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海霞 陳家鵬 陳振益
〔摘要〕競賽項目已經成為高職院校設計教育必不可少的實踐形式,是提升學生設計能力的重要手段,盡管如此,競賽項目只能作為現代高職設計教育的補充,其導入也必須從人才培養的根本目的出發,切實為教學目的服務。
〔關鍵詞〕競賽日常教學工業設計融通
實踐教學是高職工業設計教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學生實踐能力、創新精神以及團隊合作意識的培養有著常規教學無可替代的作用。盡管如此,設計競賽也只能作為整個工業設計教育的一部分,無法替代常規教學,因此,如何充分理清設計競賽與日常教學的關系,并將競賽項目融合到日常教學中,實現競賽與常規課程體系的有效對接,培養合格的設計人才,是設計教學中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設計競賽融入日常教學的意義
(1)有利于培養符合從業規格的設計人才
首先,一些權威競賽項目的主題和評判標準傳遞出政府、產業對工業設計人才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作為未來人才培養定位的導向,并以此為參考完善高職工業設計人才培養目標,對教學過程和教學效果進行及時跟蹤和評價,構建相對完善的課程體系和管理制度,促進教學方法和手段的革新;其次,設計競賽豐富了高職工業設計教育的實踐平臺,通過“以賽促練”、“以賽促學”,使學生所學知識能夠在一定程度與社會實踐、產業要求相結合,培養出具有較強綜合素質及符合從業規格的設計人才。
(2)有利于提高教師的職教能力
教師對于競賽信息的關注,可以及時了解行業及學術界的最新設計趨勢,開闊視野;為了指導學生獲得較好的競賽名次,教師首先要提高自身的實踐動手能力及對于比賽的把控能力;為了達到提升學生設計能力的目的,讓競賽項目與課程有效對接,教師必須從專業建設的全局角度,合理組織課程體系,改革教學方法,完善教學管理制度。因此,設計競賽與常規教學的融合,對于設計教師,尤其是青年教師知識結構、專業實踐能力及專業建設能力等職教能力的提升有顯著的促進作用。
(3)有利于提升辦學知名度,構建專業品牌
辦學知名度對于專業的發展有著重要作用。盡管專業品牌的構建取決于長年的辦學積累和綜合的辦學實力,但是設計競賽廣泛的傳播性及影響力能夠為獲獎院校迅速提升在行業、企業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廣州美術學院、廣東輕工職業技術學院等著名設計院系不斷在國內外各大設計競賽中獲獎,對確立專業在業界的地位有重要的作用。而對于大部分辦學較晚、基礎相對薄弱的設計院校來說,通過競賽獲獎的方式則可以實現“以小博大”,短時間提高辦學聲譽,擴大影響力。
二、設計競賽與常規教學融通的課程改革
(1)人才培養目標的完善
設計教育的最終目標是培養掌握系統設計知識、具有綜合素質的設計人才。設計競賽側重的是對某一類型產品或某一設計要素的設計體現,可以作為培養合格設計人才的一種教學形式,也可以作為檢驗日常教學成果的手段,但是不能完全替代常規教學。將競賽項目導入課程體系中,須對參差不齊的競賽項目進行嚴格的篩選,同時,從權威競賽傳遞的訊息中捕捉設計的新趨勢及對設計人才的新需求,進而反饋至人才培養方案的修訂和完善中。
對競賽項目主題的分析包括競賽所涉及的設計范圍、產品類別、所提倡的設計原則和理念,尤其是對歷屆獲獎作品的研究,可以清晰地梳理出競賽所傳遞意義、期望的目標以及對學生知識技能要求。并不是所有競賽都適合高職類學生參加,但是經過甄別的競賽所傳遞的信息可以為人才培養目標的修訂提供參考。例如國際“rod concept”和“IF concept”設計競賽,一直以來關注人文、綠色設計,提倡通過優秀、簡潔的創意來解決環境、能源、弱勢群體以及其他的生活小問題,這也要求在高職設計教育中加強學生的人文關懷,具備對生活、社會敏銳的觀察能力;而在最近的“全國職業院校技能設計競賽———工業產品造型設計與快速成型項目”比賽中,要求學生既要進行創意造型設計,同時也要進行結構裝配及3D打印,迫使高職設計教育中必須重視創意與實際生產的對接,學生必須掌握相對綜合的知識和技能。
(2)課程教學安排與競賽項目的對接
由于設計競賽有明顯的針對性,同一個競賽項目也不一定適合所有年級的學生,因此,必須從階段性的教學目的出發,根據當前階段學生的技能層次和知識結構將競賽項目導入不同年級的課程當中,使競賽主題與教學對接。例如,在大一的中后期可以將手繪競賽導入課堂中,與手繪表現技法課程結合,而由于其他的專業課程及二維、三維等電腦表現技法課程未展開,這一階段學生不適合作為主體參加其他的綜合類競賽;而在大一后期及大二前期,學生已經掌握了常用的設計表達手段及基本設計流程和設計理念,適合參加“rod concept”、“IF concept”、國際家居產品設計等國內外以創意和造型為主的競賽。這類比賽對材料、結構、工藝的要求不高,注重問題的解決、創意的表達等,適合鍛煉學生的設計表達及觀察生活、解決問題的能力;大二下半期起,學生已經開始較為系統地學習綜合設計技能和專業知識,綜合性的設計比賽可以導入,如全國大學生工業設計比賽、全國職業院校技能競賽等,其對表達、創意、造型、結構等方面有著嚴格要求,甚至還需要提供模型手板。同時,專項類的比賽也可以導入到實訓課程中,例如家電設計、玩具設計比賽等。
為了更有效率地組織競賽,相關課程的上課時間也可以根據競賽進行調整,使教學時間與競賽對接。例如“IF concept”和“rod concept”作品提交為每年1月和5月左右,相關的產品創意設計課程可以安排在作品提交前,以適應比賽的期限;國內許多綜合性競賽,例如全國大學生工業設計比賽作品提交都在暑期左右,相關的產品設計實訓課程適時的安排在期末階段,這樣可以集中力量參加競賽。
(3)教學方法及管理制度的完善
競賽項目導入課堂最終的目的是“以賽促練”、“以賽促學”,實現高素質設計人才培養的目的。為了確保競賽項目導入課程后的教學實施的高效性,傳統的教學方式和管理模式改革也勢在必行。
“課堂制”和“課題制”并行。以傳統的課堂教學為基礎,進行基礎及系統知識的教學和梳理;以競賽課題為驅動,設立目標導向,提高學生利用理論知識解決實際項目的能力。通過傳統課堂的成績和學分制度來規范學生的參賽行為,對于積極參賽以及獲得較好成績的學生,給予成績和學分的獎勵,培養學生的參賽積極性。
“大眾教學”與“精英教學”結合。在課程中導入合適的競賽項目,可以強制性地要求全部同學參賽,通過課堂教學的推進來保證整體的教學質量;建立工作室平臺,對于部分優秀的學生和作品,在課堂之外給予額外的指導,以提升部分作品的深度,同時適當培養少數優秀學生,用以激勵和帶動其他學生。
“單一指導”與“交叉指導”。改變傳統指導教師完全單打獨斗的現象,建立穩定、合作的教師指導團隊。在宏觀和微觀層面上,指導教師對各個階段人才培養目標和導入的競賽有清醒認識;一些高難度、綜合性較強的競賽,在不同設計階段,可以由不同知識構成的教師參與進來,實現教師資源利用的最大化,提升作品的深度和質量;在一些重要的比賽中,允許學生的參賽作品可以作為其他老師相關課程的作業,以集中精力和時間參與競賽;建立指導教師獎勵制度,所有相關的教師可以共享指導學生獲獎的榮譽和獎勵,提高教師參與的積極性。
總之,競賽項目已經成為高職院校設計教育必不可少的實踐形式,是提升學生設計能力的重要手段,盡管如此,競賽項目只能作為現代高職設計教育的補充,不能完全替代常規的設計教學。競賽項目的導入也必須從人才培養的根本目的出發,切實為教學目的服務。另外,競賽課題與企業的實際課題在設計要求、設計流程以及設計評價等方面還存在著較大地不同,因此也要重視其他的實踐形式,豐富設計教育的教育模式。
(責任編輯曉芳)
參考文獻:
[1]師宏,楊向東,劉方偉.對目前國內工業設計競賽的思考[J].包裝工程,2009(1):216—218.
[2]應永紅,王小德.藝術類學生學科競賽機制的創新與實踐———以浙江林學院藝術設計學院為例.藝術論壇[J],2010(7),127-128
[3]許繼峰,孫嵐,劉俊哲.解讀設計:工業設計課題與實戰教程.藝術論壇[M],2009(5),104-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