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現代化是實現人的現代化的一個組成方面。思考德育的現代化不能不從現代化與人的現代化這樣的邏輯關系上去展開。考察當代的發展理論(現代化理論),它本身經歷了一個發展過程,從經濟增長論——滿足需要論——人的素質發展論的演變中,可以明顯看到這一變化的軌跡,那就是從重視物質的、純經濟的因素向精神的、文化的因素的轉移;從重視社會客體的因素逐漸向社會主體——人的因素的轉移。
教育是培養人的,如果從根本上忘記了、失卻了人為首要動因、人為目的的這一根本,教育在培養人的目的、過程、手段、方法等等方面就會產生問題。如果我們在出發點上只著眼于外部的、物質世界的建構,只重視“對象化”的方面,對于人的培養也就只會著眼于與外部物質世界直接發生關系的方面,如自然科學知識、能力等等,或者還會加上與外部社會、人際關系相協調的表面行為層面的培養,而人的非對象化方面,人自身的精神世界、內在思想就會遭到忽視。由于缺乏人的發展為核心的價值導向,往往導致通過教育培養的人,一方面知識越來越豐富,駕馭物質世界的能力越來越強,但另一方面,人自身的智慧、德行修養卻越來越遭到忽視甚而泯滅。把客體——外部世界的發展放在主體——人自身的發展之上,我們所培養的人只是被動適應環境的人,而不可能具有現代化人所需要的諸如創新、超越等主體性品質的人。
從傳統社會走向現代化社會的過程是一個發生根本性變化的過程,從經濟、社會到文化,人的價值取向都發生了許多變化。學校德育應當根據現代化人所應具備的特征,對德育的目標、內容作出適當的調整,關注以下幾個方面:1.科學精神的弘揚;2.生態道德教育成為德育的重要組成部分;3.針對由物質逐步豐富而帶來的“富裕病”,德育要提前做出實踐。同時,在一個科學技術、社會生活、價值觀念等等變動不居的現代世界、現代社會中,是否具有永恒價值的道德、規范等的存在?這也許是我們面對現代化的德育必須思考和解決的問題。
當今世界,狹隘的地域性已被世界的歷史性所代替,這是人類社會發展的一個較高的階段,就德育來說,也應當具有這種世界歷史性的視野。同時也應強調,每個民族在進入世界大家庭時,都必定會帶有自己的民族特色,唯有這樣,才能有效地吸納世界文明成果,才能對世界文明作出獨特的貢獻。此外,我們必須明白,現代化并非是“至善”的,現代化的發展有時也要付出“代價”。所以,教育、德育既要有促進現代化的正向功能,又要能面臨負向功能的挑戰。
(摘自《魯潔德育論著精要》,福建教育出版社,2016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