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夢嬌 施勰赟
林下養雞、林下種菜……這幾年,林下經濟模式越來越豐富,但規模與成效卻參差不齊,如何在不破壞樹林生態的前提下創造經濟價值,似乎是林下經濟模式經營者不斷探索的方向。
日前,筆者前往上海市崇明縣建設鎮,來到當地以林下食用菌種植為特色的鄒大菇食用菌專業合作社,聽負責人鄒正云講述其在崇明發展林下經濟模式的經歷。他為了提高在市民中的品牌辨識度,在合作社基地附近豎起了“鄒大菇蘑菇莊園”的標志,“我的蘑菇莊園不僅生產天然、綠色的優質食用菌,也為市民提供了原生態的采摘體驗,”鄒正云對自家的產品品質相當有信心。
回歸農業
鄒正云來到上海已經許多年了。他給別人打過工,也自己開過工廠做老板,但這樣一個在別人眼里已經跳出農村“有出息”的人,卻在兩年前選擇重歸農業,繼續“泥腿子”的事業。他笑稱,重歸農村后的他才覺得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和自由。
兩年前,他來到了建設鎮,一片林地給了他新的機會。之前的經營者因為缺乏經驗和技術,面臨著生產上的窘境,而當鄒正云接手并建立蘑菇莊園后,一個成熟的林下經濟模式才慢慢成形。筆者在基地里看到,一片片樹林的寬大間隙里,設立了一個個大棚,大棚內的土壤上擺放著一個個菌包,生長著莊園內種植面積最多的食用菌——香菇;而在不遠處的田間,露天放置的菌包則生產著莊園內另一主打食用菌——木耳。除此之外,直接栽培在土壤中的大球蓋菌,市面上需求較大的平菇等,也都是鄒正云莊園內的產品。
農林復合共贏模式
鄒正云告訴筆者,林下食用菌種植是一種以林為主的農林復合共贏的林下經濟模式,主要是利用林蔭環境,營造適宜菌類生長的小環境,生產食用菌類產品,也是目前較為成功的林下經濟模式之一。林下食用菌種植實現了從單純利用林產資源向林產資源和林地資源結合利用的轉變,形成了多維立體產業經濟結構,這比單一經營林木能更有效地改善生態環境,實現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用一句話概括,就是以林養菌,以菌促林。在鄒正云占地500畝左右的蘑菇莊園里,林業生產為食用菌的生長創造了環境,而食用菌生長中所產生的養分和物質也對樹木的生長有促進作用。
“不僅如此,我們在生產過程中不打農藥,不用化肥,農產品絕對健康、安全,”鄒正云坦言,除了林地的環境因素外,食用菌能夠保持如此種植方式的秘訣也依靠菌包。他使用的菌包里主要是銀杏樹木屑,還有麥麩、石膏粉等,其中木屑提供食用菌生長中主要養分,麥麩能夠提供氮的成分,石膏則能調節食用菌生長環境的酸堿度,鄒正云根據不同的食用菌品種調節著菌包內的配比,這也是一個食用菌種植“老法師”多年的經驗。
專家指導 校企聯動
除了種植方式,鄒正云對食用菌品種的要求也很高,他不斷尋找更佳的品種,同時他的合作社也是上海農科院的試驗基地,每年都會為農科院提供試種的土地;而農科院也給鄒正云提供了不少食用菌優質品種。
在蘑菇莊園內,筆者也看到了不少采摘引導牌。實際上,除了進入批發市場銷售外,農業旅游也是鄒正云今后努力的方向。目前,除了部分旅游團隊外,他還積極與學校合作,打造生態教育與鄉土課程實踐基地,“我們與崇明大同中學建立了穩定關系,”鄒正云表示,這也是一個成功的嘗試,他接受學生們到基地內來進行實踐活動,也主動在該校內設置了小型大棚,里面展示了自己的種植技術和食用菌品種,讓學生在課余可以接觸農業,并且動手嘗試采摘。為了讓前來體驗的人們更加滿意,鄒正云還增加了可以品嘗農家菜的小飯廳,并計劃著打造親子游場所,專門用于服務游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