十分棘手的問題,在此我把中學語文綜合性學習研討會中資深教授和專家的關于語文綜合性學習的諸多觀點拿來和大家一起分享。
一、綜合性學習與閱讀教學
人教版將“綜合性學習”與“閱讀”并列,把寫作、口語交際整合到綜合性學習活動設計中。一方面在閱讀課文的“研討與練習”中編排寫作、口語交際練習;一方面綜合性學習活動的選題或與單元閱讀話題相關、或由某篇課文主題生發開來。形成了一個外部頭緒簡單、內在經緯交錯的單元學習體系。
1、閱讀課的要義在于積淀語感、吸收語言和思想的營養、演練閱讀方法、為作文奠定基礎等;
2、活動課的要義在于應用探究,在“實戰”(完成一次綜合實踐活動)中多渠道搜集整理信息、在自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綜合歷練語文能力。
3、閱讀技能在兩類課中都很重要,所差的是前者是預備式的基礎性閱讀,后者是實戰式的應用性閱讀。目的不同了,教學重心、指導方法也要隨著發生變化。矛盾由此而來:我們現在的閱讀課,精讀、細讀方面做得多,略讀、瀏覽、信息篩選處理點評等應用性的閱讀方法訓練不足,甚至基本缺失,只能到綜合活動中來補課。
4、而語文綜合性學習的要義就在于“整合”,即打破學生語文素養培育過程中閱讀與體驗、教學與實踐等各種人為分割,一切為提高學生運用母語的能力而服務。
5、基于閱讀的綜合性學習。常規教學中如果不具備開展大型綜合實踐活動的條件、時間或精力,完全可以立足閱讀教學,在增強教學內容的整合性、促進言語技能的實踐性上下功夫,打通課堂內外,激活學生的生活體驗,在多角度、有創意的閱讀和富于個體情思的表達中幫助學生學會綜合性學習。
幾種基于閱讀的綜合性學習課型:(1)專題整合型(2)質疑探究型(3)互文比較型(4)案例導引型(5)拓展延伸型(6)小組合作型(7)小組對抗型,總之要把課堂教學研究的重心不再只落到單篇課文的教法鉆研上,而是著力于整合與拓展。第一是做到“融”,第二是做到“快”,第三是做到“廣”和“深”。“融”指全力尋找課文與課文之間,單元與單元之間的融合點,讓單篇的教學變為整體的教學。在初一上學期就達到培養學生的基本語文學習意識的目標:學會置疑(主要指權威)、學會提問、學會朗讀、學會咀嚼詞語、學會比較、學會拓展、學會點評、學會修改……整合教材也同時整合教學目標,讓課堂教學的火力更集中。有了“融”就可能有“快”,教學的效率提高了,教學的速度就加快了,教學才可能出現“廣度”和“深度”。學習的成就感有了,學習的內驅力自然增加,實踐的熱情、表達的創新當然不在話下。
二、創造性使用教科書
1、整合學習內容,重視方法指導。三年不變、平鋪開來的活動式設計學習方式基本相同,語言風格大體一致,這在一定程度上阻塞了某些學習方式的介入、學習目標的實現。可從指導學生學會綜合性學習的角度出發組織內容,還可從滿足學生對于綜合性學習多方面信息需求的角度組織內容,提供訪談溝通的小技巧、某個活動樣本的分析、活動注意事項的提醒、某類活動方式的常識規則、活動設計的典型案例等。總之,應將培養學生學會語文學習、提高其解決問題的能力與學生思維、情感、審美發展的階段特點結合起來,統籌考慮、科學編排。
2、強調習慣養成,重視學生體驗。力求設計與學生能力發展形成一種積極的匹配狀態:既考慮學生已經具有的水平,又考慮學生經過努力可能達到的水平。不單是用外在趣味激發學生興趣,而是在如何讓綜合性學習從學生興趣轉化為學習習慣、進而發展為內在動機驅動下的學習意識上多動腦筋。重視參與過程中的親歷性體驗,像“我”的情感、“我”的方法、“我”的言語、“我”的反思……。有些收獲可以通過答辯、討論、墻報、作品集等表現出來,是顯性的;有些收獲如視野的開闊、心靈的波動、意識的轉變、情感的體悟等,也許還只能意會,是隱性或延遲性的。總之加強綜合性學習實踐,絕不是說學生活動了、合作了、探究了就能讀、能說、能寫了,成功的語言表達離不開思想的感悟,心靈的契合。
3、擺脫“研究”觀念,提升語文素養。教學設計的“實踐”應從要求過程完整、有結論、有成果的“研究”視點落下來。有的單元可以只論證活動選題,有的單元可以單純探討活動設計,還可在某些單元給學生留出自行設計、自主活動的彈性空間。把對活動流程、成果展示的興趣轉移到語文素養上來,充分認識語文素養的豐富內涵,幫助學生在閱讀思辨與觀察體驗間建立鏈接,發展思維、拓展視野、錘煉表達。
三、綜合性學習的目標梯度
目標梯度,實質上就是相關能力、技能提高的正常的動態教學過程(序列)。形象地說,這是語文學科教學的骨架和筋絡,或者叫做學科教學的內在規定性。說明:
1、七年級重點喚醒學生的“自我”認知,關注自我的情感、個性、心靈及生命體驗,學會抒情與表達。八年級將視點擴大到集體社會,在人與人、信息與信息的交往交流中,學會思辨與表達。九年級側重自主策劃開展語言實踐活動,學會評價與表達。
2、重視學生語文學習中元認知能力的培養。即學習活動之前,自己確定目標、制定計劃、選擇方法、作好準備;學習活動中,對自己的學習過程、學習狀態、學習行為進行自我觀察、自我審視、自我調節;學習活動之后,對自己的學習結果進行自我反思、自我總結、自我評價和補救。養成良好語文學習習慣。
3、重視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引導學生在單元課文的思想情感與學生個人感觸的碰撞中發現問題、思辨討論、形成觀點或假設。
4、注意觀察、鑒賞、想象、思辨、判斷、假設、證明、應用、創造,調查、訪談、溝通、合作、策劃、協調等手段和技巧的指點。
四、綜合性學習活動教學設計
現在的綜合性學習設計大體可用“兩個豐富、一個流程”來概括。所謂“兩個豐富”,即多以豐富的綜合活動內容或豐富的活動成果展示作為綜合性學習的課堂教學內容,而“一個流程”則是對一次綜合實踐活動的主題、分組、要求、過程等進行流水式介紹。前者重在活動內容的探究與展示,學生獲得的主要是活動內容知識及情感體驗;后者重在活動安排與組織,學生獲得的主要是活動套路知識及情感體驗,對于綜合性學習策略的提升往往著力不夠。
1、問題舉例;目標模糊、操作性差、偏重主題內容、脫離學生需要。
2、對策:依照學生的知識、態度、能力發展梯度和語文學習規律,將閱讀教學與實踐體驗統整起來,教師可以圍繞單篇或單元主題自主設計綜合性學習活動。教師要成為學生最重要的綜合性學習課程資源,能為他們提供不同層次的建議、方法、規則或范例,過程中注意交流、引發和堅持,評價中重視反思過程、修正思考及學習方法、記述所見所聞,鼓勵學生對自己的優點、欲望、態度等做出自我或相互評價。
分享完了這些先進的教學理念,我不僅會追憶我們在日常的語文綜合性學習中的點點滴滴,在教學中我們曾經走進過多少次誤區而全然不知,我們又多少次在語文綜合性學習的課改中徘徊而手足無措。一次次的茫然,一次次的無助,正是這些先進的教學理念使我們迷途知返,認識到了自身的不足,尋找到了通往成功的必經之路。是呀,在不斷的糾正不足中,我們也深刻地體會到了成功的愉悅。我知道我很幸運,我因此而滿足,我更會在不斷課改的今天毅然而前行。
參考文獻
[1] 中學語文教學.第四期整合教學案例.
[2] 王君老師的教學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