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丹玉
【摘 要】傳媒業的飛速發展使人們接受信息的渠道越來越多,流行音樂進入校園也是必然的趨勢。一些優秀的流行音樂大多具有充分的美學特征,是我們音樂欣賞中不可缺少的素材。
【關鍵詞】流行音樂 初中音樂教學 融合 措施
初中教育面對的對象是青少年,這個年齡段是一個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初步形成的階段。作為審美教育的音樂教育,則應當注重學生對音樂學習興趣的培養,引導他們感受音樂、理解音樂、表現音樂和創造音樂。流行音樂相對于古典音樂和民族音樂來說,本身就具有豐富的藝術創造性。特別是它獨具一格的演唱形式,充分運用了很多高科技手段,無論是舞臺布景,還是音響合成,還是演唱場所、演出氣氛,都打破了以往的演出形式,呈現出一種個性和活力。相對比我們的課堂教學來說,這正是所欠缺的地方,流行音樂也因此受到了大多數初中生的歡迎。而通過對流行音樂的欣賞,對學生音樂表現和音樂創造素質的培養是有一定積極意義的。
一、初中音樂教學融入流行音樂,怎樣正確認識中學生與流行音樂的關系
傳媒業的飛速發展使人們接受信息的渠道越來越多,流行音樂進入校園也是必然的趨勢。中學生對于新事物有著非常強的接受能力,對于像流行音樂這樣簡單易懂的音樂形式,他們更加喜愛。信息的飛速發展,開拓了學生的視野,中學生對待流行音樂有其自身的獨特見解,不同的音樂帶給他們不同的情感體驗,但也不乏一些盲目“追星族”的出現,所以教師要正確認識中學生與流行音樂的關系。中學生正處在青春發育期,面對流行音樂對中學音樂教育的沖擊,我們不能一味地排斥,而把流行音樂拒之門外,這樣會使學生產生逆反心理。流行音樂有利有弊,我們不能只看到流行音樂消極的一面給學生帶來的負面影響,而應看到流行音樂中積極的一面所帶給學生的正面影響。以中學生現有的知識結構,他們還不具備完善的鑒賞能力,不能區分出流行音樂的優劣,作為教師,我們的職責必須轉換,要成為利用音樂資源的指導者和學生音樂生活的引路人。
二、適當引入流行音樂給學生帶來什么?
一些優秀的流行音樂,大多具有充分的美學特征,是我們音樂欣賞中不可缺少的素材。首先,流行音樂有一種針對性。多數流行音樂都是針對年輕人來創作的,不同的年輕人在欣賞它們的時候會有不同的感受,或者覺得它朗朗上口,或者覺得它們旋律優美等等,讓每一個聽眾都覺得這首歌仿佛就是為自己寫的,有一種針對性的認同感,正是這種認同感,豐富了學生的審美感受。其次,流行音樂有一種真實美,讓年輕人聽到之后有一種親切感。再次,流行音樂有一種時代美。流行音樂的創作和演出時間都非???,特別是在網絡高度發達的今天,一個熱點事件,幾天后就會在網上找到針對該事件創作的歌曲。這種鮮明的時代特征,符合了中學生對于時效性、潮流性的追求,呈現出以往的音樂形式所不具備的藝術價值,對于學生欣賞視野的拓展有著積極的意義。
三、初中音樂教學融入流行音樂,教師應該怎樣做
首先,教師要對眾多的流行歌曲予以辨證的認識,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盡可能多地發揮它們的正面教育功能。對于那些內容粗俗、帶有消極和頹廢性質的歌曲,要予以堅決地抵制。其次,要注重所選作品的音樂性和風格性。流行音樂節奏強烈、清晰、單純而富有變化,伴奏多以電子樂器為主,配器靈活,演出方式多樣,所以我們可以從旋律、音響、色彩、和聲等多方面來衡量所要挑選的作品的音樂性,同時更應展現流行音樂風格多樣的特點,培養學生的個性和創造性。
四、流行音樂融入初中音樂教學有什么有效措施
首先,將流行音樂的引入作為明確的教學目標。對于流行音樂的學習,要明確教學目標和學習目標:一是理解歌曲內涵,比如歌曲是描寫什么人、記敘什么事情等;二是體驗歌曲的思想感情,作者想要表達什么,我們要從中學習到什么態度,如《蝸?!肪捅磉_了蝸牛堅持夢想、不斷前行的正能量態度,這是我們在學習、生活中應該具有的精神;三是學習樂理知識,學生要學習、借鑒歌曲是如何表達情感的,學習其中涉及了哪些樂理知識,不斷吸收,進而內化為自己的知識。
其次,篩選具有教育意義的流行音樂作品進入課堂。為了保證教學質量,進入初中音樂課堂的流行音樂作品要經過嚴格的地篩選。一要具有教育意義。引導學生積極、陽光地面對學習、生活,使學生在學習歌曲中體會到自強、上進、自愛等正能量。二要符合初中學生的心理需求。選取一些涉及初中生成長、心理等內容的歌曲,讓學生產生心理共鳴,進而疏導學生的心理,促進學生健康成長。
最后,將多媒體手段與流行音樂結合起來。多媒體教學輔助手段也是學生喜聞樂見的教學形式之一,在引進流行音樂時,結合多媒體,能讓學生更好地領略音樂的魅力。比如,學習《隱形的翅膀》時,一邊播放MV,一邊聽歌,不僅讓學生更容易接受,而且也加深了學生對歌曲內涵的理解。
總之,高效率的音樂教學對于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是十分重要的,流行音樂的引入也是十分必要且能發揮積極作用的。但在具體實踐中,怎樣才能更科學、更有效地引入流行音樂,還需要初中音樂教師孜孜以求地不斷探索。
【參考文獻】
[1]呂紅. 再論流行音樂進課堂[J].東方藝術,2002(06):164.
[2]金兆鈞.光天化日下的流行——親歷中國流行音樂[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