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夢倩

古希臘生物學家普羅塔戈說過:“頭腦不是一個要被填滿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點燃的火把.”在小學數學教學的各個環節中,教師應該為學生思維的放飛而提供充分的表現機會,讓學生在自主學習的空間中有實實在在的智慧感悟,形成自主思考的學習品質.這不僅是新課標對教育理念有所提升的具體要求,也是素質教育對高素質人才的呼喚.下面,筆者就結合教學實例談談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策略,以供同行參考.
一、課前自主預習,在探究中培養思維的創造性
開展課前預習,有利于引導學生獨立思考、自主探索,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在預習環節,教師可以創設符合教學需要的相關情境,以任務的形式去引導學生自主“先學”,為理解和掌握知識做準備.這樣的自主學習有利于學生在預習中發現問題,激活學生的思維,在接下來的課中傾聽和認知環節做到更有針對性的選擇,在頭腦中形成總體知識框架,體會自主學習的樂趣.
例如在教學“24時計時法”的內容時,本課的難點是對生活中的普通計時法和24時計時法之間的聯系與區別.為此在課前,我以微視頻的方式讓學生在課前先進行自主學習.在微視頻中,創設了一個科幻情境,讓學生在不辨黑白的情形下跟隨著故事的主人公一起經歷時鐘上的2圈,一起體會一些事件的發生時間,然后再引導學生一起回顧這些事件.此時學生發現,如果采用生活中熟識的普通計時法的話,是很難用語言去準確表述某一事件發生的具體時刻的.在這樣的情形下,學生很自然地就會感到用“8時”來表示的話真的是“太亂了”,從而理解了為了區分一天中鐘面上的兩個相同的時刻,必須在時刻的前面加上限定時間的詞語才能不混淆.從而在接下來的教學中,學生也能理解普通計時法和24時計時法之間的相互轉換,自覺地用“上午幾時”、“下午幾時”來表達日常生活中的時刻.
可見,課前自主學習的環節有效降低了本課教學重難點的坡度,成為學生理解計時法、進行正確互換的學習臺階,使得學生能夠在有趣的情境中發現問題,在“領悟”的基礎上自我糾正和調整,這樣的教學有效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培養了學生思維的創造性,比課堂上教師直截了當的教學方式更具教學效益.
二、課中自主學習,在聯系中培養思維的全面性
在課堂教學中,只有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才能調動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活動.教師應重視培養學生的個性化思維,為學生創設善于發現、分析、解決問題的探究情境,讓學生在不同的經歷中養成自主探索的學習習慣.學生處于主動學習地位,才會有深層次的思考和感受,提升自主學習能力和實踐能力.
以“三角形的面積計算”一課的教學為例,新課開始前我先和學生一起回顧了之前所學過的平行四邊形面積的推導過程,再引導學生通過轉化為自己熟悉的圖形來推導三角形面積的計算方法.在自主探究的環節中,有的學生通過將三角形轉化成自己熟悉的長方形來進行面積推導,如圖1所示;有的學生將其轉化為自己學過的平行四邊形后再進行面積推導,如圖2所示;還有的學生選擇了與教材相似的推導方法,如圖3所示.在學生自主探究的基礎上,再進行集體交流,說說自己的探究收獲和推導思路,再比一比這些算法,哪個最方便計算.通過比較,學生一致認為第三種算法最優化,在學生積極思維時我適時追問:“你是如何想到用兩個同樣大小的三角形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的?”這位學生這樣答道:“在昨天探索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時,我發現一個平行四邊形如果以對角線來分的話,可以得出兩個大小完全一樣的三角形.所以,用兩個大小一樣的三角形自然也能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三角形的面積自然也就是平行四邊形面積的一半了.”在課中自主學習環節,學生通過獨立探究有效發展了思維的全面性和獨立性,在新舊知識的聯系間得到有益啟發.
課堂是教學的主陣地,在課中開展自主學習的環節,改變了傳統單一的接受式學習方式,在調動學生的“情”與“知”的過程中實現數學思維的培養與發展.
三、課后自主探究,在對比中培養思維的深刻性
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不僅在課前和課中,課后的繼續深入同樣值得教師去重視.課堂40分鐘畢竟有限,對于每一個知識點,不可能讓學生都能有時間去深入探究.為此,教師可以在課后繼續為學生的自主探究提供動手又動腦的機會,引導學生對課堂知識的理解進一步深入,在親身體驗學習的過程中催化思維的深刻性,從而學會發現、思考、探索和創造.
例如在學習“認識比”一課時,我首先為學生提供兩組大小不一的圓,其中一組圓的半徑為6 cm和3 cm,另一組圓的半徑分別為4 cm和2 cm,讓學生利用課堂所學的知識計算出二組圓的半徑、直徑、周長和面積的比分別是多少.通過計算學生發現,二組圓的半徑、直徑、周長的比都相等,為2∶1,面積卻為4∶1,學生已經初步理解了比的基礎知識,為了進一步幫助學生鞏固新知、為比的基本性質的學習做好鋪墊,我在課后繼續為學生提供自主學習、自主探究的機會,帶著這一結果再讓學生在課后進行深究,這到底是巧合還是必然?在多組計算數字中,學生經過對比發現,在半徑、直徑、周長的比中,半徑都是出現了一次,所以結果是一樣的,而面積計算中半徑是以平方出現的,所以結果是半徑比的平方,從而推論出半徑出現的次數決定著比的結果.甚至還有的同學把這一規律推導出了近似的正方體的棱長比、表面積的比和體積比的運算中.
可見,課后探究的結果,幫助學生積累了豐富的感性材料,讓學生認清了比的規律,這為學生在課堂上進行交流所學所想而打好鋪墊,不僅使教學重點得到強化,也能有效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總之,使學生學會學習、發展自主學習能力是新課程的重要目標.我們教師應堅持“生本位”教學理念,為學生提供充足的自主學習空間,在寬松、愉悅的教學氛圍中使學生體會到學習的樂趣,最大程度地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