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祥軍
課程改革的宗旨和核心應該是關注學生的發展,即以學生的發展為本.因此在日常教學中,要想提高課堂效率,首先還是要改變教學理念.怎樣改變呢,一要為學習者量身定制課堂,二要為學生的課堂學習策劃,三要始終把學生放在心里.立場變了,我們還要有行動的方法,目前我們還缺乏系統的思考和嚴密的論證,更沒能形成拿來可用的固定的操作模式.我們不妨從以下幾方面做些探索,邊行動邊總結,在實踐中逐步完善.
一、在教學設計中對學生的學習要科學預設
了解到了真實的學情,教學設計中就要用好用足,備課時一是要做好難點分析,了解學生學習新內容達成新目標的困難和障礙.這種難點預估非常重要,因為學生的難點和障礙點往往就是學生的發展點,就是教師教學的著力點,其實也就是一節課的價值所在.找準了難點,課堂教學的效率就會大大提高.二是要做好助學預案,為學生突破難點提供有力的幫助.助學預案要詳盡周到,比如可以為學生突破難點,提供更多的相關學習資源,可以采用迂回作戰、化整為零的戰術.所有這些,教學實際中都要充分意識到.
二、課堂教學中要始終關注著學生
1.要善于傾聽和觀察,不斷地了解學生真實學習狀況
作為學生,都希望得到老師的關注,有時老師對某個學生的一些贊語可以影響他一生,所以老師要像一個無私的園丁,把愛的雨露撒向每一個學生的心田.“虛弱的禾苗更需要陽光雨露,尊重全體學生的關鍵,在于能否面向所有的中等生、學困生.”對他們應當變忽視為重視,變嫌棄為喜愛,變冷眼為尊重,要調整課堂上的視線投向,讓學困生也能天天感到老師親切的目光,也能過上幸福的校園生活.
2.課堂教學要適當點撥,培養學生的創造力
積極地課堂環境能激發并保持學生的學習興趣,當學生學習上碰到困難時,要及時給予幫助、指點、點撥,使他們感覺老師就在他們身邊,沒有什么困難不能克服.例如,學生學習最怕應用題,老師就教給學生分析應用題的方法,將一些常見的問題進行歸類:一類是行程問題(這類只要抓住路程、時間、速度三者之間的關系),一類是工程問題(這類題目特別要注意工作總量的概念),還有一類是設計方案.這些問題的解題方法,學生掌握了之后,學習起來感覺非常輕松,思維也相當敏捷,課堂上積極參與討論,各抒己見,大膽發言(此時老師再給予點撥),課堂氣氛寬松,學生創造力極強.
3.要適度寬容,培養學生的自信心
敢于讓學生去做,讓學生去動手實踐,敢于讓學生暴露錯誤,把學生的錯誤當作教學的起點,作為教學的資源.例如,有這樣一道題:已知|a|=2,|b|=5,且a>b,求a-b的值.
一位女學生板演,她是這樣做的:
解: 因為|a|=2,|b|=5,所以a=±2,b=±5.
(1)當a=2,b=5時,a+b=2+5=7;
(2)當a=2,b=-5時,a+b=2+(-5)=-3;
(3)當a=-2,b=5時,a+b=-2+5=3;
(4)當a=-2,b=-5時,a+b=-2+(-5)=-7.
所以a+b=±3或a+b=±7.
她做完以后,老師問:“這樣做對嗎?”下面同學有的說“對”,有的說“錯”.老師說:“再仔細看看.”這時有位同學站起來說:“她解答的結果不是題目中要求的‘a-b的值.”
老師又問:“還有問題嗎?”于是又有一位同學回答:“題目中還有一個條件‘a>b她沒考慮到,如果加上了這個條件,就不需要做這么復雜.”于是讓這位同學上黑板演示.
解: 因為|a|=2,|b|=5,所以a=±2,b=±5.
又因為a>b,所以a=2,b=-5或a=-2,b=-5;
所以⑴當a=2,b=-5時,a-b=2-(-5)=7;
⑵當a=-2,b=-5時,a-b=-2-(-5)=3.
所以a-b=7或3.
這次做得十分正確,老師引導學生們說:“前一位同學的解答過程是正確的,只是不符合題目的要求.那么根據她所做的,應該是一個什么樣的題目呢?”
乙學生答:“已知:|a|=2,|b|=5,求a+b的值.”
這位同學剛一說完,大家就異口同聲地說“對!”老師又總結性地說道:“很好!這就說明了大家將知識徹底掌握了,第一位同學雖然做得不對,但對大家來說也是一個極好地教訓.那這個教訓又在哪里呢?”
同學們:“要認真看題審題,一定要弄清題意后再答題.”
通過以上講解,同學們感覺收獲很大,那位做錯了的同學也覺得有面子,彼此之間都感到很開心.
4.要運用數學知識的產生發展過程,讓學生感受參與的快樂
因此,我們每一節課的教學都應該設計成學生對數學知識的“再發現、再創造”的過程,巧妙地將數學知識進行設疑、布疑、激疑和質疑,以問題的形式刺激學生的內部需要動機,從而對問題進行探索發現,在釋疑、解疑中獲得行動的滿足.比如,在三角形內角和定理的教學中,可以通過這樣幾個問題進行:(1)你們是怎樣知道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度的?學生依靠小學的知識會進行實驗.(2)做實驗得出的結論有沒有證明的必要性?引導學生共同探討,得出要證明的結論.(3)下一步做什么?學生進入如何證明的思考中.通過這樣的布疑,學生積極地參與到問題探索中,隨著問題一步步的解決,學生經歷了一次定理的“再發現、再創造”的過程,參與的快樂感油然而生.
三、課后要從學生學習過程的角度去評價反思數學課堂教學效果
一是個人課后的及時總結,可從以下角度進行反思:學生的預習對課堂學習是否有用,教學目標是否符合學生的學習實際,學生學習難點的預估是否準確,學習的難點是否在較短的時間內被學生以主動探究與積極研討等方式突破,教師的助學預案是否發揮了應用的效果,學生的課堂交流是否有價值,不同層次的學生是否都有提高,當堂反饋效果如何等.在撰寫“教后論”時,要及時地隨手記錄,不求全,但凡有點滴學生學習過程得以優化的經驗和教訓,即可做為以后改進數學教學的資源.二是更大范圍的數學教研活動中,對課堂教學的評價,則更應從學生學習情緒的飽滿、態度的投入、思維的積極、表達的踴躍、掌握的牢固以及數學課堂的和諧氛圍等諸多方面去考量.還當注意與以往學生被動的“預習—聽課—完成聯系—參加測試”的學習過程所取得的學習效果相比較,從而發現并探尋推進優化學生數學學習過程的教學新途徑和新方法.要想關注學生學習數學的課堂教學得到持續改進,我們在課堂教學評價中必須突出學生,要形成一種共識并貫徹到數學教研活動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