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敏
【摘 要】近年來,大學生就業難已成為我國社會各界共同關注的熱點話題。本文從政府、企業、高校以及學生四個視角出發,通過分析當前大學生就業能力培養中存在的問題,提出提高大學生就業能力的主要經驗和做法。
【關鍵詞】大學生 就業能力 職業生涯規劃
一、引言
1999年,高校開始擴招。隨后大學畢業生就業難、就業率低問題被社會廣泛關注,且成為亟須解決的問題。在調查過程中發現,有些用人單位表示仍舊很難招聘到真正能勝任崗位的優秀畢業。如此看來,大學生就業率低,并不是大學生真正過剩,也不是企業挑三揀四,而是大學生在就業能力培養與就業需求方面出現了脫節,大學生就業能力的提高能有效緩解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
二、大學生就業能力概念
要想提升大學生就業能力,首先就要弄清就業能力的概念,從根本上講,就業能力是一種學習能力,尤其是學會怎樣學習[1]。同時,就業能力是一種綜合能力,是一種發展變化的能力,是在學習基礎之上發展起來并與職業相關并嵌入個人身心的。就業能力是大學生綜合素質的一種體現,是大學生能否在社會生活中實現自身價值的本領[2]。大學生就業能力具有綜合性。
三、當前大學生就業能力培養中存在的問題
目前,我國在大學生就業能力的培養方面還存在一些不足,這一問題的產生,既有來自政府、企業、高校的因素,同時也有來自大學生的個人因素。
(一)政府因素
大學生畢業后最終走向企業,不僅需要專業知識,在人際交往、待人接物、實習經驗方面也是必需的,這些都是就業能力的體現。因此,在大學就讀期間,提前接觸企業,進入企業進行工作、實習對大學生來說是非常必要的。目前,由于我國走向市場經濟體制,政府和企業的角色分開,以前通過命令解決大學生實習的方式已不能奏效。由東方時空聯合新浪網、智聯招聘進行的一項調查表明,企業不愿接受大學生實習,主要是怕影響企業自身的正常運作,進而影響企業的效益。
(二)企業因素
企業缺乏責任意識。企業無論是國企、私企還是中外合資企業,在其發展過程中,受到了國家、社會的各種優惠政策,在其追求利潤最大化的同時,也應該承擔相應的社會責任。然而,我國的一些企業往往認為解決大學生實習是政府的工作,與其無關,在招聘過程中,也往往以企業的利益為重,拒招應屆生和實習生。其實,從企業長遠的戰略發展來講,企業可以按照自己需求去主動培養所需要的人才,主動與學校聯系,共同培養專門的人才,這樣才有利于企業自身的長久發展,而不是為了追求一時的利益而放棄了長遠的戰略發展。
(三)高校因素
高校在培養大學生專業能力、就業能力方面擔當著重要的角色。目前我國的高校在培養大學生過程中存在專業設置與市場需求錯位、高校教師結構單一等問題。
1.專業設置與市場需求錯位
近幾年來,一些學校辦學受經濟利益的驅使,跟風設置一些熱門專業,具有一定的盲目性。例如,一些交叉學科的專業,雖然具有一定的實用性,但由于專業定位有偏頗,拼盤式教育,導致這類學生畢業后,就業慘淡,不僅造成資源浪費,而且給學校帶來不良的聲譽影響。
另外,專業設置缺乏靈活性。很多學生在填報專業時并不了解,或者在學習一年后發現并不感興趣。然而大部分學校不準學生再次調換專業,導致學生掛科、積極性不高的現象時有發生。這樣,這些學生畢業后,求職路上困難重重。
2.高校教師結構單一
目前高校師資隊伍大都是傳統教育模式下培養出來的碩士、博士,大多缺乏社會實踐經歷以及在企業中實際運用知識的經驗。在招聘過程中,很少有從企業接受一些經理人、出色的員工、工程師等。長此以往,使得高校教師結構單一,教學內容單一、組織管理呆板,同時也不利于學生的就業與實習,難以擴大學生的視界。一個經常與企業、外界聯系溝通的教師才能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帶給學生新鮮的內容,在教學實踐過程中,也能結合實際,做到學有所用。這樣的教師不僅能把工作中遇到的實際問題以及解決方法結合書本內容傳授給學生,同時,也能提高學生的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四)個人素質
大學生作為個人就業的主體,應該積極主動地努力學習和提升自己的就業能力。然而有些大學生認為剛剛擺脫高考的壓力,可以放松,整天渾渾噩噩,花前月下或者沉迷網絡不能自拔。這主要是缺乏對個人職業生涯的規劃以及參與社會實踐的意識。
同時,許多學校尚缺乏對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的設置,導致一些學生進入大學校門,由于對自己專業認識不足,加上放羊式的管理方式,很難做出正確的職業生涯規劃。即使高校制定了職業生涯規劃,也有一部分學生缺少毅力,對自己的職業生涯規劃難以堅持下去。
四、提高大學生就業能力的經驗和策略
(一)政府要轉變職能,為提高大學生就業能力服務
政府應該轉變職能,提供一系列經濟、政策方面的支持,為提高大學生就業能力服務。一要建立校企培養人才機制。針對目前實行的專業碩士等培養方案,成為加強學校與企業聯系的樞紐,增強大學生適應能力的培養。二要理順大學生就業服務市場。理清影響高校畢業生就業的制度性障礙和限制,對一些企業歧視畢業生或者有性別歧視的要予以曝光、加強監督管理。
(二)企業要加強與高校聯系,強化社會責任意識
企業要加強與高校的聯系和合作。在大學生能力培養方面,企業要適時與高校溝通對接,發展大學生的綜合能力,及時培養學生的職業道德觀、價值觀以及對社會問題的敏銳性。首先是加強與學校的聯合培養模式。良好的培養模式不僅能滿足企業自身發展的需要,而且也有利于企業承擔社會責任,宣傳企業文化。其次,在培養過程中,應主動與學校在專業設置、教學規劃、實習等方面共同商討。最后,企業應該與學校共同制定考核學生的獎懲制度,切實與學校聯合培養學生。
(三)高校應改革專業設置、拓寬教師選拔渠道
高校要積極調整專業設置。高等教育的課程設置要貼近就業市場,使學科結構趨向更加合理化,倡導學生進校一年后有自主選擇專業的權利,使專業培養模式更具有人性、合理化。對教師的再培訓方面也應由現在的學歷深造、國內外訪學向企業和社會機構的實踐轉移。鼓勵老師到企業兼職,增加社會工作的體驗。對有豐富社會工作經驗和較好理論功底、教學效果良好且有志于從事教育的人士,應鼓勵他們到高校授課或成為專職教師,并為其單獨設計在高校發展的職業路徑。
(四)學生應自覺構建提高自我能力的方案
大學生個體,一是應該積極地做好職業生涯規劃,努力提升就業能力。大學生應該從踏進校門,結合自己的興趣、特長、價值觀等,根據外部環境、條件,有目的、有計劃地去實施自己的生涯目標[3]。二是要刻苦學習,勇于實踐,不斷提高就業核心競爭力。要時刻有“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特”的特色意識。三是要主動去尋找能夠提高個人實踐能力的機會,包括溝通交流技巧、職業技能培訓、應聘能力、面試技巧等,提升個人的綜合素質。
五、總結
就業難問題的成因是多方面的,提高就業能力是政府、企業、高校和大學生自身四方的共同責任。在新的就業形勢下,大學生就業問題必須也一定會引起社會各界的重視和關注。我國應加快建立和完善提升大學生就業能力工作的相關制度,切實提高高校畢業生的就業率,以實現高等教育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LEE HARVEY,Defining and Measuring Employability[J].Quality in Higher Education,2001,7(02):97-109.
[2]鄭曉明.“就業能力”論[J].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02,21(03):91-92.
[3]巖磊,孫英梅.關于大學生就業能力培養的幾點思考[J].中國衛生事業管理,2009(07):501-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