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長波 徐艷紅
[摘要]隨著旅游業的日益興盛,在其發展過程中出現了眾多問題,嚴重影響著旅游業的發展進程。生態文明為旅游業的發展提供了新的要求和新的思路,也是旅游業實行可持續發展的唯一途徑。當前,黑龍江省旅游業在帶來巨大的經濟利益的同時,存在著一些與生態文明相背離的因素。生態文明背景下,黑龍江省應推進生態文明體制改革,樹立生態文明建設意識;旅游業開發要堅持傳承與發展并重,全面節約和高效利用資源,以此促進旅游業可持續發展。
[鍵詞]生態文明;黑龍江省;旅游業可持續發展;對策
[中圖分類號]F470 [文獻標識碼]A
一、生態文明建設與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的關系
2015年5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了《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提出“到2020年,生態文明主流價值觀在全社會得到推行,生態文明建設水平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相適應”的目標,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提到了一個嶄新的高度。今年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黑龍江代表團審議時指出,黑龍江自然資源豐富,生態環境優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黑龍江的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銀山。要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為可持續發展預留空間,為子孫后代留下天藍、地綠、水清的美好家園。”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精神使黑龍江省的生態旅游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
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百姓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發展的長遠大計。奇山秀水,巧奪天工,這是大自然的饋贈,更是絕佳的生態資源和最大的發展優勢。在中國,旅游業以其帶動系數大、資源消耗低、綜合效益好、就業機會多的特性,被中央政府確定為國民經濟的戰略性支柱產業,而且已經成為城市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載體。中國國家旅游局以可持續發展理念為指導,以“保護第一、合理開發、永續利用”為原則,大力宣傳生態文明理念,積極促進生態旅游發展。生態旅游在中國已成為一種崇尚綠色、增進環保、倡導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旅游產品。初步形成了以文物保護單位、風景名勝區、自然保護區、歷史文化名城、地質公園、森林公園為主要載體的生態旅游產品體系,基本涵蓋了森林、山地、湖泊、草原、海洋、濕地、荒漠以及人文生態8大類型。理論和實踐都證明,只有大力發展生態旅游,才可以破解旅游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這一難題。發展生態旅游有利于保護資源、節約資源,有利于產業結構調整,并且提高當地經濟,使從業者和旅游者的環境保護意識大幅度提升。因此,我們要牢固樹立“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的發展理念,將推動黑龍江省旅游業可持續發展作為第一目標,努力為建設生態文明作出積極貢獻。
二、生態文明背景下黑龍江省旅游業可持續發展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一)黑龍江省旅游業可持續發展面臨的機遇
國家政策持續鼓勵與支持生態旅游發展。自2009年國務院出臺《關于加快發展旅游業的意見》以來,國家旅游局分別于2011年和2012年出臺了《中國旅游業“十二五”發展規劃綱要》和《國家生態旅游示范區管理規程》。十八大以來,國家先后出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旅游法》和《國民旅游休閑綱要(2013-2020年)》。
黑龍江是我國生態示范省,是水土資源配置最佳的地區,發展生態養生旅游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黑龍江有全國最廣袤的森林,森林覆蓋率達45.7%,建有100處森林公園,23處國家級、70處省級自然保護區,29家風景名勝區黑龍江有全國最大的濕地群,天然濕地面積占全國的八分之一,扎龍、三江、興凱湖、洪河4處濕地被列入國際重要濕地名錄黑龍江有最純凈的水系,黑龍江、烏蘇里江、松花江和綏芬河四大水系,其中3個是中俄界江,俄羅斯遠東地區面積621萬平方公里,只有650萬人口,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低、原生態保持最佳的地區之一,保障了我們最干凈的水源和空氣;黑龍江有最靜美、最神奇、最浩瀚的湖泊,世界第二大高山堰塞湖鏡泊湖、世界三大冷礦泉之一的五大連池和中俄界湖興凱湖,無論是水面面積、自然風光還是發展潛力,都要優于南方那些知名的湖泊;草原面積雖然只居全國第7位,但黑龍江的水草豐美,有機質含量最高,在這里能看到“風吹草低見牛羊”的唯美畫卷在沿邊、在林區、在曠野,能看到如夢如幻的浩瀚星河,如詩如畫的藍天白云,來到黑龍江能使喧囂城市中的人們體驗到回歸自然的完美享受。
(二)黑龍江省旅游業可持續發展面臨的挑戰
黑龍江省自然資源豐富,森林資源、礦產資源、土地資源、水資源等均比其他地區多,木材和石油產量居全國第一位,煤炭產量居全國第三位。近年來,黑龍江省充分利用本省豐富的旅游資源,并且在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工業的發展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但由于受到傳統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的影響,和陳舊的經濟發展觀念的約束,造成了黑龍江省在經濟發展中對資源依賴程度較強的現狀,從而對生態環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壞。在可持續發展的角度來看,現在黑龍江省多種資源已經面臨枯竭。我國最大的產油田即大慶油田,目前可開采量僅僅剩下30%,約剩7.45億噸,到2020年年產量恐怕只能維持在2000萬噸左右,大慶油田還能開采多久是個備受國人囑目的問題;黑龍江省四個特大型煤礦一鶴崗、雞西、雙鴨山、七臺河也面臨資源枯竭或大量關井的局面;黑龍江省森林面積居全國首位,但出現了“空心化”現象,我國最大的森林工業基地伊春,16個林業局已有12個無木可采,可采的成熟林只剩下1.7%,不足500萬立方米;從土地資源看,由于多年的水土流失及土地超負荷使用,黑土地面積已降到土地山積的3%左右,土壤有機質含量已降到2%在農業生產中,大量長期使用化肥和有毒高殘貿的農藥,使得滲透到土壤中,導致部分地區地下水被破壞,嚴重惡化了水體、大氣和土壤環境,降低了耕地質量。由上述分析可知,黑龍江省的資源環境問題已十分嚴重,多種資源已瀕臨枯竭,污染物排放量較多,嚴重制約了黑龍江省旅游業生態化的發展。黑龍江省生態環境已經比較脆弱,使黑龍江省旅游業建設生態文明面臨較大的壓力和挑戰。
三、生態文明背景下黑龍江省旅游業可持續發展對策
(一)推進生態文明體制改革
實施國家大小興安嶺林區生態保護與經濟轉型規劃和全國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規劃。開展自然資源資產產權登記工作,推動實行生態補償制度,探索建立嚴格監管所有污染物排放的環境保護管理制度。支持齊齊哈爾市創建國家節能減排綜合示范市。引入多元化生態修復機制,加強濕地等生態系統保護。預防并控制農業面源污染。健全國有重點林區經營管理體制,深化集體林權配套改革,開展集體林權抵押貸款試點。要持之以恒抓好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工作,大力植樹造林,加強工業廢水和城鎮生活污水集中處理,加強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加強江河和水源污染防治,合理控制開發強度,保護好生態空間。
(二)樹立生態文明建設意識
生態旅游的特性講究的是文化和自然體驗,教育是最重要的一個環節,要從教育喚起游客的環保意識、生態意識。在旅游者進行綠色文明消費中,主要應強調旅游者樹立環境意識和節約觀念,讓他們積極自愿地參與到旅游可持續發展之中,要主動的保護環境,避免過度消費,并且注重對垃圾的處置,不污染環境。除了政府應該制定相關的法律法規以外,民間也要來推動。比如可以通過成立協會,進行問卷調查,主動做好教育培訓。民間企業也要成立教育中心,針對學校和廣大學生來推廣自然教育的生態旅游,讓他們從小培養良好的生態旅游的觀念,樹立良好的生態文明意識。
(三)旅游業開發要堅持傳承與發展并重
旅游目的地的建設和管理,所要遵循的一定是可持續發展戰略。同時旅游業發展要堅守慢而美,而不是快而亂;小而美,而不是大而全。旅游業在開發過程當中,能夠尊敬當地傳統的文化,尊重當地人原生的文化,不做過多的破壞,這樣我們就擁有了更多更好的資源。在開發的過程當中,我們要堅持傳承與發展并重的原則,其中最關鍵的就是創新,充分發揮旅游業對生態文明建設的積極作用,需要我們用善于經營的思維去發展。要注意生態旅游區的游客容量和承載力,努力減輕生態環境壓力。要延續當地的自然延伸,以善意設計與經營為項目主張,營造更加優越的人文環境,使未來的人類能分享到自然的美麗和人類的智慧。
(四)全面節約和高效利用資源
深入貫徹落實綠色發展理念,釋放江河、森林、濕地、湖泊、冰雪等自然資源形成的生態化優勢,大力發展生態休閑度假旅游、綠色有機食品、健康養老、綠色北藥、林產品等綠色生態產業,并且在構建產業體系上實現新突破。必須轉變生產方式,全面促進資源節約,推動資源利用方式根本轉變,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嚴格控制開發強度,促進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加大自然生態系統和環境保護力度。在生態旅游發展的過程中,要加大對高新技術應用的資金投入,廣泛運用綠色技術,形成生態文明建設的長效機制,以生態文明建設引領黑龍江省旅游業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