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為民

1940年,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最艱苦的歲月,八路軍、新四軍在大江南北英勇奮戰,東北抗日聯軍浴血奮斗在白山黑水之間。2月23日,大雪紛飛,吉林濛江三道崴子密林里,傳出一陣陣凄厲的槍聲。一群群日本鬼子和偽軍蜂擁而上,孤身一人與敵人周旋了五個晝夜的楊靖宇用雙槍還擊。日軍指揮官命令偽軍勸降:“放下武器,保留生命,還能富貴。”回答敵人的是仇恨的子彈。討伐隊逼近到一百米、五十米,一顆子彈命中楊靖宇的左腕,手槍落在地上,他繼續用右手中的手槍應戰。惱羞成怒的日軍指揮官組織火力朝楊靖宇瘋狂掃射,將軍中彈犧牲,倒在那棵擰勁樹前,鮮血染紅了白雪皚皚的山崗。
在濛江縣城,殘暴的日寇割下楊靖宇的頭顱,剖開了他的腹部,空蕩蕩的腸胃里,沒有一丁點兒的食物,支撐著這位鋼鐵戰士的只有一些枯草、樹皮和棉絮,敵人完全駭然了,在場的中國醫生慢慢地低下頭去,流出了眼淚。楊靖宇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流盡了最后一滴血,時年35歲。
少年救國志
楊靖宇原名馬尚德,1905年2月26日出生在河南省確山縣李灣村一個農民家庭,8歲時進私塾讀書,13歲以優異的成績考入確山縣立第一高等小學堂。1923年進開封紡織染料工業學校,楊靖宇在這里接觸到《向導》《新青年》雜志,每天下課以后便找到一個僻靜的地方,貪婪地閱讀進步書刊,探索救國救民的真理。1926年他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開始了生命中新的一頁。
1925年5月,上海日本紗廠資本家槍殺了罷工工人、共產黨員顧正紅,5月30日,上海工人、學生舉行反帝示威游行又遭到屠殺。在黨組織的領導下,楊靖宇積極投入這場斗爭,散發傳單,在校內外演講。1926年冬,楊靖宇奉黨的指示,回確山縣領導農民運動;1927年春被選為確山縣農民協會會長,領導了震驚中外的“確山暴動”。他組織五萬農民武裝圍攻確山縣城,經過四天激戰而攻占縣城,打垮北洋軍閥第八軍的一個旅,活捉縣長王少渠,建立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縣級人民政權——確山縣臨時維持治安委員會,楊靖宇被選為常務委員,6月1日在確山縣城關鎮老虎籠由共青團員轉為中國共產黨員。7月15日,國民黨武漢政府叛變革命,新生的革命政權遭到頑固勢力的圍攻,楊靖宇和張家鐸、張耀昶、李鳴岐等率部轉移到縣東劉店一帶繼續堅持斗爭,開辟新的根據地。9月30日領導劉店秋收起義,重新組織中國共產黨確山縣委員會,成立中國工農紅軍豫南游擊隊,楊靖宇任總指揮。他們控制了東至馬鄉、南至明港、西至縣城、北至水屯的大片地區,并建立蘇維埃政權。在黨中央的指示下,他帶部隊離開平原,開辟了四望山革命根據地。1927年秋末冬初,楊靖宇調往河南省委工作,在洛陽、開封等地先后3次被捕入獄,均被黨組織營救獲釋,黨組織派他到上海黨中央學習并從事黨的秘密工作。
戰火中的青春
1929年8月,楊靖宇被劉少奇看作是“得力同志”而被派到撫順,任中共撫順特別支部書記,化名張貫一。他自稱是山東省曹州人,拿起丁字鎬和礦工們一起下到潮濕陰暗的礦井,干著又臟又累的活,吃著發霉變質的玉米面窩窩頭。他聯系工人群眾,恢復重建被破壞的黨組織,領導工人同侵占中國煤礦的日本礦主進行斗爭。礦工們見他耿直、熱心、體貼人,都親切地稱他為“山東張”。楊靖宇根據實際情況,采取“拜把子”、組織兄弟團、識字班等形式,把礦工們組織團結起來。這一時期,撫順黨組織和工人運動不斷發展壯大,由于在撫順領導當地礦工罷工,楊靖宇又兩次入獄。辣椒水、石灰水他喝過,各種各樣的刑他受過,他堅韌不屈,至死沒有暴露自己的身份。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東三省陷入日本侵略軍的鐵蹄之下。在混亂的局面下,黨把楊靖宇等同志營救出獄。滿洲省委的一位領導接待楊靖宇時,看他身體瘦弱,行動不便,害著嚴重的關節炎癥,勸他說:“為你找個安靜的地方,休養幾個月吧!”楊靖宇笑笑說:“只有開始工作,身體才能恢復得快。”不久,他被選為滿洲反日同盟總會會長,并擔任了哈爾濱市委書記。
1930年,黨在東北領導抗租抗糧的革命斗爭,不少村莊建立了秘密的農民協會、婦女會、小兒隊。1932年11月楊靖宇被派往南滿,他按照中國工農紅軍的經驗整頓當地游擊隊,組成中國工農紅軍第32軍南滿游擊隊,任政委。楊靖宇領導游擊隊運用靈活機動的游擊戰術,在根據地人民的大力支援下,粉碎了敵人四次圍攻,并主動出擊,在不到五個月的時間內,進行大小戰斗60余次,打死打傷日偽軍130余人,繳獲許多武器彈藥。游擊隊由建隊時的不足百人,擴大到250余人,聲威遍及南滿。到了1933年夏天,南滿游擊隊擴大到100多人,進行第二次改編,成立了磐石縣人民革命軍獨立師,楊靖宇任師長兼政委,李紅光任參謀長。
“九·一八”事變后,救亡圖存、抗擊侵略成為擺在中國人民面前的首要任務。中共中央《一二六指示信》關于建立東北抗日統一戰線的精神傳達到南滿后,楊靖宇將這一指示精神貫徹到實際斗爭中,明確提出動員一切力量,聯合抗日。當時南滿地區有許多抗日武裝,有東北軍的殘部,有農民自發的山林隊、大刀會、紅槍會。楊靖宇根據黨中央“堅持抗日統一戰線,堅持武裝游擊”的指示,團結各路抗日武裝,創建了以紅石砬子為中心的游擊根據地,發動了圍攻大興川、攻克伊通縣營城子鎮、進攻八道河子、破壞吉海鐵路、攻打東集場子等戰斗,使反日部隊團結在游擊隊周圍。1933年7月,抗日軍聯合參謀部成立,楊靖宇任政治委員。1934年2月21日,楊靖宇和其他16支抗日部隊的首領共同商量,抗日聯軍總指揮部在臨江縣三岔子城墻砬子山林中成立,楊靖宇被推為總指揮。各抗日部隊共編成八個支隊,劃分了活動區域,統一調動。楊靖宇指揮這些隊伍和日偽軍進行多次戰斗,取得了1934年反“討伐”的勝利。1934年11月7日,宣告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一軍正式成立,下轄兩個師,楊靖宇任軍長兼政委。1935年3月,楊靖宇率領部隊,開辟了清原、新賓、桓仁等游擊區。1936年春,為了配合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楊靖宇率領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一軍在遼寧與吉林毗連的東部地區主動出擊,積極打擊日偽軍。從2月至4月,第一軍與日偽軍作戰11次,殲滅日軍60人,偽軍382人。1936年7月初,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一軍改編為東北抗日聯軍第一軍,楊靖宇任軍長兼政委。軍部下轄教導團和3個師,全軍共有3000人。
從1935年的8月到12月,不到5個月內,楊靖宇孤軍南征,在敵人統治嚴密的地區迂回行進2000多里,東至中朝邊境,南到遼南,西到本溪,到處開花,創造了東北抗日游擊戰爭史上極為光輝的一章。楊靖宇率部長期轉戰于長白山麓、松花江、鴨綠江畔,活動足跡遍及30個縣,與日偽軍作戰數百次,沉重打擊了日偽軍,擴大了游擊根據地。毛澤東撰文稱贊:“有名的義勇軍領袖楊靖宇……堅決抗日艱苦奮斗的戰績,是人所共知的。”1937年12月,經中共中央政治局通過,楊靖宇被確定為中共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準備委員會委員。在頻繁的戰斗間隙,楊靖宇創作了《西征勝利歌》和《東北抗日聯軍第一路軍軍歌》,以鼓士氣、壯軍威,由軍部秘書長韓仁和譜曲。白山黑水之間到處響起昂揚激越的戰歌:“我們是東北抗日聯合軍,創造出聯合軍的第一路軍,乒乓地沖鋒殺敵繳械聲,那就是我們勝利的鐵證。”
突破重圍
楊靖宇領導的抗日隊伍不斷發展壯大,嚴重威脅日本在東北的殖民統治。關東軍的絕密文件中稱“楊靖宇頭腦清晰,富于組織之天才,軍事手段狡頡多變,極具威脅”。1934年至1936年3年間,日偽軍僅在通化地區就燒毀民房14萬間,廢棄耕地33萬畝,將12萬戶居民趕入“集團部落”,把散居各地的人家強行集中一處,周圍筑兩丈左右高的圍墻,四角建炮樓,墻外挖壕溝,拉上鐵絲網。“部落”內除由青壯年組成“自衛團”,還駐扎警備隊。“部落”選址都是交通便利處,并修筑警備道,有警備電話,一處遭襲,別處即來增援。平時進出搜查,糧食、鹽、布匹等嚴禁帶出,來客人要有“居留證”,串親戚得辦“行路證”,上山打柴,下河抓魚,都得有證,到河邊挑水也得有個火印木牌。1933年春,“集團部落”先在吉林省磐石縣試行,之后陸續在包括熱河省的東北四省推行。“抗聯”開展游擊戰爭,能打就打,打了就走,沒有政府支持,沒有軍事編制,沒有后方,也沒有兵員、給養、彈藥補給。然而,有人民群眾的支援,一切都不是問題。“集團部落”建立后,根據地、游擊區成了無人區,東北抗日武裝斗爭進入了極端艱難的時期。
從1938年起,日本關東軍司令部調動日偽軍警6萬余人,對楊靖宇及抗聯一路軍進行“大討伐”,特別強調“對于捕殺匪首楊靖宇等須全力以赴”。在軍事討伐的同時,日偽當局采取收買漢奸、政治誘降、組建叛徒武裝等方式,對抗聯分化瓦解。1938年,楊靖宇指揮所屬部隊開展一系列斗爭:襲擊老嶺隧道工地敵人,取得蚊子溝、土口子、長崗、岔溝、木箕河、大蒲柴河戰斗的勝利,擊斃日本指揮官西田重隆,消滅了日偽稱之為“剿匪之花”的偽滿軍“索旅”,粉碎了敵人的“東邊道大討伐”。進入冬季,斗爭更加艱苦,抗聯戰士缺衣少食,經常十天半月吃不到糧食,常常是渴了抓把雪,餓了吃些樹皮、野菜、草根;沒有鞋穿,用麻袋片或破布把腳包起來在雪地上行軍。敵人實行了“梳篦式討伐”和“狗蠅子戰術”,戰士們常常是剛甩掉一股敵人,不久又遇到一股敵人。長白山地凍天寒,氣溫經常是在零下三四十攝氏度,一些戰士凍掉了手指和腳趾,缺醫少藥,不少戰士為此獻出了生命。
自1939年秋季以后,為了消滅東北抗日聯軍,敵人發動偽通化、間島、奉天“三省聯合大討伐”,對抗聯部隊發起長時間的大舉進攻。僅從1940年初到2月中旬的50多天里,楊靖宇就率部與敵作戰40多次。楊靖宇充分發揮他的指揮才能,一次又一次突破敵人的圍攻。就在楊靖宇為解決棉衣問題召集各方面軍負責人開會研究時,因叛徒出賣,部隊在東北岔一帶被岸谷隆一郎帶領的日偽軍層層包圍。敵兵力有4萬多人。天上有飛機,地上有機槍大炮,汽車來回運送糧食、彈藥。為了掩護各部隊分頭轉移,楊靖宇帶領300多人在正面吸引住敵人,由機槍連開路,生生撕開一條口子。在與敵人反復周旋的過程中,為了縮小目標,楊靖宇將隊伍化為小組分散突圍,他只留下十幾個戰士。由于他指揮作戰機動靈活,使敵人始終無法掌握他的行蹤和去向。
楊靖宇犧牲的消息傳來,抗聯一方面軍全體將士抱頭慟哭,他們攥拳宣誓:“頭可斷,血可流,堅決把抗日的大旗打下去、打到底,為楊司令復仇!”1946年,東北民主聯軍通化支隊改名為楊靖宇支隊。僅3月2日至6日,抗日聯軍一方面軍在魏拯民、曹亞范、伊俊山率領下,即對敵人發起三次拼死攻擊,被敵人驚呼為“打瘋了”的部隊。二方面軍、三方面軍也在各自地區頻繁出擊,不斷毀列車、斷交通、阻擊日軍,使敵人屢受重創。
魂歸青山
1945年8月15日,楊靖宇將軍犧牲5年后,日本天皇宣布無條件投降。抗戰勝利時,我地下黨組織尋找到了楊靖宇的遺首,護送到東北烈士紀念館寄存,并隆重舉行了公祭大會。10月下旬,東北民主聯軍在濛江縣建立了民主政府,立即籌備為楊靖宇將軍重新安葬。1946年濛江縣改名為靖宇縣。1952年,經東北人民政府批準并用公函通知當時遼東省人民政府:“決定在通化市修建靖宇墓。”1957年7月15日,朱德委員長為楊靖宇烈士題詞:“人民英雄楊靖宇同志永垂不朽”。1957年9月25日,黑龍江省暨哈爾濱市黨政軍民在東北紀念館禮堂舉行恭送楊靖宇將軍遺首大會。運送將軍遺首的列車到達通化后,通化市黨政軍民在新通化火車站舉行了將軍遺首迎歸儀式。在安葬之前,舉行了萬人參加的公祭儀式,中共中央派代表參加了公祭大會,并在公祭大會上致悼辭。河南省代表邢肇棠副省長參加公祭,楊靖宇的兒子馬從云致謝詞。1958年在靖宇縣楊靖宇殉國地建起了紀念碑、紀念館,使之成為紅色旅游勝地。
1947年底,楊靖宇的家鄉河南省確山縣解放。楊靖宇生前曾多次告訴別人,家鄉還有母親、妻子和一雙兒女,當年楊靖宇離開家鄉時,女兒馬錦云剛降生五天。等組織上找到他家時,得知楊靖宇的母親和妻子早已被國民黨反動派毒打致死,拋下一雙兒女相依為命,女兒已經出嫁。當地人民政府撥給兄妹倆一千斤麥子,把楊靖宇的兒子送到開封上工農速成中學。楊靖宇將軍紀念館位于駐馬店市驛城區古城鄉李灣村楊靖宇故居,始建于1966年秋,后在十年動亂中停工,1981年擴建后開放。1995年1月,河南省隆重舉行了楊靖宇將軍誕辰九十周年紀念大會;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江澤民為楊靖宇將軍紀念館題寫了館名。
楊靖宇將軍是享譽海內外的中華民族英雄、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堅定的共產主義戰士、人民軍隊的卓越領導人,是為國家獨立、民族解放而奮斗的一代共產黨人的杰出代表,也是中原大地的驕傲。他堅持真理、忠心報國、艱苦奮戰、英勇獻身的精神,將永遠鼓舞我們為建設家鄉、實現美好的中國夢而努力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