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雪丹 牛勝芹 王文秀
摘 要:應用型本科院校的發展離不開實踐教學的發展,師資隊伍的實踐教學能力則是發展的重中之重,它關系著人才培養的質量,關系著我國的經濟建設的后續發展能力。重視實踐能力的培養才能有更加符合教育和經濟需求的科研創新。
關鍵詞:應用型本科院校 師資隊伍建設 實踐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6)05-180-02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指出,教育質量的提高是未來我國十年高等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方向。
教育質量的高低在高校教育中具體表現為大學生的理論學習、實踐水平和創新能力等方面。社會需求大量的能夠盡快進入職業角色具備實踐能力的人才。
我國的二本、三本高校很多會將自身定位為應用型本科院校,在人才培養的規劃中標榜本校人才培養的實踐性和應用性。但是在師資隊伍建設上更注重的是教師擁有的學位、科研水平,很少關注教師的專業實踐能力。因此很多教師都是在碩士、博士畢業后就直接進入高校從事教學工作,這樣的直接結果就是作為高校教師其本身就缺乏實踐經驗,因此,高校教師的普遍特點是具備較強的理論教學能力,而實踐教學能力薄弱。
實踐出真知,只有投入到實踐中去才能真正地發現社會大眾的需求,才能檢驗理論的真實性。教師的實踐能力也會影響其對教學的理解、對理論的闡釋以及教學效果。
造成當前局面的原因有很多,最主要的因素來源于政策導向、輿論導向以及新進升本院校的從眾心理。
一、實踐教學師資隊伍建設現狀
(一)人才引進的渠道限制了實踐教學師資的發展
應用型本科院校基本上都是原有的各類專科院校在迎合社會需要所做的學歷升級,由于自身的經濟能力不足、規模有限、發展方向模糊、地域限制等等原因,招收名校的畢業生、社會名流、高科技人才的可能性極小,即便招收進來這些高端人才,也因為無法提供這些人才的發展平臺而很難留住這些人才,往往是“竹籃打水一場空”。而能夠留在本校繼續任職的教師往往因為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學術帶頭人帶領,如同一盤散沙,做不到力量的凝聚,雖然有個別的突出者,但是也如皓夜繁星的流光一現,成為不了中流砥柱。
(二)沒有公允的實踐教師激勵和評價制度
應用型本科院校在獎勵教師的制度制定上很少考慮實踐教師的激勵和評價制度。實踐教學的教師沒有職級差別,無論付出多少都得不到相應的獎勵與支持。即便在本職工作上有科研突破,在技術研究上有發現,但是由于沒有評級的激勵,很難促動這些老師整理自己的成果在教學科研的公開平臺上發表。很多的靈感或許就在這種姑且與蹉跎中一閃即逝。加上應用型本科院校自身的經費問題,愿意提供良好的實驗環境和資金支持的高校少之又少,因此,實踐教師大多是呈現撞鐘和尚的狀態,很難達到主動地提升科研能力的狀態。
(三)與專業領域的實時信息脫節
專注理論研究的狀態就是“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對專業領域的認知僅僅局限在各家發表在期刊上的論文。不參與社會實踐,就不知道社會各個技術的發展水平;不與專業技術人員為伍,就不知道未來的技術發展方向。參與社會實踐,將科研與社會的各個組織相互溝通結合才能得出真正的科研成果,這一點南方的高校做的要比北方的高校好一些,這與南方的經濟發展環境好于北方的經濟發展環境有關,但是更多的是主觀的原因,是制度的原因。
二、實踐教學師資隊伍建設薄弱的原因
(一)政策導向對師資隊伍建設的影響
當前各大高校在教師職稱評定上給予認可的仍然是論文的發表和科研課題的等級水平,也就是依然注重理論方面的建設,對于教師實踐方面的能力及其成果并不重視,甚至忽視,很多教師在實踐教學上的成果得不到肯定,而教育主管部門又缺少實踐教學評價的相關鼓勵政策,高校其自身也未給予充分的引導與支持。因此,高校教師對于自身的實踐能力并不側重,而將精力更多的放在能夠獲得獎勵的理論研究上。
(二)輿論導向對師資隊伍建設的影響
國人更多的愿意用學位、學歷來判斷專業人才的專業素質,這在近年的企事業單位的人才招聘和國家公務員考試中可以看到,無論是什么崗位對專業水平需求的高低如何,提出來的條件中都是要求應聘人才有碩士學位或博士學位,而對是否具備實踐能力只是籠統的以在相關行業從事幾年的經歷一筆帶過。這種招聘人才的條款也成為了高校培養人才的導向,高校更多地鼓勵學生繼續深造,獲得碩士、博士學位,而不是鼓勵學生參加社會實踐,通過提高實踐技能獲得社會的認可,從而導致高校教師忽視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
(三)新進升本院校的從眾心理
近年來各個專科院校出于種種原因都紛紛選擇了升本,而升本成功后,大多數的高校都遵循了拿來主義,照著其他本科院校的相關材料照貓畫虎地弄出個自己的本科人才培養規劃,把自身原有的一切與專科實踐能力培養的特色部分全部砍去,生怕被別人評價為有專科痕跡,到最后的結果就是“邯鄲學步”,理論研究水平短時間內達不到成熟本科院校的高度,而實踐教學的師資隊伍發展又被限制,結果就是新近升本的院校變成了“四不像”。
(四)惡性循環,代際繁衍
高校在培養人才或引進人才時更加關注是否有博士學位,是否有科研能力,而忽視人才的專業實踐技能,這種惡性循環導致國內的高校培養出的畢業生是缺乏實踐能力的,而這樣的學生在成為教師后,留在高校繼續著缺乏實踐能力的教學模式,在紙上談兵的科研獎勵中過得有滋有味、樂不思蜀,培養出的缺乏實踐能力的學生就如魔咒一般代代繁衍。縱然有個別教師想要跳出怪圈,奈何寡不敵眾,在付出與回報的不平衡中很難有堅持下去的動力。
(五)實踐出真知難以被認同
大多數真正意義上的科研成果來自于實踐。2015年,84歲的中國藥學家屠呦呦獲得了諾貝爾獎——“生理暨醫學獎”。因為沒有博士學位、留洋背景和中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的頭銜,2015年諾貝爾生理醫學獎得主屠呦呦,常被戲稱為“三無”科學家。據了解,屠呦呦曾幾次被提名參評中國國家科學院院士,但均未當選。而當她獲獎后關于榮譽的歸屬、獎金的歸屬,各級領導們還各有意見,如果她沒有獲獎,那么她和她的團隊付出的一切不會引起任何人的關注,可是她成名了,得到的并不是社會對實踐出真知的欽佩,而是關乎名利的各種非議。因此,很多從事科研和高校教育工作的人深知這種槍打出頭鳥的環境下,做出了成績可能比默默無聞更可怕。
三、應用型本科院校師資隊伍建設的建議
(一)應用型本科院校政策改革
2015年10月23日,我國教育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聯合下發了《關于引導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的指導意見》,其指導思想就是貫徹黨中央、國務院重大決策,主動適應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主動融入產業轉型升級和創新驅動發展,堅持試點引領、示范推動,轉變發展理念,增強改革動力,強化評價引導,推動轉型發展高校把辦學思路真正轉到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上來,轉到產教融合校企合作上來,轉到培養應用型技術技能型人才上來,轉到增強學生就業創業能力上來,全面提高學校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和創新驅動發展的能力。此項意見的推出使得應用型本科院校終于有了明確的定位,應大力發展應用型技術技能型人才的培養。
(二)注重對教師實踐能力的培養及相應考評制度的建立
德國是世界上掌握先進工業技術的國家之一,其精良的制造工藝舉世聞名,而德國的職業教育亦是世界領先,這些都與德國的實踐教學是分不開的。為了確保在職師資的質量,德國形成了成熟的職教教師的考核與評價制度。德國規定職業教育教師每2年必須脫產進修1次,建立嚴格的進修制度,并將進修與物質利益掛鉤,進修后可提高工資待遇、可改變教師職務等,這一做法有利于激發教師進修的積極性,從而使師資隊伍知識不斷更新,充滿活力。近年來德國很多職業院校成立了教師參與的專門管理小組,對教師進修的效果進行監督,督促教師的專業成長。
(三)建立科學、靈活的評價機制,使得高校不盲從
建立科學的、合理的、靈活的、更符合社會需要的評價機制,在評估人員的選拔上更注重專業性,延長評估周期,給予寬松的發展環境,讓新生的高校有更充分的時間和空間發展自身的特色教育,以防范很多高校在升本之后,為了能夠達到各種評估團體的要求,一味地照搬其他研究型高校的管理機制、學生管理機制、人才培養規劃、專業設置等等,雖然在表面上符合了各項指標的要求,但是其核心都是空洞的,沒有實際價值的,只會造成資源浪費。
(四)不拘一格降人才,打破機械的人才引進模式
實踐能力必須在真實的實踐環境里才能獲得,應用型本科院校在現有的師資力量下,想短期內提高實踐課程的質量,很難做到。建議可以采用直接外聘一些業界的專家、有突出能力的專業能手作為實踐課程的指導教師,在實踐課程的時間、場所的安排上盡量的靈活,從而達到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培養的目的。而不是一味地要求所有的上崗老師必須有教師證、有博士學位,必須能夠發表學術論文。只有開放的態度,才能有百花齊放的效果。同時,亦應出臺相關的激勵措施,鼓勵在職的教師參與社會實踐,在評職、評優等環節上給予充分的優待條件,促動教師參與社會實踐,實踐水平提高了亦能反哺理論研究。
應用型本科院校的發展與社會的需求息息相關,其培養的人才是我國各類企業所需的主要來源。忽略了教育就等于放棄了未來,德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新加坡等發達國家都有著很成形的應用型教育發展模式,總結起來其共性就是注重師資的培養、注重實驗室的建設、注重與社會各類組織的溝通與合作、注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相信在國家教育部等相關部門的充分重視的前提下,中國的應用型本科教育可以做的越來越好,能夠更好地為社會輸送具備真才實學的人才。
參考文獻:
[1] 張泳.應用型本科院校師資隊伍建設的回溯、反思與展望.黑龍江高教研究,2014(02)
[2] 李麗娜.應用型本科高校師資隊伍組構與管理策略研究.福建工程學院學報,2015(02)
[3] 朱士中.論應用型本科高校師資隊伍的轉型發展.當代教育科學,2010(9)
(作者單位:哈爾濱金融學院 黑龍江哈爾濱 150030)
[作者簡介:修雪丹,女,哈爾濱金融學院教師,副教授,研究方向:金融企業會計、企業財務決策等]
(責編:紀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