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經濟法以其所具有的可持續發展原則、經濟效益原則、經濟公平原則、經濟民主原則、社會本位原則、國家適度干預原則以及資源優化配置原則體現出了其旨在維護社會經濟市場秩序、緩和市場經濟發展矛盾,進而實現維護社會整體利益的構建宗旨。
關鍵詞:利益均衡;經濟法;責任制度;社會利益;權益結構
一、在經濟法責任制度中體現對社會整體利益的高度維護
經濟法具有自己的獨立調整對象,法學界權威認為,經濟法所調控、管理和干預的社會公共性的經濟關系是經濟法的主要調整對象。一旦這個社會公共性的經濟關系下所屬的團體或者個人的經濟行為損害了社會的整體利益,抑或違背了經濟法中的條款,則需要承擔相應的不利后果或者否定性評價。由此可見,經濟法制度中充分彰顯了對社會整體利益的高度維護。鑒于此,構建經濟法責任制度也是經濟法極其重視的關鍵點。
其一,經濟法綜合運用刑事責任、行政責任和民事責任,約束個人或者團體的社會性經濟行為,維護社會的整體利益,并對損害社會整體利益的情形提供矯正機制。
其二,其中一些經濟法律法規不僅具備傳統的法律責任制度,還構建了一些新的責任形態,旨在維護社會的整體利益。比如與廣大消費者息息相關的《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中明確規定的懲罰性賠償制度,主要打擊擾亂市場經濟秩序的經濟行為,針對故意加害人施以懲罰,一般情況下懲罰性賠償制度中加害人所賠償的數額要超過受害人的實際損失數額,強調懲罰加害人,以達到懲罰并抑制類似違法行為的效果,矯正社會經濟行為,維護社會整體利益。又如《食品安全法》中所確立的食品召回制度,旨在減少和避免不安全食品對消費者所造成的危害,加強食品安全監管力度。這兩個例子中的制度都很難歸于傳統法律責任范疇內,但卻鮮明體現了維護社會整體利益的宗旨,屬于一種新的責任形態。
二、社會利益融入經濟法的權益結構中
權益結構,顧名思義,指的就是各類法律主體權利義務的組合與分配。經濟法的權益結構主要包含經濟法主體所享有的權利和權力以及應當承擔的義務與職責。經濟法的產生是國家干預經濟的必然結果,故此,經濟法將調整的重點始終放在引導各類經濟主體依法進行經濟活動上,確保能夠正確、有序構建健康的經濟關系,便于構建國本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經濟秩序以及經濟環境。由于經濟法承擔著為國家干預經濟提供制度框架和法律手段以便于矯正市場經濟行為進而維護社會整體利益的責任,則其權益結構的安排必將納入社會整體利益。
其一,為了迎合國家宏觀調控,克服市場失靈,經濟法從法律的角度對國家相關機關以及授權單位的經濟職權做出了具體的規定。經濟職權是國家所代表的社會整體利益通過法律的轉化而形成的權利。經濟職權以維護社會整體利益為設定與行使目的,主要包括宏觀調控權和市場監管權。經濟職權同時也時經濟職責,國家機關以及授權單位必須依法行使不得放棄。
其二,經濟法是社會責任本位法,始終以社會利益為基點,處理、協調社會組織與個人之間的關系,對社會整體利益負責。經濟法會將一些以個體形式表現的公共利益轉化為權利。比如《中小企業促進法》中所規定的中小企業發展權、《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中所確立的消費者權利、《反壟斷法》、《反不正當競爭法》中所規定的經營者擁有的公平和自由競爭權等等,這些權利演化自私權但卻超越私權直接以實現其他公共政策或者維護市場經濟秩序的權利形態而存在,始終承載著維護社會整體利益的職責。
其三,經濟法中有許多關于市場主體義務的規定,傾斜性維護了公共利益。比如《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中的權益結構安排,單方面強化經營者在市場經濟中所需要承擔的義務,張揚消費者擁有的權利,使得雙方權利義務配置明顯呈現不對等性,反映了對保護消費者這一公共政策目標的強化,體現了對“以個體形式表現的公共利益”的維護,即維護社會整體利益。
三、社會利益納入經濟法法律條款
經濟法是以經濟為目的的法。經濟法始終堅持以調整社會經濟關系,推動社會整體經濟持續、穩健發展為目的。將社會利益納入經濟法律條款,是經濟法維護社會整體利益的最直接體現。比如,在《政府采購法》與《反壟斷法》第一條規定立法目的中,明確使用了“社會公共利益”、“維護”等語句。此外,在經濟法其他法律法規中雖然并未明確使用“維護社會整體利益”等較為明顯的詞語,但從相關表述中不難發現其具有明顯的維護社會整體利益的意蘊。比如《農業法》中第一條的一些表述:“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的持續、穩定、健康發展,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以及《節約能源法》第一條中“促進社會經濟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等等,均體現出了對社會整體利益的維護。
參考文獻:
[1]盧代富.經濟法對社會整體利益的維護[J].現代法學,2013,v.35;No.18804:24-31.
[2]許強.經濟法對社會整體利益的維護[J].商,2015,33:224.
[3]石云.經濟法對社會整體利益的維護探討[J].商,2015,40:241.
作者簡介:
蔡先紅(1964.02- ),男,漢族,貴州人,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民商法、經濟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