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麗娟 徐國艷
摘 要:矛盾的“一分為二”和“一分為多”一直是哲學界討論的熱點。很多人認為矛盾就是“一分為二”,可是這種說法太過絕對化,有的矛盾的確是“一分為二”,但也有很多矛盾是“一分為三”,甚至是“一分為多”。其“一分為多”也包括“一分為三”。這些概念在不同的領域和場合產生的層次和意義也是不一樣的,不能隨意替代。從不同的方面分析了“一分為二”“一分為三”和“一分為多”。
關鍵詞:矛盾;一分為二;一分為三;一分為多
中圖分類號:B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6)05-0075-02
哲學界關于“一分為二”與“合二而一”的爭鳴已有多年,現在基本上達成了共識,認為這是從不同的角度出發來看待同一哲學問題。近幾年,伴著實驗科學提出“一分為多”的觀點之后,又發生了“一分為二”與“一分為多”的哲學討論。有些人認為:矛盾應該是“一分為二”,只有這樣才更加具體、深刻。有些人則認同“一分為二”,但不把它看成唯一,進而提出“一分為三”(并非對立統一關系,而是鼎立統一關系,結構為對立面“中介面”對立面,是矛盾的基本形式),但不想把它絕對化,同時也承認“一分為多”;還有些人認為:“一分為三”才是正確的,認為其可以取代“一分為二”。因此,則有一個尖銳的問題擺在哲學論壇上,即矛盾到底是一分為幾及其相互之間的關系,本文就此談點粗淺的看法。
一、矛盾的“一分為二”
矛盾是事物內部和事物之間對立和統一的關系,在辯證法中,矛盾實質就是對立統一,是對立面的統一。矛盾的“一分為二”是統一物分裂為兩個對立面,這兩個對立面互相依存、互相貫通、互相滲透、互相前提、互相依賴、互相合作、互相轉化,同時,這兩個對立面又相互有差別、相互排斥、相互對立、相互對抗、相互斗爭。矛盾著的對立面相互吸引、相互依存的聯系是矛盾的統一性,矛盾著的對立面之間相互排斥、相互斗爭是矛盾的對立面。把矛盾定義為一種特定的關系,就是說只有有關系的事物之間或元素之間才可能有矛盾,沒有關系的事物或元素之間就不可能有矛盾。但是,許多關系概括上升到哲學層面上就是對立統一關系,也就是矛盾。可見,當我們按照某種預先確定的屬性把其中的一種關系抽離出來時,它不是直接矛盾也會是間接矛盾。世界上的所有的事物都是矛盾的統一體。簡單的事物包含著一個矛盾,復雜的事物往往包含著許多矛盾。絕對沒有矛盾的事物是不存在的,在此基礎上我們來討論矛盾。
“一分為二”是國內哲學界比較重要的觀點之一。“一分為二”作為一個哲學命題,早在中國古代就已經存在,無論是《周易·系辭》上的“易有太極,是生兩儀”還是此后邵雍、王安石以至王夫之的“一分為二”,都是認為“一分為二”為事物的普遍規律,是中國古代哲學家關于對立統一這個根本規律的一種表述方式,是客觀存在的,并不是人們杜撰出來的。因此,作為學貫古今的毛澤東提出“一分為二”,不無中國古代哲學的深遠影響,但是,毛澤東提出“一分為二”,就他的明確說明和留給我們的有關資料看,要更多地得之于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啟示。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談到的是辯證法,其實質是一分為二以及對其矛盾組成部分的認識。毛澤東認為“一分為二”是個普遍的現象,這就是辯證法。“一分為二”是被社會與科學實踐檢驗了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是毛澤東在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礎上,提出自己的見解。總結中華民族的思維經驗,以通俗語言來表述自己的觀點。
不論從列寧的觀點來看,還是從毛澤東的觀點中,均認為“一分為二”是普遍現象,是辯證法,“一分為二”這一命題能否恰如其分地和全面地表達唯物辯證法的對立統一規律這個問題是可以而且應當進行研究的。至于具體表述上的差異,認為是“兩分法”“兩點論”或是“兩重性”,這只是概念不同而已,其實質都是對“一分為二”普遍現象這個辯證法的表述,均是對立統一規律和“一分為二”的原理和方法在實際工作中的具體應用。后來隨著邏輯思維能力的提高,才逐漸理解,進而把握這個規律。
事物的“一分為二”例子很多,就宇宙中存在的物質實體系統來說,確實有一部分是由兩個或兩類元素組成,或是兩極性、對稱性。例如:電荷有正負之分,力學有作用與反作用之分,化學有化合和分解之分,磁極有南北之分,原子由原子核和電子組成,家庭是由丈夫和妻子結合在一起,等等都是客觀存在的。
二、矛盾的“一分為三”及“一分為多”
“一分為三”是人類認識的普遍規律和基本思維方式之一。“一分為三”中的“一”指一個事物普遍可分性。但不是指一個具體的實在的物體,而是指事物的普遍性,即存在于個別性和特殊性之中的普遍性,是個別化與特殊化的堅實基礎。這種普遍性是概念的主體,它存在于萬事萬物之中。一分為三,也是講“事物的可分性”,說明事物的組成、發展的過程,不僅有兩個對立面,而且在兩個對立面之間還有一個中介面,即中間狀態、中間環節、過渡階段。兩個對立面再加一個中介面,也就成為三個鼎立面,因此對事物一分為三就是矛盾中介分析法。
由三個鼎立面構成的矛盾統一體是大量存在的不論在自然界,還是在人類社會,以及思維領域,都具有普遍性。在儒學中,“中庸”的處事之道就是一分為三觀點的一種體現;在三國鼎立時期,社會是由魏蜀吳三個國家組成的;在數學中,是由正數,中性數、負數構成的矛盾統一體;在物理學中,原子就是質子、中子、電子所組成的矛盾統一體;在化學中,化學鍵劃分為離子鍵、極性共價鍵和非板性共價鍵三類;在生物學中,生物也不全是雌雄“一分為二”還有大量雌雄同體的或者說無性別區分的生物。在人類社會中,政治軍事系統即使在高度兩極化的冷戰時代,也不是“一分為二”,而是“一分為三”的,它還存在一個處于中間的“第三世界”。在階級斗爭中,有敵、友、我之間的矛盾關系;這些事例都說明一分為三在我們生活中是普遍存在的,不容置疑的。
又如關于國家、集體、個人的關系,這就是關于矛盾“一分為三”的問題。然而如何取舍國家、集體、個人的關系呢?首先考慮的應該是國家與集體的矛盾,然后考慮集體與個人的矛盾,應該以國家和集體利益為先,個人利益為后,統籌兼顧、統一協調處理國家、集體、個人的關系。例如:三國鼎立時期魏、蜀、吳三國之間的矛盾。簡單來說是魏與蜀的矛盾,魏與吳的矛盾,蜀與吳的矛盾。但是這樣單純地考慮是不正確的,因為在考慮魏與蜀的矛盾時忘記了吳的干預,在考慮魏與吳的矛盾時忘記了蜀的干預,在考慮蜀與吳的矛盾時又忽視了魏的干擾和影響。在當時社會的大背景下,三個國家是共存于一個社會大系統中,三個國家有矛盾,國家內部也有個人矛盾,但是在遇到國家矛盾時,還是以國家矛盾為先,協調處理各方之間的利益。
談完“一分為三”我們再說一下“一分為多”,其實“一分為多”就包括“一分為三”。我們在最早研究系統的時候,就有多元素、多變量、多個下層系統、多層次的分類,所以我們對世界的解釋也是“一分為多”的。根據當代科學的新成就重新去研究關于世界的本質或機制,筆者得出了由場、能量、物質、信息、意識五種依次進化而來的元素組成多元系統。由此我們知道我們不僅僅生活在一個一元或二元的世界上而是生活在一個多元的世界上。當我進而研究意識時,發現它是由“情”“理”“意”三個元素組成的特殊系統。由此可以看出證明“一分為多”不是少數現象而是多數現象,實際上“一分為多”是一種普遍現象。因為宇宙間的任何事物,它要生存和發展,只能是“一分為多”。特別是宇宙間的復雜事物,它是以“一分為多”為基礎和前提的。可以這樣說,已有的現象沒有不是“一分為多”的,未來出現的現象也肯定是“一分為多”,這是由“一分為多”背后的規律做決定的。
閔家胤就對“一分為二”和“一分為多”做了論證,他認為一分為二是存在的,但“一分為二”不具有普遍性,而一分為多才具有普遍性。他用了很多的實例證明了他的觀點。例如,他從人性出發,認為不能用“善”“惡”“自私”或者“無私”來討論它的行為屬性,因為人是一個多層次的系統,從而論證了“一分為多”。所以,對“一分為二”要辯證的分析。這種辯證分析的目的就是:肯定“一分為二”的客觀性,肯定“一分為二”的合理性,但又要看到它的不足,辯證的理解它。如果只講”一分為二”,就是只講分,不講合,分的結果就是讓人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只見個別,不見整體,只講斗爭,不講協同,這顯然是不合理的,不利于社會的穩定和諧。
三、結論
筆者認為“一分為多”不是人為的,而是客觀存在的。“一分為多”與“一分為二”的關系:“一分為二”,也是一種“一分為多”,“一分為二”不是人們杜撰出來的,它是一種客觀存在。因此講“一分為二”并沒有問題,問題出在把“一分為二”看成是絕對的,不承認“一分為多”。“一分為二”本身確實存在一些缺陷,但這些問題,更多的是附加在“一分為二”之上的東西引發的,對這些附加的東西,我們要堅決拋棄,但要進行辯證的分析。這種辯證分析的目的就是:肯定的客觀性,肯定“一分為二”的合理性,又要看到它的缺陷,特別是不能把它推向極端。
“一分為二”與“一分為多”之間是相互聯系的,又是相互區別的,共同構成了哲學方法論的體系。如單單考慮“一分為多”,不講“一分為二”,就不能完整地把握事物的本質特征;如單講“一分為二”,不講“一分為多”,就會導致考慮事情時,不切合實際。這樣的說法太絕對,不圓滿,都達不到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目的。當今社會是一個多樣化、復雜化的世界,只有綜合考慮各因素、各系統之間的聯系,理論聯系實際,才能更好推動科學的發展。
參考文獻:
[1]烏杰.系統辯證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2]袁一達.“一分為二”更基本,“一分為三”更全面——與堅毅等你商榷[J].九江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2).
[3]朱炳祥,普珍.“一分為二”觀念的起源[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哲社版,1996(3).
[4]周德義.《精神哲學》與“一分為三”思想[J].湖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4).
[5]周德義.論一分為三與一分為多的辯證關系[J].常德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1).
[6]任小琴.一分為二,一分為三,還是一分為多——論哲學上的自在性和自為性[J].湖南醫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11).
[7]楊遠富.試論矛盾多方多層次轉化[J].爭鳴,19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