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從目前高職院校《審計實務》教學現狀出發,分析了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及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課程改革的意義和必要性,并且針對如何提高教學質量,對《審計實務》課程教學改革以及課程設計中應注意的問題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審計實務 課程改革 教學質量
中圖分類號:F239;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6)05-171-02
《審計實務》是會計專業的一門核心課,專業性和實踐性很強。在教學中,受諸多因素的影響,教學質量不理想。近年來,隨著高職院校會計專業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審計實務》課程的教學改革已成為會計專業教師們所面臨的一項重要課題。本文結合高職院校審計課程教學現狀,針對如何提高教學質量,作如下探討。
一、高職院校中《審計實務》教學現狀
《審計實務》課程在教學過程中存在著學生難學、教師難教、教學效果不明顯、教學質量不滿意的問題。具體表現在以下兩方面。
首先,教師在教授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有:(1)理論知識的難度和深度把握不恰當。審計理論部分包含了審計的本質目標、審計工作流程、審計方法等內容,知識體系完整,但是由于教材內容大多選自注冊會計師考試用書,或者是摘自審計準則,因而晦澀難懂、枯燥乏味。如果難度和深度把握不好,會使學生產生畏難情緒,勢必會挫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2)實踐教學難以開展。審計實務是一門實踐性、操作性很強的課程。有效地開展實踐教學,一方面能夠將理論部分的教學難點予以化解,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職業技能。但是在實際授課過程中,由于教師對審計工作缺乏了解,學校實訓教學條件有限,開展實踐教學舉步維艱,達不到應有的教學效果。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兩方面:一是師資隊伍單薄。《審計實務》課程的師資隊伍作為教學資源中很重要的一個內容,一直以來都略顯單薄。很多高職院校,本課程的授課教師僅有一至兩名專職教師,其他皆為外聘教師。《審計實務》課程需要任課教師除具備深厚而豐富的財務會計相關知識外,還應具備較強的財務報表審計實踐能力,而且,該課程理論部分深奧晦澀,學生難以理解,往往需要通過實踐操作來化解教學難點,這就要求任課教師必須具有會計師事務所審計的實踐經歷。由于客觀條件的不足,會計專業很多教師雖有足夠的理論深度,但缺乏必備的實踐技能,因而尚未形成雄厚的教學團隊。二是教材教具貧乏。目前市面上的很多教材理論部分和實務部分內容詳盡,從理論教授和實務講解的角度來看,能夠滿足教學的基本需求,但是,為了滿足新課程定位對《審計實務》教學的高標準和新要求,亟需針對交易循環這一實務操作部分,進行大量的便于學生動手操作演練的教學資源的補充和開發。
其次,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存在以下問題:(1)對本課程的重視程度不夠。由于審計工作不像會計工作那么為人所熟識,學生感受不到審計工作的具體情況,因而對《審計》課程的重要性和意義缺乏足夠的認識。這導致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不高。(2)學生的畏難情緒嚴重。審計作為會計專業高年級課程,需要學生有扎實的專業基礎知識、綜合運用能力和較強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正是高職高專學生所欠缺的,因而在學習過程中,學生覺得困難重重,沒有成就感。這就打擊了學生的學習熱情。(3)實務操作缺乏。學生對實務部分的了解主要依靠老師的口頭講解和操作演示,受教學資源的限制,實際動手操作的機會很少。
二、《審計實務》課程教學改革的必要性
課程改革是學校教育永恒的主題,是提升專業內涵建設和核心競爭力的有效方式。審計課程作為會計專業的核心課,從理論上講,是會計專業理論知識的綜合與升華;從實踐上講,是會計技能的綜合應用;從學生就業角度來講,有益于拓寬就業渠道。但是,由于審計課程本身的特點,以及多年來傳統教學理念和教學方式的影響,審計課程教學效果差。因此,分析審計課程的教學現狀,改變傳統的教學理念,進行全新的課程設計,采用有效的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這是審計課程必須解決的課題,是實現會計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客觀需要,是適應工作崗位的現實要求。
三、《審計實務》課程教學改革的內容
(一)課程性質與定位
《審計實務》是會計專業核心課程。通過該課程的學習旨在培養具有較高素養的財務審計人員,能夠按照審計業務的基本流程收集審計證據、編制審計工作底稿、發表審計意見,出具審計報告。《審計實務》課程對于培養學生的審計工作操作技能具有重要作用。
(二)教學內容整合
如果將財務報表審計作為總的教學任務,那么按照審計工作流程,可以將審計課程所學內容分解為以下幾項具體任務:
1.業務承接。具體包括的內容有:委托事項溝通、業務承接評價、簽訂審計業務約定書。
2.編寫審計計劃。具體包括的內容有:制定重要性水平和評估審計風險、編寫審計計劃。
3.執行審計程序。具體包括的內容有:實施風險評估程序、實施進一步審計程序、各交易循環審計。
4.審計終結。具體包括的內容有:編制試算平衡表與調整分錄匯總表、復核審計工作底稿、編制審計報告。
(三)教學模式與方法
本課程采取行動導向的教學模式,通過既定的學習任務來引導教學過程。學生以項目組的形式獨立制定審計計劃、實施審計程序并匯總審計差異、出具審計報告。教師通過情境教學、多媒體、微課、教材、實訓等多種輔助手段幫助學生獨立獲得必需的知識,并構建相應的知識體系。在教學過程中,主要采用情境教學法、分組討論法、角色扮演法和實訓作業法等項目化教學方法。
(四)教學評價與考核方式
《審計實務》課程應改變傳統的以結果考核為主的考核模式,將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表現作為考核的重點,同時將理論知識考查與實踐能力考核相結合,全面評估學生的學習效果。理論知識考核成績來源于作業和試卷成績,實踐能力考查成績來源于課堂表現、學習任務的參與程度和實務操作成績。另外,要將老師評價與學生自評互評相結合。
(五)教學實施條件
1.師資配備:專任教師應具有教師資格、兩年以上企業工作經歷、具有會計師、審計師、經濟師職業資格或相應的能力和知識結構。兼職教師應具備的條件為五年以上工作經驗,具有會計師、審計師、經濟師等職業資格。
2.實訓條件:校內設置會計、審計仿真實訓室,配備適用的教學軟件和審計實訓資料。校外通過校企合作提供審計實訓的見習崗位。
3.教學資源:除課程標準、授課計劃、教學日志、教案、PPT課件外,還應開發視頻網絡教學資源,如經典案例、專家講座等。
四、《審計實務》課程教學改革中應注意的問題
(一)明確課程目標,提升課程在師生心目中的地位
一方面應認識到審計課程是對會計各門核心課程的綜合運用,學好審計,有利于會計知識的融會貫通;另一方面應讓學生樹立信心,認識到學好審計,在工作崗位上將大有作為。與審計相對口的崗位有稽核、內部審計、審計助理等,這些崗位并沒有人們想象的那么高不可攀,只要學生有扎實的會計基本功,掌握審計理論和方法,完全可以走上這些崗位,在實踐中再加以磨練,就可以勝任。所以,有意識地強調審計課程的意義,明確課程目標,提高認識,端正學習態度,這是教學改革中首先應解決的問題。
(二)樹立基于工作過程系統化的教學理念,開發理實一體化的教學模式
審計課程目標是培養適應審計工作崗位的技能型人才,在教學中,應該認真分析審計相關職業崗位所必須的職業能力有哪些,然后按照崗位職業能力需求,以工作任務為中心組織課程內容,并讓學生在完成具體項目的過程中構建相關理論知識,發展職業能力。課程內容突出對學生職業能力的訓練,理論知識的選取緊緊圍繞工作任務完成的需要來進行,課程按照審計崗位工作流程組織教學過程,實行教、學、做一體化。
(三)開發教學資源,有效開展實踐教學
從教學內容上不難看出,所學內容具有較強的實踐性,只有有效地開展實踐教學,才能化解理論教學中的難點,才能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增強實踐技能。所以,應該廣泛采用案例教學法和任務驅動教學法,以及模擬會計事務所真實情景等教學方法。但是,實踐教學的開展必須是以充足的教學資源為前提的。因此,模擬會計事務所審計工作所需的各種資源,結合教學實際所需,應當開發的教學資源包括全套的會計報表及相關會計資料,規范的審計工作底稿模板,實踐教學指導用書,甚至教學用的相關軟件等設施。只有開發出這些教學資源,才能夠讓學生通過動手操作演練來深切感受審計工作。這種新穎的教學方法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更重要的是能夠培養學生的實踐工作能力。
(四)積極搭建會計師事務所實習平臺
相對于校內學習,通過實習來提升學生的職業能力,這是高職院校學生教學環節中必不可少的一項內容,所以搭建企業實習平臺,讓學生能夠真正走到工作崗位上,將所學與實際工作結合起來,在實踐中磨練,才能取得最好的學習效果。會計師事務所相對于其他企業來說,員工流動性較大而且每年年報審計期間,需要大量的審計助理人員,這就為會計專業學生提供了實習的機會,利用這一機會,學校為會計專業的學生和老師搭建這樣的實習平臺,不僅會使學生受益,也有利于提升老師的職業素質,更好地改善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 王亞蘭,魏曉蘭.基于工作過程的《審計實務》課程改革與實踐[J].成都航空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3(2):39-41.
[2] 杜仙玲.高等職業院校審計課程理論教學改革研討——基于山西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審計課程改革研究[J].山西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3(21):49-52.
[3] 吳韻琴.高職審計實務課程改革探討[J].教育教學論壇[J],2012(36):62-64.
(作者單位:山西林業職業技術學院 山西太原 030009)
[作者簡介:閻柳青(1984—),會計學碩士研究生,山西人,山西林業職業技術學院經濟貿易系助教,研究方向為會計審計理論與實務。]
(責編:若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