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亞
[摘要]: 心理學家認為,兒童的繪畫作品反映了他們對世界的認識以及他們頭腦的所思所想,孩子的畫是我們走進孩子內心的一扇窗戶。與成人畫相比,兒童畫容易受到忽視。其實,看似胡亂涂鴉的兒童畫是兒童內心世界的真實反映。在語言還未發展到與自己思維相匹配的情況下,兒童畫是兒童表達自己想法最好的途徑之一。兒童畫真切、生動、質樸、有趣,其原因就是兒童繪畫不受約束,天馬行空地表達任何想畫的主題、內容和元素。它反映出兒童內在的語言、情感、認知、心理等各方面的發展和經驗的累積。因此,透過兒童畫能夠真正的認識兒童,直面兒童的內心世界,了解兒童的需要。
[關鍵詞]:兒童畫 ;天馬行空; 真實表達; 內心世界
1、畢加索說過“我曾經模仿拉斐爾的風格作畫,卻花了一生的時間學習像孩子般繪畫”。實際上現代主義的某些風格的表現手法正是藝術家有目的,有意識的選擇繪畫的媒材,他們深諳各種材料的繪畫效果,他們故意摒棄所有力所能及的復雜形式來表達各種情緒,以簡單的形式達到強有力的效果,以期獲得那些經常出現在兒童畫作中的形式和情感。在追求畫面的形式表達上,藝術家與兒童可謂殊途同歸。所不同的是兒童是無意識自由的表達,而藝術家卻是有意而為之。且不去比較藝術家的作品與兒童畫的區別與聯系。就畢加索的這句名言而言,他所學習的對象——孩子,這個人類自誕生日起就會經歷的成長階段,是如何得以讓一位世界級大師效仿學習,或者這個階段的人們有著怎樣的發展規律,是值得我們去探索的。
2、不同時期的孩子繪畫呈現出不同的特點。皮亞杰的認知發展理論將兒童的智慧發展階段劃分為四個時期。分別是:感知運動階段(兩歲前),前運算階段(2~7歲),具體運算階段(7~11歲),形式運算階段(11歲至成人)。根據皮亞杰的認知發展規律人們相應的將兒童繪畫的幾個階段分為涂鴉期、象征期、表現期、寫實期。處在感知運動階段的兒童認知活動主要是通過探索感知覺與運動之間的關系來獲得動作經驗,在這些活動中形成了一些低級的行為圖式,以此來適應外部環境和進一步探索外界環境。而在第二階段前運算階段的兒童能夠使用語言,抽象圖形和其他符號來表達兒童在第一階段經歷的事物。他們不僅能夠理解多種多樣的符號形式,還能通過各種方式將其進行組合,創作的作品常常讓成年人驚嘆不已。這一時期的兒童開始了聯覺通感,他們會在畫畫的時候唱起歌,唱著歌的同時跳起舞。并不是所有時期的兒童作品都充滿創造力,而這個兒童繪畫的黃金時期是孩子最接近藝術家的階段。入學后的兒童開始接受學校教育,并大多將自己的圖畫活動局限為忠實的形式模仿,遵從社會的常規,配合同齡伙伴的傾向逐漸在兒童活動中彌漫開來,由此他們進入具體運算階段,也就是繪畫的寫實期。正是這個階段開始出現兒童繪畫的分水嶺,很多孩子出現想象力匱乏,作品貧瘠變得不愛畫畫。最后一個階段為青春期,進入青春期的兒童開始能夠對圖像符合以及物質實體進行思維加工,能夠提出命題,對一系列的圖像進行邏輯分析,如對它們進行組合、對比或是否定,逐漸地他們能夠提出并解決科學問題。在寫實期堅持的孩子只有小部分最終能忠于他們的藝術道路,樹立奮斗終生的藝術目標。
不僅處在不同年齡階段的孩子呈現出不同的繪畫特點,而且處在同一年齡階段的孩子由于個體差異和多種因素影響,其畫面也不盡相同,風格迥異。
3、從性別上來分析,男生的畫更注重外形動態的表達,女生的畫更關注細節的表現。除此之外,從組織畫面的元素分析,也能讀懂孩子不同的個性特點。一幅兒童畫總是由抽象線條、色彩等外部符號形式來表達具象的具體內容。就的線條而言,線條清晰力度適中的孩子往往比線條模糊的孩子情緒穩定,有些線條過于強勁甚至把紙戳破的孩子則更具攻擊性,線條斷斷續續改變方向的孩子則表現出猶豫焦慮想要隱藏自我的心理特征。從色彩上來看,偏愛暖色系的孩子更活潑熱情,精力充沛。偏愛冷色系的孩子則更安靜善于思考,嚴謹,但同時容易心情煩悶。這種色彩心理學的規律同樣適用于成年人。從孩子的表達內容來看,一般來說,孩子們經常畫的那個人在孩子的心目中很重要,是孩子在對他表達強烈的愛和依戀。喜歡畫飛機、輪船和火車這類復雜圖形的孩子更具認知性,記憶力和動手能力,孩子對未知世界充滿好奇,極具想象力,敢于嘗試與堅持。喜歡畫對稱圖形的孩子做事比較小心謹慎,遵循一定的計劃和規律。從畫面布局的整體上來看,構圖居中的孩子自我意識比較強;偏左則留戀過去;偏右憧憬未來;偏上喜歡幻想;偏下注重現實;畫在角落可能是有心理壓抑。當然構圖,用線畫形都可以通過教師指導和反復訓練達到理想的效果,但經過人為干預的畫面便無法真實反映孩子的心理特征。
4、伴隨著年齡的增長,兒童的美學意識會得到不斷的加深,如何評論一幅兒童畫中的審美趣味,著名的分析哲學家、美學家古德曼偏重兩大標準。首先是繪畫作品中符號的表現力。如果兒童能夠運用媒介中的各種材料使得圖畫生動、憂傷、憤怒,極大程度表現作品的情緒那么他是能夠創作作品。其次是飽滿度,也就是對媒介潛質的充分利用。如果兒童能夠挖掘利用一種材料的多種特性,這也表明他有能力將符號藝術化。加德納在《藝術 心理 創造力》一書中說到,幾乎所有剛脫離“尿布時期”的兒童畫出的圖畫,無論是色彩的使用,豐富的表現力還是強烈的結構感,都會與保羅·克利或是畢加索的畫至少有一絲表面的關聯,無一例外。由此觀之,兒童畫無論是否具表現出審美美感,在創作的過程中不受約束的自由表達,強烈的主觀色彩與藝術家們在創作中體驗到的快感是相同的。
5 、結論
兒童創作的作品是他們內心真實的寫照。想要讀懂孩子的內心世界,傾聽他們的心聲,陪伴他們快樂成長,學會欣賞他們的繪畫作品顯得尤為重要。教育不是拔苗助長,什么樣的年齡畫什么樣的畫。在學齡前那段繪畫的黃金階段,不必積極對孩子進行干預,只需提供材料,讓他們接觸各種作品就足夠了。尊重個體差異,保護孩子們的想象力,讓其快樂的成長才是教育的真諦。
[參考文獻]:
[1]魯道夫.阿恩海姆.對美術教學的意見[M]郭小平,翟燦,熊蕾譯.湖南:湖南美術出版社,1993
[2]赫伯.里德.通過藝術的教育[M].呂廷和譯.湖南:湖南美術出版社,1993
[3]霍華德.加德納.藝術·心理·創造力[M].齊東海等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