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云

初中數學是小學數學內容的“升華”,是高中數學知識的“鋪墊”,起著承上啟下的“紐帶”作用.做好初中數學知識教授,做實解決問題策略講解,做優課堂教學活動實效等方面活動,就需要科學的實施,精當的運用方法策略.初中階段,學生群體所接觸的數學學科知識,相對于小學階段數學知識,其數學學科知識表現的更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復雜性和深刻性,非常需要教者精心的講解和指導,以期達到預設目標和要求.科學的方法、精當的策略,助推目標要求的達成.教師作為課堂教學整個活動進程的“布局者”,需要精心預設,科學謀劃,深入實施,運用切中要害、與時俱進、科學協調的方法和策略,來達到教學預期.傳授知識方法手段的運用,不是隨意性、膚淺性的一個教學形式,應該是嚴肅性、深刻性并存的發展過程.實踐證明,沒有實現目標的最佳途徑,也沒有一勞永逸的經典教法.教學實踐證明,教學策略運用精當、科學,能夠促進師與生特性的生動呈現,利于教學目標要求的有效實現.因此,筆者以為,新課改下的數學課堂“有效”,應貴在科學、協調和實用.作為具體教學策略方法運用的初中數學教師,在具體實踐應用中,要實現有效性這一“追求”,應符合教學規律、認知實際,凸顯“三性”.
一、教學策略運用要凸顯主體性,利于學生主體展現
眾所周知,課堂教學手段運用,其根本目的就是促進學生主體更好的學習實踐,有助于學生主體特性的展示和呈現.筆者發現,有部分初中數學教師教學策略的選擇和運用,脫離學生“本源”,以教師為中心,以講授為要義,學生為主、學生為本未能得以生動展示和呈現,導致課堂成為教師為主的實踐陣地,違背了學生為重要核心的目標要義.因此,初中數學課堂教學策略運用,要秉持“從學生中來,到學生中去”的理念,緊扣學生主體、貼合學生實際,選取和運用與初中生緊密聯系的方法手段,挖掘初中生主體內在能動情感和積極探索情態,將學生融于整個教學活動始終,以此促進初中生“動起來”、“思起來”以及“探起來”,其“主人翁”地位得到生動呈現.如“三角形的三邊關系性質”講授中,根據該節教學要求及目標,為達到明晰三角形三邊關系的目標,采用了演示法教學策略,通過教師的示范,學生的實踐,以期調動主體的能動探知特性,讓他們利用課前準備好的器材動手操作,進行三角形拼接的動手探知.他們根據實踐操作要求以及實施步驟,開展拼接三角形的操作活動.并要求他們思考能夠拼成三角形的條件關系,不能拼成三角形的三邊有何種特點.初中生在動手操作,觀察分析,總結歸納等進程中,對三角形的三邊關系有了更為深刻的認知和感受.又如在“一次函數”和“一元一次不等式”關聯點講解中,引導他們根據所學的圖象和性質以及一元一次不等式性質等內容,組織他們動手畫圖象,依次畫出一次函數的圖象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集,引導他們認真觀察這兩個圖象所具有的相同點和不同之處.初中生通過觀察圖象,重疊圖象的方式,認真對比、仔細觀察,深入思考,認識到任何一元一次不等式,都可以轉化為ax+b大于0或ax+b小于0(a,b為常數,a不等于0)的形式,因此,解一元一次不等式可以看作:當一次函數值大(?。┯?時,求自變量相應的取值范圍.教師然后結合探析結果,借助多媒體教學器具,向他們進行操作演示,從而讓他們對剛才所認知的知識內容有一個理性、深刻的認識和掌握.這既達到了教學目標要求,又實現了學生為核心的課堂精髓.
二、教學策略運用要凸顯運動性,利于師生觀念碰撞
運動教育學認為,運動與靜止相輔相成.課堂講解看似師與生二者間的相互獨立,實際上滲透著教師和學生、學生與學生等之間深刻交流和深入溝通,有效對話、深度合作、深切討論等形式,是課堂雙向特點、運動特性的生動展示.教者運用教學策略,就要將互動、協作等融匯貫穿其中,設置的談話、交流、探討、合作、探究等等教學形式,要凸顯鮮明的運動特點,讓教師和學生二者之間真正“動”起來、“活”起來,在深入討論、探討、互助和碰撞中,共進共升.
如“相似三角形”階段性復習課教學中,教師在講解“如圖1所示,由直徑BA延長線上一點P作直線PM切⊙O于點M,弦AC∥PM, 連接OM、BC.求證:△ABC∽△POM”案例內容時,利用教與學之間的互動、雙向特征,運用了探討式教學方式,既凸顯出教師的指導點撥功效,又凸顯出學生的主體探索特性,設計如下教學過程:
生:通過案例條件研析,我們知道該問題的主要目的是,強化相似三角形性質以及定理的學習和運用.
師:組織學生復習鞏固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和途徑.
生:解析題意:由于PM切⊙O,因此得到∠PMO為直角,同時,通過觀察圖形,可知弦AB是圓的直徑,因此可以得到∠ACB和∠PMO都為直角.加之AC∥PM,從而證得△ABC∽△POM.
師:指點學生解析過程,強調指出:要正確運用圓與切線的關系性質,構建等量關系.
生:自主解答問題.
師:課堂巡視,引導學生總結歸納案例解答策略方法.
此案例講解過程中,教師的主導指點功效和學生的主體探究特性有效呈現,達到了以教導學、以導引探、雙向交流的目的,利于初中生更好的實踐探究,素養鍛煉.
三、教學策略運用要凸顯靈活性,利于調整教學節奏
課堂教學進程會受到多方面、多要素的影響和制約,導致教學活動出現“多變性”和“波動性”.這就決定了教師所設置和運用的教學策略,不能一成不變,生搬硬套,一以貫之,應該遵循因地制宜原則,根據課堂教學實情,結合課堂教學氛圍、學生學習情況以及師生互動實情,適時調控,靈活變化,變通使用,從而使運用教學策略更貼近教學實際,更利于教學節奏的調節,保證預期教學目標不折不扣達成.如“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運用”中,教師在講授其判定定理運用時,計劃采用合作討論式教學方式開展教學活動,但在判定定理講授過程中,有部分初中生突然提出,如果要判定兩個直角三角形相似,應怎么辦?教者沒有固守己見,而是活化教學方式,采用探究式和談話式相結合的方式,引導初中生進行探究,在此基礎上,教師設計出“直角三角形斜邊上的高所分成的兩個直角三角形與原三角形相似”的數學例題,組織初中生開展鞏固練習解題活動.他們結合問題要求,將語言文字轉化為“已知、求證”的數學語言問題形式,并結合剛才所掌握的判定直角三角形相關的方法策略,進行探究分析,認為:“判定直角三角形相似時,首先看是否可以用判定直角三角形的方法來判定,如果不能,再考慮使用三角形相似判定進行判定”,小組討論后,統一解題思想,一致認為,應該借助于直角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構建起等量關系式,從而開展求證活動.教師進行強調鞏固,以此加深初中生對判定直角三角形相似的理解,初中生通過探究鞏固活動,認識到剛才所求證問題內容,可以直接用它來判定直角三角形相似問題,以此調節好教學旋律,保證教學活動圍繞“中心”,有序、扎實推進.
以上是本人結合自身教學實踐經驗,對初中數學課堂教學策略運用有效性所做的粗淺思考和簡要論述,如有不妥之處,還望指正.總之,教法要為教學提升提供“助力”,要為進程推進使勁“用力”,在科學精當教學方略運用中,教者要按照課標要求、目標預期和教學要求,抓住主體實情,課堂實際,科學設置,精當使用,才能達到教與學之間的科學持續發展,互促共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