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曉麗
【摘要】目的:觀察芬太尼聯合羅哌卡因腰硬聯合阻滯鎮痛對分娩的影響。方法:選取足月臨產孕婦各200例,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觀察組給予芬太尼聯合羅哌卡因腰硬聯合阻滯鎮痛,對照組未采用鎮痛藥物,觀察兩組患者的臨床分娩情況。結果:觀察組產痛明顯減輕甚至消失,兩組產程活躍期、第二產程、剖宮產率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陰道助產率、第三產程、產后出血及新生兒窒息的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腰硬聯合麻醉用于分娩鎮痛加速了活躍期進展、延長第二產程、降低剖宮產率,對母兒無影響。
分娩疼痛是母親一生難以忘記的恐懼,其僅次于燒灼痛而位居第二位,它對母嬰造成不良的影響,如何減輕并消除分娩疼痛已成為產科工作者普遍關注的問題,我院自2011.6開始應用小劑量芬太尼聯合羅哌卡因用于分娩陣痛,明顯減輕甚至消除了產婦分娩過程中的疼痛,降低了剖宮產率1,現將我院施行分娩陣痛的情況做如下分析。
1.臨床資料
1.1 選擇我院2012.4-2012.12自愿要求分娩鎮痛,無經陰分娩禁忌癥,無硬膜外麻醉禁忌癥的初產婦200例為研究組,隨機抽取同期住院分娩產婦400例為對照組,所有產婦均為37-42周、單胎、頭位、宮口開大3cm、無胎兒窘迫、無頭盆不稱、年齡少于35歲、無并發癥的初產婦,兩組產婦年齡、孕齡等相關因素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研究組產婦入院待產時首先向其宣傳分娩鎮痛的優越性,讓其了解分娩疼痛可明顯減輕甚至消除,縮短產程,即使分娩過程中有異常情況需中轉手術,也不需要重新麻醉,節約時間;在產婦宮口開大3cm時,未破水者要先破水,已了解羊水有無污染,開通靜脈通路,取左側臥位,常規消毒鋪巾,于L2-3或L3-4間隙為穿刺點,局麻后將硬膜外穿刺針垂直緩慢刺入,當針穿過黃韌帶時,將腰穿針從硬膜外穿刺針孔進入蛛網膜下腔,見有腦脊液流出,接含12.5ug-18ug芬太尼針管回抽3ml,再緩慢推入藥物,退出腰穿針,置入硬膜外導管,退出硬膜外穿刺針,接已配好止痛泵(羅哌卡因15ml+生理鹽水45ml),自動緩慢泵藥,宮口開全停藥,人工剝離胎盤、縫合會陰時開啟。
1.3 監測項目
鎮痛對產程進展、分娩方式、產后出血、新生兒窒息的影響。
2.結果
2.1 研究組活躍期較對照組明顯縮短,第二產程延長(P均<0.05),第三產程、產后出血量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均>0.05),見表1。
2.2 研究組較對照組剖宮產率下降(P<0.05),陰道助產、新生兒窒息的比較上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討論
3.1 分娩分娩陣痛是現代文明產科的標志
分娩是否痛苦,反映了一個社會的文明程度,為產婦減輕痛苦是對生命個體的尊重,也反映出一種生育文明。
3.2 分娩鎮痛是醫學發展的需要
現代人由于經濟條件好轉,要求提高,疼痛耐受性差,許多產婦因害怕分娩疼痛而選擇剖宮產,這種非醫學指證剖宮產,既浪費了人力、財力、物力,同時會產生很多剖宮產并發癥,對產婦和新生兒危害很大,為產婦找到一種安全、無痛苦的分娩方式成為圍生醫學之主要內容。
3.3 腰硬聯合麻醉結合了腰硬起效快、用藥量少、神經阻滯輕以及硬膜外麻醉可持續給藥的優點,聯合阻滯使用的麻醉藥量少,藥在母嬰體內的濃度更低,生命體征平穩2,用藥后5分鐘產痛即可減輕或消失,;芬太尼為阿片受體激動劑,屬強效麻醉性鎮痛藥,鎮痛作用產生快,而對運動神經作用輕,而羅哌卡因具有麻醉效能強、且作用時間長的特點,低濃度時產生感覺和運動阻滯分離,機體中樞神經系統和心臟毒性較小,故二者合用可產生良好的鎮痛效果,并且產婦活動自如。
3.4 分娩鎮痛產程進展、分娩方式的影響
本臨床觀察結果顯示,鎮痛組活躍期明顯低于對照組,第二產程長,剖宮產率低,陰道助產率無差異,因產婦鎮痛后疼痛明顯減輕或消失,盆底及陰道肌肉組織松弛,宮口擴張迅速,并有利于胎頭下降及旋轉,從而降低了剖宮產率2;
鎮痛組第二產程長與麻醉后產婦便意感減輕,不能正常屏氣用力有關,我院產婦在實施鎮痛分娩后有專人觀察(護理、助產、醫生、麻醉各一名,必要時兒科醫生一名),產婦生命體征、宮縮情況及胎兒情況,能夠及時發現個別產婦鎮痛后宮縮欠佳,及時給予縮宮素靜滴糾正,宮口開全后關閉止痛泵,并在每次宮縮時指導產婦用力,因而可有效避免第二產程延長,不增加陰道助產率(鎮痛產婦第二產程可3小時3)。
3.5 鎮痛分娩對產后出血及新生兒窒息的影響
本臨床觀察結果顯示,鎮痛分娩不自己增加產后出血量及新生兒窒息率,因產程中產婦疼痛減輕,前期體力消耗減少,可有效預防產后宮縮發力;產程中改善了產痛引起的母血中兒茶酚胺增加所致的胎盤血流量灌注不足,改善了胎兒宮內環境,因而不增加新生兒窒息率。
【參考文獻】
[1]苗茜.崔東風.劉躍民,不同濃度芬太尼配伍羅哌卡因用于剖宮產術后鎮痛效應的臨床觀察[J].第三軍醫大學報,2008 30(1):990-991。
[2]楊桂英.耿麗麗,無痛分娩150例臨床分析[J].中國煤炭工業醫學雜志,2007,10(6):653。
[3]豐有吉.沈鏗,8年制婦產科學,第一版,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180。