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秋意
河南永城是遠近聞名的“中國面粉城”,其面粉被國家認定為“中國地理標志產品”,顯示出永城面粉行業在全國同行業中的代表地位。去年年底,永城面粉企業發展困難重重,出現“麥強面弱”的現象,引起了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和副總理張高麗的關注。一石激起千層浪,緊接著,國家、省、市各級政府組織專家赴永城調研,一時間,如何拯救永城面粉加工業成為熱點話題。
長期以來,永城的“白色經濟富群眾,黑色經濟富財政,黑白經濟興永城”的發展戰略,確實拉動了永城這艘“面粉產業航母”的快速發展,但是市場這只無形的手在造就永城“黑白雙雄”經濟的同時,也同樣會給其經濟發展帶來“忽冷忽熱”的尷尬局面。
如今,許多面粉加工企業賺不到錢,為了節省成本,白天停工,夜間開工;本地小麥價錢高又不能滿足生產需要,只能向外省甚至國外進口優質小麥……這與“面粉之城”的稱號嚴重不匹配,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現象呢?
從產業自身看,面粉行業產能過剩是行業弱勢發展的根本原因,近10年間,政策糧收購價剛性提高,而面粉價格增幅低于小麥;從企業層面看,面粉企業轉型升級存在瓶頸制約,對農產品轉化增值的作用發揮不夠。因此,只有延伸產業鏈條、提高產品附加值,才是面粉企業擺脫困境的根本途徑。但目前還存在著兩個制約因素:一是在現階段企業經營非常困難的情況下,投入技術改造、發展精深加工產品的難度很大。二是產業鏈上下游缺乏有效對接,小麥種植仍以高產、穩產為主,而生產專用粉的原糧占比遠遠達不到面粉企業的要求。結果是,不僅影響了面粉企業發展,也不利于形成以工促農、工農互惠的格局。
事實上,永城作為河南的農業大市、糧食大市、面粉加工大市,如今出現“麥強面弱”的現象,是我國農業缺乏競爭力的一個縮影。令人鼓舞的是,國家“十三五”規劃中明確提出要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激發農業發展內生動力,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優化調整農業結構、推進農業現代化發展。同時,國務院選擇永城作為全國促進面粉食品產業健康發展的試點,這是“千年等一回”的機遇,對促進河南省乃至全國農業更好更快發展,促進糧食加工企業擴大發展規模、提高發展質量意義重大。
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韓俊來了,河南省副省長王鐵帶領省內農業部門和專家也來了,大家經過認真調研、聽取各方意見建議后,總結提煉出了在永城開展促進面粉食品產業健康發展試點工作、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化解過剩產能、緩解企業融資難、提高產業發展能力、強化為企業服務等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和做法。
永城作為河南的傳統糧食生產大市,為國家糧食生產安全作出了較大貢獻。永城市委、市政府根據我國農業發展的內外部環境發生的深刻變化,也正為如何在確保糧食等農產品有效供給的同時,增加種糧農民收入、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等問題思考著。如完善農民增收支持補貼政策、在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前提下探索支持糧食生產新路子等,正是其思考的理論成果。
今天的永城,全市上下共同聯動,市政府每10天召開一次聯席會,商議解決辦法、推進政策落實。企業正在與農戶逐步加大種植優質特種小麥訂單范圍和數量,適合面粉企業需求的專用小麥種植比例正在不斷增加。與此同時,部分有預判能力的企業已開始逐步拉長產業鏈,引進國外先進設備,加工蛋糕、面包等市場需求較大的休閑食品。這讓我們看到,市場正帶著企業轉型升級,逼著種植業結構調整。
我們看到,一個面粉產業正牽動著永城市各職能部門各司其職、各負其責,全面承接改革,主動先行先試,主動幫助支持,幫助面粉食品企業做大做強做優,推動永城面粉食品產業健康發展。這個“面粉之城”正在孕育著勃勃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