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文
“你說那條路我知道,但‘挪威森林小區我可沒聽說過。”乘客張璇說完目的地,出租車司機就一通抱怨:“你說好好的小區,干嗎非得起個洋名?怪里怪氣,找起來也麻煩,根本不知道在哪兒!”
當前,在不少的城市,市民走幾個地方,就似乎可以周游世界,早上去“香榭麗舍”,中午去“戛納風情街”,下午去“金色維也納”,如果第二天還有興致,可以去“名古屋”“柏林小鎮”或者“威尼斯水城”……筆者認為,各地“洋地名”泛濫成災,根子還是一些人,特別是地方長官文化不自信的表現。
一個人炫耀什么,說明內心缺少什么。一個人越在意的地方,就是最令他自卑的地方。一些地方放棄老百姓耳熟能詳的地名不用,貪大求洋,拼命往洋地名上靠,大多是出于“時尚”“高貴”等的心理需要。說白了,這都是城市文化不自信的表現。地名是“當地人的臉,外地人的眼”,它凝結了一地歷史的人文特征,蘊含了豐富的歷史文化和人文精神。現在拋棄這些傳統文化,憑空地想象一個洋地名,既毫無歷史韻味,破壞文化傳承,也和當地的文化毫不沾邊,讓當地的老百姓在自己家,卻迷了路。
地名不僅是一個名稱,更是一種歷史、文化與傳承。因此,地名的確定不能一味追“洋”崇外,而應充分尊重歷史傳統,讓地名承載其應有的地理屬性、文化內涵和語言習慣。各地理應依規依據地清理“洋地名”,這是有法可依,于法有據的。道路樓盤命名是有法律規范的,早在1986年國務院出臺了《地名管理條例》,民政部1996年發布的《地名管理條例實施細則》第二章第四款明確規定:不以外國人名、地名命名我國地名。只是這個部門制定的細則,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中被忽略了。在“洋地名”泛濫的今天,各地可以以此對濫用“洋地名”說不。
在中國,每個地名都有它的文化淵源,當地老百姓說道某一個地名,就有滔滔不絕的歷史故事,看似“俗不可耐”的名稱后面,它不僅承載著一段別樣的歷史,而且寄托著一代又一代人永不褪色的美好回憶。只有這樣的地名才是約定俗成,名至實歸的,也才能得到普遍認可的。
保留傳統的地名,其實也就是保留住了傳統文化的“根”,一個漂泊在外的游子,如果回到故鄉,聽到小時候耳熟能詳的地名,想起過去的美好回憶,這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這對傳統文化的延續,是多么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