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素華
課堂上輕松的環境氛圍就是一種師生之間比較融洽的合作、探究平等的關系,在這種關系下的學生更能夠產生學習的興趣,進而提高語文的教學效果。我們都知道,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孔子也曾經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所以說,在課堂上如果學生的想法被激發出來,我們的教學就會收到很好的效果。激發學生的興趣前提就是有一個輕松愉快的課堂氛圍,讓學生喜歡這個課堂,進而對所學知識產生興趣,使自己的思維更加活躍,接納知識更容易。基于這點,新課標也提出讓學生在愉快的課堂氛圍中學習。
新課標要求教師轉變自己的角色,由原來的傳授者到現在的指導者,原來的領導者到現在的指引者,要求教師徹底擺脫“唯我獨尊”的封建思想觀念,教師要將傳統的比較死板的“我講你聽”的“滿堂灌”模式徹底摒棄,現在的課堂上教師要努力營造一個適合學生激發興趣輕松學習的良好環境,在這種環境下,學生是課堂的主體,教師和學生也是互相學習的合作關系,學生可以大膽提出自己的想法、意見和疑問,也可以和教師展開一場激烈的爭辯。
為了使學生能有一個這樣輕松愉快的學習氣氛,我認為首先要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下面我從幾個方面探究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一、教師要在輕松和諧的課堂氛圍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具有人文特色是語文課堂的一大特點,人文性的語文課堂也要求師生之間建立一種和諧民主的關系,這也是語文課改中的一項重要任務。在這種新的課堂上,教師與學生之間應該是平等合作的關系,師生之間應該互相合作、互相學習、互相尊重、互相理解。只有在這樣的語文課堂上,教師與學生之間才能有互動,有交流,有討論,甚至是爭論。學生才能感覺到自然,愉悅,進而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教學中,在語文課堂上才能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展開自己的思維,拿出自己最好的學習狀態進入到語文教學當中,使語文課堂煥發出它應有的活力與色彩。
學生與教師的關系也是學生是否樂意學習的一個重要因素,因此需要教師與學生之間有一個良好的師生關系,而這種師生關系更容易在輕松愉悅的課堂環境下產生,這種師生關系必然會對師生之間的溝通交流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只有建立了良好融洽的師生關系,學生才敢于向老師提出自己的看法,尤其是自己想法與老師有所不同的時候,也敢于同教師進行激烈的爭論。而學生不再像從前一樣對老師絕對的屈服,老師說什么是什么,老師講什么是什么,不能有一點自己的意見。因此,學生可以在這種寬松的學習環境中暢所欲言,盡情表達自己的想法,因此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情趣,展現出語文課堂上獨有的無限魅力。
二、教師要善于用欣賞的眼光去看待每個學生,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每個人從心底都非常渴望得到別人的贊許,希望得到別人的賞識。小學這個階段的孩子對于這種想法更強烈。因此,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多多關注每個學生的成長與進步,及時給予學生必要的表揚,這樣通過教師的贊揚與肯定,可以很好幫助學生樹立自信,我一直在倡導“好學生是被夸出來的”這個理念。因此,在我的教學過程中,給予學生最多的就是鼓勵與肯定,從不打消每個孩子的好奇心。在我的語文課堂上,學生自己解決了問題,我會馬上肯定他們的說法,我的表揚方法是多種多樣的,比如口頭表揚:你真是太棒了!你說的實在是太好了。并回給他們一個點頭,一個微笑,我有的時候也會走到學生面前,輕輕拍一下他們的小肩膀,并告訴學生不要吝惜你們的掌聲。每節課我都會盡量多地贊賞我的學生,我還定期準備一些小小的獎品以鼓勵他們繼續進步。有了這些贊賞和小獎勵,我的學生感受到極大的自信與喜悅,學習興趣也濃厚了,學習熱情也高漲了,在課堂上發言積極,努力思考,教學中的每一個環節都認真思考。因此,我的語文課堂學習氣氛濃厚,課堂氣氛活躍,學生學得輕松,我教得也輕松。
三、在語文課堂上教師要養成認真傾聽的好習慣
認真傾聽,看似很簡單,但其實很多小學生很難做到這一點。傳統的教學模式里,學生的角色就是聽,但在這種模式里,教師的“滿堂灌”讓學生習慣了被動接受,往往抹殺了學生天生愛說愛問的天性。這里“認真傾聽”的對象不是學生,而是要求教師學會傾聽。傳統的教學方法中教師講,學生聽,現在的課堂應該是學生說,教師聽。教師在傾聽的過程中,首先可以很好了解自己的學生,小學生有極大的想象力,在這種想象力面前,作為教師往往是會被屈服的,因為孩子們實在是幽默,有獨到的想法。另外,在教師傾聽的過程中,更好地突出了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有足夠的空間去表達自己的想法與見解,更好地鍛煉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以及自己的膽量。學生會在這種環境下越說越愿意說,越說越能說,越說對自己越有自信。
在這樣以學生為主體的語文課堂下,學生是主角,教師是傾聽者,這樣極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學生更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上自學,交流探討與發言的每個環節,使語文課堂更具魅力。
編輯 孫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