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迪
2016年2月,中國化工集團斥資近3000億人民幣鯨吞全球第一大植物保護、有轉基因和農藥研發等先進技術的先正達公司,在業內人士看來,此次交易意義非凡,為擁有14億人口的中國補上了農業技術上的短板,也預示著中國政府已經下定決心要讓轉基因作物在未來國家食品供應安全中扮演重要角色。而在近日農業部的會議中,中國已經確定表示擁抱和歡迎“轉基因”。
8次入選中央一號文件
2015年的中央一號文件中曾提到,“加強農業轉基因生物技術研究、安全管理、科學普及”,這也是加強轉基因科學普及首次寫入中央一號文件中,曾一度引發熱議。
對于2016年中央一號文件對于轉基因的表述則改為:“要加強農業轉基因技術研發和監管,在確保安全的基礎上慎重推廣。”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韓俊在1月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表示,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特別強調了要加強監管,從已經查處的極個別地區非法種植轉基因水稻的情況來看,確實對轉基因的監管還要進一步強化,要加強日常監管,要嚴格監督執法。韓俊稱,特別是要嚴把三個關,一個關是研發試驗關,二是品種審定關,三是生產流通關,一定要從源頭上防止轉基因的種子沒有經過審定就非法流入市場。
韓俊稱,公眾對轉基因產品存在擔心,完全是可以理解的,政府除了加強監管以外,要落實好轉基因產品的強制性標識的要求,要保證公眾對轉基因食品有知情權、選擇權。
但韓俊同時表示,新一輪的農業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孕育興起,在農業生物技術領域,中國作為一個13億人的大國不能落伍。“所以一號文件提出要加強農業轉基因技術的研發,我們一定要搶占技術的制高點。”
韓俊說,從國際上來看,雖然還存在一些爭論,但是轉基因作物商業化種植規模可以說是不斷擴大,所有轉基因產品在商業化種植之前都經過了大量的安全性研究和嚴格的評估審查,國際上對轉基因產品的安全性是有權威性結論的,任何批準上市的轉基因食品,可以說與傳統的食品一樣,它是安全的。我們國家對轉基因技術的政策是一貫的,是明確的。
自2007年至今,中央一號文件已八次提及轉基因。其中2007年提出要“加強對轉基因食品的標識管理”。2008年則強調“啟動研究”。2009年、2010年為“加快研究,加快商業化”。2012年為“繼續研究”。2011年、2013年,中央一號文件未提及轉基因問題。而2014年中央一號文件中的表述為“加強以分子育種為重點的基礎研究和生物技術開發”。
中國的安全評價體系最嚴格
一段時間以來,關于轉基因的爭論甚囂塵上。其實,人們對于轉基因的擔憂和恐懼主要還是來自于信息的不充分,這種信息不充分既包括對轉基因作物本身的不了解。轉基因作物的優勢一直是被強調的,比如抗蟲抗病、便于種植、保證產量等。但一件事物總有正反兩面,而另一面的信息并不多。人們常受到微信朋友圈的大量魚龍混雜的信息干擾,難辨真假。
在4月13日農業部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委員會主任委員吳孔明介紹了農業轉基因有關情況,并重點談到了轉基因是否安全的問題。他指出,經過安全性評價以后審批上市的轉基因產品的安全性是有保障的,等同于傳統食品。人們對于技術與科學的公信力應該是非常認同的,我國支持轉基因作物的自主創新,在“十三五”期間轉基因作物研發工作會進一步推進。但需要特別提出的是,與此同時,也應該給與公眾這方面更多的權威信息。并且,我國還應該對食品安全實行最嚴厲監管,否則,在食品安全的大環境不佳的情況下,人們很難對轉基因作物商業化完全放心。
據了解,國際上對轉基因安全的評價基本是兩種類型:一種是強調結果評估的美國模式,不管采用什么技術,只針對研究出來的產品進行評估;一種是強調過程評估的歐盟模式,只要使用轉基因技術,都對技術過程進行評估。而中國既對產品、又對過程進行評估。
“按照國務院頒布的《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條例》及相應配套制度的規定,我國實行嚴格的分階段評價。比如從實驗室研究階段就開始進行,再到田間小規模的中間試驗,再是大規模的環境釋放、生產性實驗、安全性證書評估,共五個階段,這在國際上也是獨一無二的,和小孩上學一樣,一級一級向前走,每一級考試不及格就終止。”吳孔明說。
吳孔明表示,除了國際通行的標準以外,我國還增加了大鼠三代繁殖試驗和水稻重金屬含量分析等指標,“從這個角度來說,中國轉基因產品安全性評價,不管是從技術標準上或是程序上,都是世界上最嚴格的體系。”全球有眾多權威科研機構對轉基因產品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這些研究工作的總體結論證明,已經批準上市的轉基因食品是安全的。
相關負責人還提到,轉基因大豆是安全的,經過國內外的安全審批。“凡申請我國進口安全證書,必須滿足四個前置條件:一是輸出國家或者地區已經允許作為相應用途并投放市場;二是輸出國家或者地區經過科學試驗證明對人類、動植物、微生物和生態環境無害;三是經過我國認定的農業轉基因生物技術檢驗機構檢測,確認對人類、動物、微生物和生態環境不存在風險;四是有相應的用途安全管制措施,批準進口安全證書后,進口與否,進口多少,由市場決定。”
轉基因的發展路徑
2016年4月,國際農業生物技術應用服務組織(ISAAA)發布了關于轉基因作物應用情況的年度報告《轉基因作物全球商業化20周年(1996年至2015年)紀念暨2015年全球生物技術/轉基因作物商業化發展態勢》,報告顯示,自1996年起,20億公頃的可耕地種植了轉基因作物——如此巨大的耕地規模已超過中國或美國陸地面積的兩倍。此外,據估計,自1996年起,多達28個國家的農民已從轉基因作物中獲益超過1500億美元。這項技術每年幫助多達1650萬小型農戶及其家庭擺脫貧困,總計脫貧人口達6500萬,其中部分為全球最貧困人口。
“中國是發展中國家農民因生物技術獲益的一個例子。1997至2014年間,轉基因棉品種為中國的棉農們帶來預計175億美元的收益,僅2014年就實現了13億美元的收益。”
同樣在2015年,印度成為了全球領先的棉花生產國,其增長很大程度上要歸功于轉基因Bt棉花。印度是全球最大的轉基因棉花生產國,2015年其國內有770萬小農戶種植了1160萬公頃的轉基因棉花。2014年和2015年,印度轉基因棉花的采用率高達95%;而中國2015年的采用率達到了96%。
在農業部所召開的發布會中,有關負責人表示,中央對轉基因工作要求是明確的,也是一貫的,即研究上要大膽,堅持自主創新;推廣上要慎重,做到確保安全;管理上要嚴格,堅持依法監管。
該負責人表示,“我國將按照非食用、間接食用和食用的路線圖,首先發展非食用的經濟作物,其次是飼料作物、加工原料作物,再次是一般食用作物,最后是口糧作物。”在“十三五”期間,我國轉基因產業將實行以經濟作物和原料作物為主的產業化戰略,加強棉花、玉米品種研發力度,推進新型轉基因抗蟲棉、抗蟲玉米等重大產品的產業化進程。此外,還將以口糧作物為主進行技術儲備,保持抗蟲水稻、抗旱小麥等糧食作物轉基因品種的研發力度,保持轉基因水稻新品種研發的國際領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