敖淳

〔摘要〕本文第一部分以讀書筆記的方式對教育心理學中“學習過程”這個章節的內容進行了歸納梳理,然后在第二部結合聲樂專業學習談談“動作技能學習的量變過程”在聲樂學習中的體現,希望能給聲樂初學者一些指導與借鑒。
〔關鍵詞〕學習過程動作技能學習的量變過程聲樂演唱
學習心理是教育心理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學習心理包括學習的性質、學習過程、學習遷移、學習動機、學習中的非智力因素等內容。其中,學習過程又是學習心理的核心問題,它幾乎涵蓋了全部學習的心理特點與心理規律。因此,揭示學習過程的性質,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對學習特點和學習規律的探索。由此看來,學習過程當屬教育心理學重中之重的內容。
當下,作為學習者,需要對它有所了解,因為這將對學習大有裨益;作為老師,更應該對它有所研究,這樣能夠幫助我們在工作崗位上真正盡到“授業、解惑”之責。學習了《教育心理學》學習心理篇后,對這方面的理論知識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更重要、更有實際意義的是:筆者理論聯系實踐方面的問題作了一些思考,并得到了一點收獲。
一、從理論出發
1、學習過程概述
任何活動都是一個過程,當然學習也是一樣。所謂過程,就是以行為和互動聯系而成的系列,或者說過程是在一定時間內開展的行動、互動序列之間的聯結。學習過程是十分復雜的,它一般可以分為三個子過程:知識學習過程(積累、貫通的過程)、技能學習過程(試練、熟練的過程)和問題解決學習過程(試誤、頓悟的過程),但是三個過程不能絕對分開,它們互有滲透、聯系。學習過程是三個子過程的復合體,所以其活動是積累、貫通、試練、熟練、試誤、頓悟等縱橫交錯、交互作用的結果。
2、知識學習過程
知識學習就是新符號所代表的觀念在學習者心理上獲得意義的過程,追求符號的意義是知識學習區別于技能學習的根本標志。它是一個積累、貫通、再積累、再貫通,循環往復以至無窮的過程。也就是說,知識是一點一滴積累起來的,當積累到一定程度,便通過積極思考,予以融會貫通。而且,筆者認為,這個“積極思考”的環節一般是在下意識的控制下自動完成的,也可歸納為“水到渠成”,即是量變到質變的過程。
知識學習的條件,這個問題當然是針對于學習的主動者而言的。知識學習能否得以實現,既受到學習材料性質的影響(外部條件),也受到學習者自身因素的影響(內部條件)。我們將知識分為三種形式:表征、概念和命題,所以知識學習的類型也就因此可以分為三類:表征學習(符號學習)、概念學習(知識學習或技能學習)、命題學習(判斷學習)。
知識學習的完整過程從廣義分為三個階段,既意義的獲得、保持和再現。狹義上來區分,它就不僅是知識學習了,還會(甚至更主要的是)涉及技能學習,因為知識再現主要是回答如何做的程序問題,既問題解決過程,所以知識學習的過程主要是指知識的獲得和保持過程,并且這兩個過程不能截然區分開,有時可能是同時發生的過程。
需要單獨提及的是機械學習過程,它除了是無意義的學習、與學習者的認知結構不發生實質性的聯系外,其他的要素與知識學習(有意義的學習)大體一致。
3、技能學習過程
技能學習是在運用知識去解決某種(心智或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逐步形成的,因此,技能學習和知識學習緊密聯系并不可分割:后者是前者的基礎,前者是后者的應用。所以,這兩種學習過程的一些特點與規律是可以相通的。
技能即動作方式,就是在特定目標指示下的操作順序,如果說知識學習的本質是獲得事實的意義,那么技能學習的本質就是獲得方法的步驟。技能是形成技巧的基礎;由技能發展為技巧的過程,也就是從試練演進到熟練的過程。按照動作方式的,技能學習過程又可以分支為動作技能學習過程和智力技能學習過程,前者的學習就是一系列“刺激———反應”的連鎖;后者的學習則是一系列“條件———行動”的程序。兩個過程雖有不同,但也不是純粹獨立的存在,也是相互滲透、彼此影響:動作技能常需借助于動腦,智力技能常需借助于動手,二者的聯系可以理解為手腦結合。
4、問題解決學習過程
問題解決是指在具有明確目標的情況下卻不明確達到目標的途徑或方法,而運用一系列有志向的認知操作過程,稱作解決問題。所有的問題解決都包含三個基本成分或條件:一是目的指向性,即旨在對問題找出一個答案。二是認知系列。三是操作系列。問題解決過程存在著三種狀態:一是初始狀態。二是中間狀態。三是目的狀態。這三種狀態是有機地結合在一起的。
因角度或標準的不同,問題解決的類型能夠劃分出多種不同的類型,但是最主要的是以下兩種:清晰的問題解決與模糊的問題解決、非常規性的問題解決與常規性的問題解決。問題解決過程的階段也可以把它稱為問題解決的模式,對于這個問題的見解,可謂是見仁見智。譬如杜威的五階段論、約翰遜的三階段論、格拉斯德四階段論等等。但是不論怎么不同,歸結起來都不外乎傳統的問題解決階段論、現代認知學派的問題解決模式論。問題解決的模式識別包括模板說、原型說和特征分析說。其思維策略主要分為算法式策略與啟發式策略。
二、從實踐出發
音樂表演在整個音樂實踐活動中是一個重要的環節。沒有表演,無從欣賞,它可分為聲樂表演和器樂表演,這里主要談談“動作技能學習的量變過程”在聲樂學習中的體現。
歌唱是人類最本能的表現手段。“動情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詠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①”詩、歌、舞是人類情感最原本的表現形式,每個人都有喉嚨,而喉嚨可以發出比世界上人和樂器的音樂都要美的樂聲,它是宣泄表達人類情感最直接、最純潔、最美好、最卓越的樂器。
聲樂演唱是一門技術性很強的音樂表演形式,它在聲音上對演唱者有這樣的要求:聲區統一、母音一致、吐字清楚、聲音連貫、音色柔美等等,這些要求無一不需要演唱者具備高超的聲音技巧,而聲音技巧是通過大量發聲練習的訓練來獲得的。如果將聲音技巧的訓練用心理學的理論來歸類的話,它應該屬于動作技能學習過程,當然,其中也牽涉到智力技能學習過程。
心理學中這樣歸納:動作技能的學習形式主要是練習。所謂練習,就是動作序列的重復,具體在聲樂學習中,學習者每天需要進行大量的發聲練習來去獲得、完善自己的聲音技巧。任何學習都會有一個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在聲樂學習中當然也是表現的比較明顯。任何聲樂學習者都希望質變的早日來臨,但是更為重要的還在于漫長的量變階段,因為它將決定你的質變的好壞。心理學家麥克唐納將各種動作技能的學習和各種不同的學習條件總結成一個綜合性模式。他認為,實際的學習曲線是學習過程的量變,這個過程也包括高原現象。他將學習曲線劃分成六個階段:A為無進步階段;B為迅速進步階段;C為學習速度逐漸減慢階段;D為高原階段;E為進步再次緩慢進步階段;F為進步再次減慢,并臨近極限階段。(見圖1)
這個理論結合在聲樂學習里面也是非常的貼切:
A、相當于初學者學習聲樂,從不懂得發聲技巧到開始學習,因為聲樂演唱的難度較大,初學者不會在一開始就有很明顯的進步,因為短時間的練習還不能讓身體各器官對歌唱進行配合,可能跟沒有學過聲樂的人差不太多?;蛘?,更有甚者,聲樂初學者的演唱比沒有學習之前更為糟糕,因為全新的聲音理念、歌唱方法都會給初學者帶來或多或少的困擾、困難與不習慣。聲樂的初學階段是痛苦的,一般來說這個過程大約持續半年到一年的時間,所以這個階段是聲樂學習最容易放棄的階段,因為此時你還是一個“門外漢”。
B、經過了一段時間的學習后,學習者對于發聲的原理有了一定的了解,并且每日的發聲練習也開始奏效,歌唱所需的各器官和肌肉已經熟悉了歌唱的運動機制,開始對歌唱進行配合,歌唱機能第一次真正得到開發。所以在這個階段里面學習者會有一個長足的進步,而且幅度會比較大。但是,這并不是質變,這只能說是學習者剛剛踏入聲樂學習的大門。
C、經歷一段快速進步階段后,因為身體各機能和聲音觀念需要得到一個更加深層次的積累,一般會表現為聲音理念和歌唱機能某一方面超前而另一方面相對落后而造成的不平衡階段,所以學習的進程將會減緩,進步變的很慢,或者開始出現不會唱歌的狀態。
D、聲樂學習中的高原期是十分常見的,而且它持續的時間還可能會很長。學習過聲樂的人都知道,經常有那么一段時間,每天照常不間斷的練習,但是一點進展都沒有,這讓學習者覺得很困惑,甚至有的學習者就因此中斷了聲樂學習,這是聲樂學習出現放棄的第二個高發階段,特別是從初學到第一次經歷高原期的學習者。其實,這正是黎明前最黑暗的時候,是聲樂學習要即將取得進步的一個特殊的前期積累期,渡過了它,你將會馬上得到不小的進展。
E、高原期過后的進步雖不像B階段那樣輕煙直上,但是你將會覺得自己的演唱能力成熟了很多,現在絕對不會出現如以前唱歌一天好一天壞的情況,因為此時的聲樂學習已經進入到一個相對穩定且緩慢進步的階段。
F、跟登山一樣,快要絕頂的時候,當然是越來越艱難,也就越上越慢了。做任何事情都是這樣,聲樂學習也不例外。到了這個階段,進步會更加緩慢,可以說是舉步維艱,但必須步步為營。值得慶幸的是:質的飛躍馬上就要降臨了。
在聲樂學習的過程中,不可能只有一個A—F量變到質變的周期,它們將會是循環的、周而復始的,畢竟學無止境!
學習了教育心理學的學習心理篇后,真的可以發現有很多自己在實踐中已經經歷過的事情在書本上得到了理論的驗證,這是件好事。但是筆者認為,如果能夠先于實踐一步從理論方面了解我們需要學習的東西,用理論指導實踐,也許會讓我們學習得更加輕松,收獲更多,事半功倍也是可能的。(責任編輯譚博薇)
注釋:
①《毛詩序》,見蔡仲德注釋《中國音樂美學史資料注釋》(上冊)第292~293頁人民音樂出版社1990
參考文獻:
[1]李伯黍燕國材:《教育心理學》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年1月第二版
[2]曹理:《音樂學科教育學》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年12月第一版
[3]張春興:《教育心理學》浙江教育出版社1994年
[4]陳纓:《論音樂的學習心理過程》甘肅高師學報2004年第9卷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